原创精选> 正文
2017-11-20 09:14
虽然部分强势的内险股因获利沽盘而出现先升后回的情况, 但资金仍然转战至近日表现较低迷的内银股板块, 似乎资金对内地金融股情有独钟。
同时, 财政部近日亦断断续续流出金融开放改革的消息, 说不定还有其他正面的消息接踵而来. 假如大市向上的话, 成份股比重甚高的金融股也理应受惠,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
在隔晚美股上扬之后, 周五美股又再次因为税务改革的困扰而再次回落近100点。在未正式通过 (或不通过) 税改法案之前, 相信大户仍会继续利用有关消息制造波幅获利, 所以大家亦不用太过在意。
只要美股不是出现暴跌的情况, 对港股的影响可说是相当有限。反正美国都因为量宽而升了那么多, 跌一跌也没什么大不了。
提到量化宽松 (QE), 相信大家最直接想到的, 可能就是因低利率而衍生资产价格暴涨, 楼价高企等等问题。
但其实最严重的后遗症, 我认为是导致全球贫富悬殊加剧。昨日本港的扶贫委员会公佈2016年香港的贫穷情况, 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个穷人, 是自2009年有纪录以来新高。
那为何我会说这是由于QE 所带来的问题呢?
其实, 量宽这个货币政策, 最直接就是透过低息率的环境, 将资产价格推高去稳定市场的信心。
而在资产价格上涨的同时, 负债的一方亦因为借贷成本甚低而以几何方式上升。
有淨资产的富裕人仕 (即资产值远比负债高), 他们资产的增速远高于负债增长的速度, 因此在整个量宽的过程中淨资产仍在不断膨胀。
相反, 淨资产有限/甚至有淨负债的人仕, 其财政状况只会侧重于负债一方的增长, 却完全无法享受资产上涨的成果。亦因此双方的差距亦越大越大。
而楼价高企, 就正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
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 虽然已经正在收水, 打算将量宽的影响慢慢降低. 不过经过过去多年的财政转移, 贫富之间的差距已经变成无可改变的事实。
这亦是现时香港社会的其中一个重要问题, 无楼的人士如何努力, 上车仍看似遥遥无期,同时亦有不少人手持数个物业收租, 身家数千万(甚至过亿) 的投资者亦大有人在。
虽然无奈, 但作为身处这个时代的其中一群, 除非含著金锁匙出世, 否则就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避免成为被汹汰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