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17-11-08 11:00
价值投资的目标
对于价值投资来说,目标是赚取令人满意的长期报酬,并不要求投资绩效稳定或持续超越同僚。价值投资虽然重视投资绩效,但其重要性绝非100%。价值投资人通常忽略个别证券的市场风险,却相当重视整体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如果投资组合的整体绩效在一段期间内——例如一年——表现都不理想,价值投资人恐怕就必须承认相关的基本分析发生错误。在这种情况下,这位价值分析师或许应该被革职,重新检讨他的分析结论。
价值投资人不由绝对角度思考。他们知道,没有所谓完美的投资。对于任何特定的投资案件,他们尝试盘算其中的缺失,只要这些缺失不足以破坏投资可行性,那就值得考虑。至于价值投资人考虑的机会,经常出现的缺失包括:
近期展望普遍不佳;
证券所属产业的景气状况萧条,一般投资人都不愿介入;
管理层的态度通常较保守;
由持续经营角度上看起来具有吸引力的对象,在资源转换上看起来或许不具吸引力,例如:履约贷款投资组合;
过去理想的市场绩效,可能意味着目前缺乏投资价值;
强劲的成长趋势,往往代表偏低的平均盈余;
成长潜能的最佳证据,未必存在于过去的成长记录中,而通常反映在企业资源的素质内,包括对于管理层的主观评鉴,以及目前经营状况极差而未来表现可能显著提升的预测上;
大量的资源——换言之,账面价值所反映的数额——可能意味着较高的获利潜能,但也可能意味着较高的营销费用。
价值投资人比较不容易遭遇大灾难
相对上来说,价值投资人比较不容易遭遇大灾难。原因:
第一,相对于成长型投资人,价值投资人比较不容易成为诈欺的对象。
第二,价值投资人比较不容易成为信用过度扩张的受害者,如同1998年发生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案例,而且价值投资人也比较不会成为第二个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后者的所有相关判断都集中在定量(quantitative)技术因素,完全没有受到定性(qualitative)分析的平衡。
价值投资要点
对于价值投资来说,投资人对于相关因素的了解程度超过市场,这是价值投资的基本假设之一。市场被本杰明·格雷厄姆拟人化,但这个“人”不是一位非常睿智的人,而是一位持续就股票提出买卖报价的非理性“市场大人”。笔者本人实在不能同意这点。如果投资人想要晚上能够安眠,希望能够避免庸人自扰(换言之,烦恼的对象不是证券市场本身的因素,而是凯恩斯所谓的“关于一般看法的一般看法”),投资人对于相关因素的了解程度也必须超过市场。
至于主管机构,管理重点究竟应该放在价值投资原理之上,或是华尔街所强调的定期盈余真实报表,这点也颇令人困扰。问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管理当局必须同时维持市场的交易秩序,并提供充分而透明的资讯。为了维持每天的市场交易秩序,使其不受人为操纵,数字究竟是多少(尤其是盈余数据)显得特别重要。可是,为了提供那些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资讯,数字——所有数字——的涵义变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