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17-11-07 16:00
用户年轻化、下沉化
微博16 到 25 岁的用户占了总用户的 70%,是最核心的人群,2013 年前的老用户基本完全被稀释掉了;而且,原来微博用户以一二线城市用户为主,今天三线、四线,甚至五线城市的用户占到月活用户的 50% 以上。
公司目前日活用户达1亿以上,去年营收达6.5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70%。取得如此成绩是与公司的战略密不可分。
清晰定位
在 2013 年以前,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都是基于 PC 端产生的。当时的产品设计、思维方式、主消费形态,都是围绕 PC 端来做的。 但是,公司定位微博,就是是手机端的第一款应用。
因此,微博刚开始把所有手机端需求都放到该产品上,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在微信推出后,把用户通讯诉求转移,微博进入发展平缓期。
通过看清公司产品定位:只做社交媒体,不做社交通讯,微博从 2015 年开始彻底反转。作为内容消费社区,微博通过少部分人贡献内容或服务,大部分人消费内容 、服务,产生互动。公司将这种形态定义为顶部、中部、尾部。
通过垄断顶部用户,快速规模化覆盖,从而让明星、名人带来大规模初始启动流量,但是,这些都是不稳固的流量。当顶部用户影响乏力时,需下沉至中部,这才是突破瓶颈的核心竞争力。
垂直化商业形态
一个产品发力成为一个高粘度的产品,其核心在中间层,才能有机会度过高速发展期后的瓶颈阶段。2013 年微博遭遇瓶颈后,开始进行用户的下沉运营,开启垂直化开端。之前,微博阅读量排名靠前的领域只有明星、媒体、社会时政,中小 V贡献了大量内容,却没有形成品牌。因此,公司扶持中小 V 成长,以此为契机,产生网红现象。
网红具备自带精准的人群流量,并且在线上可实现大规模持续变现。例如,时装类,年交易量都在 10 亿以上。目前为止,微博共有 55 个垂直领域,如动漫、摄影、搞笑、美食、萌宠、游戏、时尚、美妆、舞蹈等,大量领域可以开发出网红生态。
微博成为了一款 " 兴趣社交 " 产品,基于用户兴趣去建立社交、消费以及互动习惯。
洗牌底层规则,实施MCN
MCN(Multi-Channel Network),也就是内容制造商模式。公司首先通过清理历史垃圾粉丝,重塑粉丝价值,把握用户内容生产质量;之后,在每一个垂直领域挑选对行业有深刻理解、有资源的团队,与其合作,制定规则、统一方向和目标。
大战略
微博正是在认清自己定位后,逐步实施公司战略,才成为中国第一社交媒体的成绩;未来,公司在垂直生态领域衍生出更多的商业模式,公司的变现能力逐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