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彼得林奇避开的3类股票

2017-10-20 17:00

热门行业的热门股

投资中遇到大坑之一就是追逐热门,追逐热门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热的东西未必就是好的东西,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也许这个东西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好,二是这虽然是一个好东西,但已经太贵太贵了,透支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利好。

林奇分析说,高增长行业和热门行业吸引了一大批希望进入这些行业淘金的聪明人,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都在彻夜不眠地盘算着如何才能尽早进入这些行业,激烈的竞争其实削弱了企业的价值,但因为行业过热反而推高了股价,在一降一涨间,何谈安全边际。

林奇以60年代的施乐公司举例,当年施乐公司控制了上下游整个复印行业,施乐简直就是复印的代名词,1972年施乐公司股价达到170美元,人们纷纷预测施乐公司会无限期保持告诉增长,但随后日本佳能、柯达以及IBM进入了复印行业,行业中公司很快达到20家,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收益率下降,施乐在告诉增长的复印行业的背景下,股价跌至60美元。

同期,处于负增长的烟草行业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通过开拓海外市场、提高售价、削减成本等方式使得收益不断增加,股价从14美元涨到90美元,并成为1957-2003给投资者带来最高回报的公司。

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

林奇告诉我们,被吹捧成下一个的公司几乎从来都不会真正成为它的楷模那样卓越非凡的明星。更有甚者,不仅作为后来模仿者的这家公司的股票气数已尽,而且那只被追随的楷模公司也将要成为明日黄花。也许部分原因在于,盛极而衰。

 “多元恶化”的公司

关于多元化,有好也有坏,我们应该避开的是多元恶化的公司。

处于成熟期的公司,盈利非常不错,手握大把现金,但很多公司不是考虑怎么分红给股东,而是把钱浪费在愚蠢的收购兼并上,这种愚蠢表现在:收购价格过于高估,经营业务完全超出人们的理解范围。

也就是说,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考虑,很有把企业“做大做强”的欲望,但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最常犯的错误是,出价太高,不能很好的整合新业务。从趋势上,似乎是一个个轮回,频繁收购后失败,后悔,只好剥离,好了伤疤忘了疼,再收购,再后悔,再剥离。

这样的周期循环,只不过是一种财富转移,从规模很大且现金充裕的公司的股东转移到被收购的小公司的股东手里,也许,从投资者角度,唯一的“好处”是,从那些由于“多远恶化”陷入困境而决定进行瘦身重组的公司中寻找困境反转型公司的投资机会,这是否有点讽刺呢。

所以,对于那些坚决拒绝多元化,一直坚持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的公司,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尊敬和重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收购,所有的多元化,都是愚蠢的。在自身公司基本业务非常糟糕的情况下进行收购另寻发展之道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比如巴菲特,如果死守伯克希尔的纺织业务,也许就没有巴菲特这号人了。

收购成功的技巧在于,你必须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收购对象,并且收购后能够对收购来的公司进行成功的管理。这个怎么那么像笑来老师说的创业成功就是解答题高手做对了选择题,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

要想提高收购成功的概率,最好是收购与自己的主业相关的公司,形成“协同效应”,就是把相关的业务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使整体比部分运作得更好,也就是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