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华润凤凰医疗:新人事,新起点,新征程

2017-10-17 15:30

这次人事调整是2016年4月公布华润入主以来的第三次人事变动,这次人事变动之后,华润系统的高管已经全面接管上市公司董事会,进一步确认了华润凤凰医疗(1515.HK)在集团的地位,这次人事调动,即是华润借壳凤凰医疗(1515.HK)这么就整合的结束,更是华润放开手脚搞事情的前奏。

​ lazyload

一、华润掌权历程

2016年4月8日,凤凰医疗停牌公告拟收购华润医疗其下属拥有或管理47家医疗机构和3家养老机构,交易对价以增发新股支付,以8.04元/股,发行4.63亿股,交易金额约合港币37.2亿元。交易完成后,华润医疗成为凤凰医疗的单一最大股东,占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后经扩大发行股本的比例不低于35.7%,华润有四个董事会席位。

出于意料的是,2016年5月3日,凤凰医疗公告收购中信医疗旗下的三家医院,作价12.4亿,以9.5元/股,发行1.3亿股支付。同时,双方谅解备忘录约定,中信医疗后续将有权向上市公司注入其所有的其他医疗服务资产,中信有一个董事会席位。如交易完成,公司的股权结构形成国企出资,民企管理,公众监管的混改模式。

然而,后续的局面的变化就有意思,2016年11月25日,凤凰医疗(1515.HK)公布人事调动:

凤凰系统高管离开:执行董事及董事长徐捷、首席财务官江天帆、副总经理单宝杰、执行董事徐泽昌,因其他工作安排辞任。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梁洪泽调职为非执行董事、执行总经理张晓丹调职为行政总裁( 曾经在中信信托工作)。

华润系统高管进入:委任傅育宁为荣誉主席、王印为非执行董事及董事长、王彦为非执行董事、贺旋为非执行董事、吴珀涛为执行董事及执行总经理(原凤凰人士)、李峙乐为首席财务官。

这次人事调动是大幅超预期:

1)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做了荣誉主席,国企一把手直接挂职,意味着很多东西,有足够的资源,也有足够的关注,有大老板看着,下面的人小心思都会收起来;但另一方面,这个业务口做出的业绩,大老板很容易看得到,所以懂事的同志们会撸起袖子加油干。PS:目前傅育宁只在华润凤凰医疗(1515.HK)和华润医药(3320.HK)挂职。

2)华润集团副董事长王印在凤凰这边挂了非执行董事及董事长,这可是少有的几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平稳做到现在的老华润高管了,来华润凤凰之前一直主管华润置地。

一个企业不外乎就是人财物三件事,从人事的从顶层设计来看,华润这两位大boss的入主,在当时混改的基调下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看到这个人士任免当时就感觉中信的收购要黄了,因为华润作为第一大股东,人员配置规格这么高,理论上平级的中信怎么可能接受做二股东...

结果到了2017年5月5日,华润凤凰发布公告,宣布终止之中信医疗入股事宜,把上一轮人事任免的缺的剧情给对上了...故事的最后,中信医疗去A股借壳集团的中信海直(000099.SZ),所以啊,有点江湖地位的都还是想自己做大哥。

2017年10月12日,华润凤凰医疗(1515.HK)公告新一轮人士调动:

凤凰系的非執行董事任梁洪澤、執行董事及行政總裁吳珀濤、執行董事徐澤昌;16年调入的华润系的非執行董事賀旋(原华润医药系统)、首席財務官李峙樂(原华润医疗系统)共计5人辞任;

华润系委任新的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韓躍偉(原华润置地系统)、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任遠(原华润集团系统);

凤凰系的付燕珺任執行董事,成立兵任提名委員會委員。

至此,华润入主一年多以来,终于全面控制华润凤凰医疗(1515.HK)董事会,华润系4位,凤凰系2位,独董4位,最新的董事会成员构成如下,请各位看官结合人员背景感受一下:

二、新人事的新征程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这一次华润凤凰的人士调整?

这就要讲点题外话了,对于国企来讲,其实人事的调动意味着很多东西,当年我还在国企的时候,我们的老领导经常教育我们:“小Y啊,其实在国企当个领导,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关键是怎么从上面争取到政策,集团体量这么大,随便放点水在分管的业务口,日子想不滋润都难。”

一把手管来管去不外乎就是:人财物,三件事,国企的运行机制是人推着事情走,人是在第一位的,人选对了,事情基本就妥了。顺着这个逻辑,其实在提拔之前,上层已经想好剧本怎么走了,人只是在既定框架下选好后走流程的最后一步。

回到这次华润入主后的人事变动,基本整个脉络就出来了:

2016年11月的人事调动,集团董事长傅育宁、副董事长王印定调这次入主的高规格,同时华润置地(王印)、医药(賀旋)、医疗(李峙樂)三个产业相关板块的人入主董事会,一则与凤凰系的人磨合,摸清楚公司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是在摸索,在集团相关的三个板块中,以哪个板块的资源为主要抓手进行开展工作。

期间穿插着2016年年报的大幅洗商誉,这种财务运作是牺牲短期报表,有利长期报表的,这种立足长远的财务准备也体现出华润的耐心,随后有大半年,华润凤凰都比较低调,除了和集团兄弟公司的几个战略合作协议没有啥大新闻,直至2017年9月,山东滨州市、广西来宾市、海南万宁市的项目连续的释放出来,项目的落地与推进说明内部的磨合已经基本完成。

2017年10月的这次人事调动,华润置地、医疗、医药三大板块的高管出现了大变动,华润置地背景的高管:王印(董事长)、韓躍偉(行政總裁)主管了华润凤凰的经营,而直观的医疗、医药背景的高管调离华润凤凰,这个人事调动乍一看貌似奇怪,调离产业相关度更高的医药、医疗背景的人,扶正华润置地背景的人,但这个恰恰是磨合后的最优解。

我们先来看看传统医药、医疗公司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医药行业:想尽办法卖更多的药

医疗行业:监管要求用最少的成本来解决患者需求

这就是两者天然在思考路径上的差异,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有路径依赖,或者称之为成功经验,包括他资源也是和过去的成功匹配的,因此任何从药企逻辑出发的医疗都注定会跑偏的...首先医药系统的人就可以排除了,那为什么医疗系统的人也跟着调整了?

这就要回到我们去思考:当下浩浩荡荡的公立医院改制、医疗体等时代性的医疗服务政策红利窗口,对于一个做医疗服务的公司来讲,核心竞争能力是什么?

说一千道一万,本子上核心竞争力就一个:搞到项目!

当下,规模的迅速提高才是未来公司产业位置的根本,随着医疗体的推进,未来患者的流动模式会与现在三甲为主导的中心节点入口模式逐步变成基层医疗高密度覆盖模式。在大病不出县的指导思想下,患者的流动会在一个医联体系统中流转,未来的竞争格局一定是变成区域内多层次医疗机构的集团竞争之间,要求一个集团在区域内形成,三甲+基层的模式,说白了就是要做到区域规模化经营,向患者流量要利润。

不仅仅要搞到大项目,还要铺基层医院才是面向改革未来方向的模式,而项目落地的能力,说白了就两个要素:资金+政府公关。

医疗是大资金长周期业务,没有长周期低成本的资金去做医院就是找死...

公立医院的资源受到政府意志极强的引导,没有政府资源的,想大规模去做医疗,也是找死...

房地产是干什么的?

房地产就是搞到钱,然后再搞到地,不停的滚起来,越滚越大。但凡能做大的房地产公司,资金+政府公关都是一等一的节奏...这就恰恰与我们提炼的在这波改制中最需要的要素是匹配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故事的最后,华润置地系统的高管会主持华润凤凰的工作了。

故事到这里,很容易让人有种联想,这不就是房地产公司去做医疗的节奏了么?这里我们要再去分解思考这个问题,进入房地产开发白银时代,房地产公司大部分都有多元化转型的意愿,主流的转型方向是大健康、大金融,大金融我们就不展开,具体说大健康,虽然上文的分析出来的结论,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医疗上有天然的路径优势,为什么没有一家房企的转型是看到比较成功的?

逻辑很简单,有转型想法的都是民营房企,民营房企最核心的竞争力是逆政策周期、超高杠杆、超高速周转的打法,这一轮牛市的内房三大魔头(融创、恒大、碧桂园)就是这个套路的佼佼者,赚过这种钱的公司,是没办法赚医疗的钱的,来钱太慢了,财务上太不划算了...

那为什么这轮内房行情中,大部分国有的房企都没有特别强的表现?核心就在于,国有房企在政治正确的背景下,不能,也不敢大幅的逆政策周期布局,所以导致了他们走的都是稳健的发展策略,以前外资给他们的估值也比较高,传统的老国有房企,搞好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就好了,华润置地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在一个综合性集团的统筹下,集团有能力和动力来调动他的资源支持医疗业务板块的发展。

因此,这次华润置地背景的高管主导了董事会的人士调动基本就明确了集团接下来在规模上会有强劲的发展意愿,根据最新的消息,华润凤凰旗下的UCC连锁诊所,将首先在海南石梅湾旅游度假区和深圳华润集团总部大厦(春笋)落地,未来,凤凰医疗UCC连锁诊所或相应的等级医院,也将配属至华润置地在华南各省市的其他开发项目中。

双方的合作带有一定排他性。根据协议约定,在同等条件下,华润置地和凤凰医疗就地产与医疗融合项目,应优先选择对方进行合作;若凤凰医疗在华润置地开发项目附近有与政府(或第三方)开展的合作项目,凤凰医疗也会促使该合作项目为华润置地的开发项目配套医疗业态或提供医疗支持。

在规模扩张上,从集团现有资源来看,当下能给华润凤凰最大支持的毫无疑问是华润置地;其他产业的联动是效率上的提高,孰轻孰重就很明显了,这次的人事调动只是这个战略联动的具体体现而已,未来可能在华润置地项目中,医疗也是核心的配套资源了,只要双方在合作机制理顺了,未来复制的速度会远超想象,毕竟华润置地权益销售也是进得了前10的。有个彩蛋:新行政总裁韓躍偉的深圳背景,华润集团总部大厦也在深圳,而深圳恰恰又特别缺优质医疗资源,感觉华润凤凰在深圳要有大新闻了...

在医疗行业,向来我觉得科学发展策略就只有两个:大综合或者小专科,前者是大央企的舞台,后者是民企的缝隙,从目前华润凤凰的人事调整来看,以华润置地主导的管理团队基本定调,未来有点小变化的可能也就是那4席独董吧,那是后话了,未来华润凤凰的扩张路径不外乎就是:

集团出面拿下区域的核心三甲医院改制;

置地快速跟进复制基层医院;

华润凤凰提供综合的医院、医生管理;

三者联动迅速形成区域的联动优势,根据最新的数据,华润凤凰目前共管理109家医疗机构,8家三级医院,13335张床位,“万床户”的管理经验已经得到验证,原凤凰系也保留了两位高管,未来对外输出也是完全可预期的。

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估算,全国国有企业医院大致在3000余家,仅76家央企所办医院尚有1235家(其中三级医院34家、二级医院266家),总床位数19.32万张(国务院国资委2010年统计数据)。7月28日,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划了重点,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企业办教育机构、医疗机构集中管理、改制或移交工作。

在这种历史机遇和当量面前,结合华润集团过往在燃气、电力、房地产的战绩来看,“万床户”只是起点...2017年中报,华润凤凰实现收益8.62亿元人民币,比增22.25%;毛利3.23亿元,比增77.46%;权益持有人应占净利达3.25亿元,比增149.34%,扣非净利润为1.9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3.0%。在经营层面扛住了北京医改的压力,保持平稳增长已属不易。按照中报扣非净利润(1.93亿人民币)来测算,全年5亿人民币左右的盈利完全可预期,那折算回来PE也就20多倍,还未含变现联合医务的投资收益以及任何外延并购。

结语:

医疗服务行业的估值体系还在摸索,在目前的板块格局中,行业的规模龙头,明确的集团支持,看得到的政策红利,在港股的生态下,如果觉得中国的医疗改革长期是向好的,配一点龙头是容错率很高的策略。

回到做医疗这个事情上,本质上讲,我是看好国企去做医疗的,虽然你可以找到无数的理由去说国企的不好,但是国企的性质决定了,他是要讲政治的,在医疗这个事情上,纯讲经济就必然会异化成莆田系,讲点政治,懂点大局,顾点民生其实反而是有利的,投资这个行业,也不要抱有暴涨的预期,这个行业不是赚快钱的行业,是个稳健的慢行业。​​​​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