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巨兽谷歌的新战争:打造AI世界的安卓?

2017-10-05 16:00

文:谢丽容 、刘以秦 、周源

image.png

2011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去世之前,忠告时年38岁的拉里·佩奇,谷歌想要做的太多了。佩奇反驳:“是你做得还不够多。如果我们只是在做以前做的事情,不尝试新的东西,我会有一种犯罪感。”

为了支撑谷歌这个市值已经接近6500亿美元的巨兽继续快速奔跑,尽量避免摔跤,2015年8月,佩奇宣布成立一家名为“Alphabet”的控股公司,Alphabet成为谷歌的控股母公司,原“Google”公司只负责搜索业务、安卓、YouTube以及其他几个业务。image.png

与谷歌平行的还有一系列按照业务线独立出来的全资小公司,这些公司业务前沿,创新力度颇大,最有名的是无人驾驶。

这场架构重组持续了两年之久。今年9月,谷歌提交给美国监管部门的一份文件显示,Alphabet创建了一家名为XXVI Holdings的控股公司,将Alphabet及其所有公司纳入其中。除此之外,谷歌本身也将变成一家有限责任公司,Alphabet认为这样更适合它作为子公司的身份。谷歌官方表示,此举表明他们从2015年开始的重组终于完成了。

Alphabet意义独特。Alpha表示一个投资组合相对于大盘指数在给定时间内的性能优势,bet 意为赌注,连起来解释就是——新公司成立和组织调整,是一次回报高于大盘的主动式下注。

谷歌手里的筹码是AI。这两年间,谷歌同时调整了技术和业务战略方向,从“Mobile First”战略,全面转向了“AI First”。

Jeff Dean告诉《财经》记者,AI对于谷歌来说,不是一个业务,也不是一个目标,而是重塑谷歌生态的血液循环系统,谷歌的每一个产品业务都将基于AI。

一、轻装上阵

当一家公司主导了整个市场时,它就必须开始寻找新的成长点了。谷歌为期三年的架构重组也正基于此。

2015年8月10日,Google宣布重组为Alphabet并采用新的运营架构;同年10月2日,Google宣布从2015年四季度起,Alphabet的财报分为Google和其他业务两部分。

Alphabet业务结构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家控股公司本来就是在Google的基础上诞生,从2015年二季度开始改变架构至今,Google占据了Alphabet整体营收中的大头,占比始终保持在99%之上(除了2016年第四季度这一数字为98.995%)。与Google并列的是那些“疯狂”的创新业务。

Google的业务收入又分为三个部分—— Google自己带来的广告收入、Google合作伙伴的广告收入,及其他收入。2017年二季度的财报数据显示,三者对应的份额为71.52%、16.49%、11.99%。也就是说,广告收入占据了整个Google营收的近88%。image.png

这也是为何外界一直批评谷歌“实际上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根本原因。

宣布重组之后,谷歌市值直接飙升了250亿美元,Alphabet的整体财务情况也良性发展,尤其是营收方面。2017年二季度营收达到26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1%,这个数字优于华尔街乐观估计的256亿美元。

一些长期跟踪Alphabet市场表现的投资者和分析师表示,Alphabet已经是体量庞大的超级大象,却竟然还能保持两位数的营收增长,保持狂奔状态,实在太可怕了。

image.png image.png

从资本角度看,成立Alphabet好处是明显的。此前,分析师对谷歌采用传统的大型公司估值方式,根据整体的收入、利润、成长性以及每股盈余来计算估值,这种方式对现阶段的谷歌投资布局创新业务相当不利。在早期,这些业务不仅不能给谷歌带来收入,还带来巨大成本,稀释利润。

目前被独立出来的子公司包括了研究如何延长人类寿命的子公司Calico;高速光纤网络Access & Energy;智能健康公司Life Science;2014年32亿美元收购的智能家居公司Nest,谷歌眼镜也被划到该部门;谷歌研发核心部门X实验室,此前谷歌诸多新业务都来自于此,包括Wing无人机、无人车以及谷歌眼镜,另外还包括谷歌风投业务GV与Capital等。

采用新的架构之后,分析师可以采用另一种通常用在多元化控股公司上的SOP(Sum Of Parts)估值法,这种估值的好处是,可以用各子公司的估值之和来计算控股公司的总体价值,引导投资者关注创新业务。

但从业务的角度来说,谷歌称,是为了能够让其他“疯狂”的业务有更好的成长空间。

至此,谷歌公司至少在组织架构上完成了松绑,所有对于人类未来的探索都被移到了Alphabet公司之下,与Google之间形成了一条平行向前,但支流交叉繁茂的共生生态。

二、打造AI世界的安卓?

无论是要做大1%的创新业务,还是继续保持99%业务继续成长,谷歌都需要找到全新的成长点,谷歌将下一个成长点放在了AI上

Jeff Dean向记者强调,在谷歌,不要把AI看作是孤立的研发人员做的一件事情,它贯穿了谷歌所有部门和公司。

谷歌目前所有产品里面都有了人工智能的影子。

Google搜索业务是整个Google乃至Alphabet的收入来源。这些年来,谷歌在持续利用AI重塑搜索业务。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StatCounter Global Stats今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谷歌搜索占据了搜索市场91.65%,排名第二的微软Bing仅占2.5%。

与移动搜索量向移动端转变密切相关的是不断扩大的移动端在线广告市场。这直接关系谷歌的钱袋子。去年10月开始,谷歌就开始将搜索业务向移动端倾斜,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升级移动搜索的功能和用户体验。

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彻底改变的 Google产品还有很多,包括YouTube、地图、Android、Chrome浏览器等。

在营收目前仅占Alphabet 1%的创新业务领域,AI则是这些业务的基因。

AI将成为血液,贯穿谷歌全身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谷歌强调AI产品化,包括谷歌翻译在内的十多款Google产品和服务已经用AI算法重写。谷歌随之推出“AI first”战略,目的在于除了改造谷歌全身循环系统,并用AI改造世界。

有关“改造世界”这件事情,谷歌曾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到过这件事情:全世界超过85%智能手机搭载的安卓操作系统,彻底改变了人们使用移动终端的方式。

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谷歌将公司内部开发和采用的机器学习技术整理到了一起,命名为TensorFlow。这是一套包括很多常用深度学习技术、功能和范例的框架,被Google几乎所有产品采用。

包括Jeff Dean在内的多位谷歌受访者向记者表示,谷歌要把TensorFlow打造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安卓”。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个说法成立;从技术角度来说,TensorFlow是一套开源学习框架,类似java,而安卓则是一套开源操作系统。

TensorFlow好比赋予AI能力的乐高积木,外部开发者和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选取不同的积木,搭建成自己想要的AI产品。

目前,在世界上最大的开源软件社区Github上,谷歌TensorFlow受开发者欢迎程度和代码活跃程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开源AI平台,全球各地开发人员每周上传的代码超过上万行。一位TensorFlow开发者对记者说,对于开源软件来说,这是生命力的体现。

但TensorFlow也处于起步期,Jeff Dean说,人工智能虽然无法直接给谷歌带来收入,但是其他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谷歌业务所搭载的广告收入可以反过来补贴研发的投入。

谷歌因此对TensorFlow社区投入很大,宣传力度也大。相比之下,一些出自学术机构或个人之手的开源深度学习平台虽然在某些地方可能优于TensorFlow,但很难保证后期有持续的人力物力去投入。

多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谷歌开源AI平台也是明智之举,AI产业还处于发展早期,仅凭谷歌一己之力难以带动产业,作为平台厂商当务之急是做大生态。

谷歌开源TensorFlow也促使其他大公司开源自己的深度学习平台,AI行业的准入门槛因而大为降低,因为谁都可以将它的源代码拿过来研究和使用,为大批创新AI应用的诞生提供了基础。例如,本土AI创业公司出门问问正使用TensorFlow去训练语音助手。

当然,谷歌云目前没有进中国,中国的AI公司几无可能跨境使用谷歌云,因为数据传至境外有可能违反最新出炉的《网络安全法》。这给百度、腾讯、阿里发展自己的AI平台和云服务留下了一个缓冲地带。

谷歌一直希望将TensorFlow打造成AI时代的安卓系统。

出门问问是一家提供语音助手产品与服务的AI创业公司,其创始人兼CEO李志飞告诉记者,谷歌安卓的成功经验有三点:一是定义了一个标准,大家都按照这个标准去开发应用;二是有活跃的社群,开发者在社群里互相解答难题,分享开发经验,甚至都不需要谷歌官方的帮助;三是有丰富的上下游产业链支持,上游有各种手机适配,下游有大量的应用开发者,而且开发者也能赚到钱。

TensorFlow同样在往这个方向上走。相比安卓,TensorFlow在努力成为事实标准,社群建设程度也还可以,但上下游产业链还不丰富。更重要的是,其他科技巨头和科研机构也在力争这个领域的机会,如微软有DMTK、Facebook有Torchnet、百度有Paddle,等等。

近日,微软集团与Facebook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共同建立开放式神经网络交流(ONNX)格式,AI应用将能在双方的开源平台上自由切换。多位行业人士表示,这是两家联手防止谷歌一家独大的体现。

至于中国AI公司,李志飞认为,将来会有大量AI应用诞生,但是近期很难产生世界级的,能与谷歌争锋的深度学习平台厂商。

谷歌的目标不仅是将AI变成谷歌体系所有产品的基因,更大的野心在于塑造一个“通用型人工智能”新秩序,谷歌则是这个秩序的主导者。Jeff Dean预测,通用型人工智能世界的塑造可能需要15年时间。

三、新架构下的创新路径

此前十数余年,谷歌擅长面向单个消费者的创新产品,但要深入到行业,发展行业用户,谷歌需要更多改变

Lily的团队对印度的一些医生进行了算法培训,其中包含了图像识别技术,来帮助医生解读患者的眼底图像。这一技术的落地基于Tensorflow平台,通过TensorFlow平台算法组合,他们不仅能帮助进行眼底检查,还能对癌症进行图像检查。

谷歌有一个被外界争相模仿的传统——为了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这确实为谷歌的创新带来了价值。谷歌法国巴黎部门两位工程师利用谷歌 “20%时间”,将纸板作为主材料,花费六个月时间开发了一款VR头显。2014年6月,谷歌对外推出这款头显,命名为“Cardboard”,而这款头显成为了不少手机VR公司竞相模仿的鼻祖。

甚至在VR行业中,这已经成为一种VR头显的主要类别——低成本的手机VR盒子统称为Cardboard。

人们认为,苹果是用来仰望的,而谷歌是可以复制的。苹果产品与艺术的成功结合,让苹果和乔布斯站在了众多科技公司仰望的制高点。但谷歌不同,谷歌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以及公司战略等,都不是秘密,也没有乔布斯式的天才又极端的艺术天分。

确实也有不少公司都在模仿谷歌。去年4月,百度也宣布重组,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通过内部邮件宣布,百度成立“百度搜索公司”,由搜索业务群组(SSG)、移动服务事业群组(MSG)、糯米事业部组成。这样的重组模式与谷歌大同小异,将成熟业务与创新业务分开,聚焦核心业务的同时,又能保证创新。

四、DeepMind下沉

如果没有成立新架构,DeepMind这样的科学家公司可能会一直只做“火箭燃料”的角色,但现在DeepMind打算开始往外走

“如果说谷歌是火箭,DeepMind就是燃料。”DeepMind创始人杰米斯·哈萨比斯对记者说。下一阶段,谷歌以AI立世,DeepMind这样的子公司对于谷歌AI战略的意义是深远重大的。

这家公司一开始只是一家位于英国伦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方向是开发通用自我学习算法。2011年,哈萨比斯在埃隆·马斯克等人的投资下,成立了DeepMind。2014年,谷歌以4亿英镑(约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该公司,当时这家公司只有50名员工。

借助DeepMind,谷歌迅速增强了深度学习算法能力,这是谷歌收购技术公司的逻辑所在。

哈萨比斯对记者说,下一阶段,DeepMind整个团队75%的精力用于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另外的25%精力放在应用上。

image.png

五、下一个黄金时代?

谷歌今天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它的黄金时代也并未结束,仍然带来巨大想象空间。

谷歌200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当时这家公司刚刚成立六年,估值高得令人咋舌,达到230亿美元,市盈率为80倍。image.png

不过,谷歌上市当年就实现27亿美元的营收,利润为2.86亿美元。13年后,市值已经6432亿美元,营收903亿美元,利润195亿美元,市值增长了27倍。

在全球市场上,目前进入“5000亿美元高级俱乐部”的科技公司只有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微软,科技公司Facebook近期也有望加入这个行列。

十余年来,谷歌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年年出乎外界意料。2011年,就有华尔街风险投资家警告,谷歌的“黄金时代”可能已成为历史,换句话说,谷歌很可能将走“下坡路”。

当年,谷歌已经上市七年,营收超过379亿美元,年增长超过29%,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长速度,外界都认为这家公司的业务发展已达到峰值。但这一切并没有发生——2012年,谷歌的总收入居然超过了50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2%。

此后数年,谷歌营收和利润始终保持快速增长。到了2016年,谷歌营收达到903亿美元,利润195亿美元。

眼下,谷歌不是唯一一家重视AI的公司,其他的科技巨头和一些传统企业一直在投入资金开发机器人学习和AI功能。比如亚马逊、Facebook、微软、IBM和OpenAI。

在今年2月提交给美国证监会的2016年度报告中,谷歌母公司Alphabet提到,当下的主要竞争对手包括苹果、Netflix和Hulu,同时重点指出了在一些新的业务,比如消费硬件制造、企业云计算和数字助理上所面临的竞争风险。

在谷歌最想做大的云服务领域,谷歌强劲的竞争对手是亚马逊和微软。

第三方研究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谷歌云计算服务今年一季度收入大约在7亿美元左右,相比领头羊亚马逊的36亿美元差距还很大。不过,二季度,谷歌云服务大合同(50万美元以上的订单)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同期包含了云服务业务收入的“非广告收入”增长了50%,达到30亿美元(广告收入227亿美元),这说明谷歌云服务业务增长很快。image.png

不过,对于目前的谷歌来说,云计算营收占比实在太小,而且利润率也很低,对谷歌整体营收和股价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谷歌云此前一直为自身业务所用,“AI First”战略之后,提出了以“TensorFlow、TPU和云”三剑客去争抢外部的目标,这就不得不令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侧目了。

谷歌的核心现金流业务之一,Youtube的竞争对手是Facebook、Netflix、Amazon和Hulu。今年6月底,Youtube宣布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5亿,这个数字已经十分可怕,相对于中国的微信接近9亿的用户总数优势十分明显。但它最强劲的竞争对手Facebook活跃用户已经超过20亿。

在数字助手服务领域,谷歌设定的竞争对手是苹果、亚马逊、Facebook和微软。

去年,谷歌发布了数字助理Google Assistant,这是一个基于语音的信息服务。谷歌希望能将Google Assistant嵌入到尽可能多的设备上。这与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和微软的Cortana构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Facebook也有类似的服务Messenger。

在设计、制造和销售消费电子产品领域,谷歌定位的竞争对手包括了苹果、亚马逊在内的多个巨头公司。

需要强调的是,谷歌以上领域要继续增长,均以AI为核心动力。谷歌在AI领域的技术积累优势已经无需质疑,但能否将AI在谷歌这个大盘子内最高效盘活并尽快产生良性的全身血液循环,是谷歌能否继续高歌猛进的关键因素。

谷歌过去的故事和今天的进击告诉我们,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谷歌成立之初以搜索引擎挑战者入局,时至今日,当初的被挑战者雅虎早已淡出市场,几乎与它同时成立的百度虽然也布局了AI技术,希望在下一阶段成为一个“AI All In”的公司,但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以搜索引擎为主要面目出现的公司,两家公司市值相差将近8倍,AI技术上的布局更不在一个量级。635464624610099709441.jpg

谷歌和百度在这十余年间的浮沉进退折射了一家科技公司在多次技术迭代浪潮中的路径选择重要性,以及一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商业立世准则。但谷歌的未来之路也并非坦途,毕竟其它选手也在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未来人工智能世界。

来源:《财经》杂志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