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实名制,动了谁的奶酪?

2017-09-05 14:30

文​​​|二十八画

微信公众号:慧悦传媒

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有的人认为当局目的是杜绝国际大鳄操控A股,也有传是当局继续雷厉风行扫除妖股的举动。有的人则很敏感地担心被侵犯穏私。

据悉两地的监管机构正在商讨双方均满意可行的实名制方案,其中包括设立法人机构识别编码(Legal Entity Identifier)系统。其实交易实名制并不是独创新招,内地A股也早已实行了相关制度,用身份证号码捆绑股票账号,这样中证监就可以即时监控股民买卖股份,抽查可疑交易。

香港至今仍未推行实名制,只能透过大利是机看到买卖盘来自那一间券商,监管当局要调查问题交易,只能向券商索取交易资料,调查时间漫长。中证监消息透露,近期中央将“下旨”全面推行实名制,由申请电话号码到互联网账号,全部采用实名登记,港股实名制的序曲已然奏响!

“实名制”,触动了哪些人的神经?

每一种新政策、新制度的诞生,总是伴随着反对的声音,其实,往往这些声音,都是来自于既得利益者。以真姓实名股票账户进行交易,所有参与者都暴露在阳光下,其中给庄家带来的麻烦恐怕最大。于是,不少股民猜测,实名制后大资金出头会变得更加谨慎,股市交易的活跃度也将因此降低,实名制无疑会成为庄家们的绊脚石。

事实上

市传市场上也存在不少虚假账户,曾经有统计显示,深沪两市6200多万开户的账户中,交易活跃的只有1000多万户,真正的股民(指户主和资金的实际使用者为同一人)不超过10%,市传有证券公司营业部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同时开有多个账户,早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假账户泛滥于一级市场,是只赚不赔的一级市场神话制造了这个罪恶的潘多拉的盒子,当年,国内为了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一级市场认购新股设立了认购上限,于是上有政策而下有对策,有些证券公司开始像收破烂一样地“背着麻袋”四处收购身份证,甚至连农民大爷大婶都不放过,后来,二级市场也成了证券公司的游乐场,他们发现,二级市场也可以“对倒对敲”、“增兵减灶”、“围魏救赵”!

在中国,造假的成本显然太低,而收益却往往非常诱人,市传有机构投资者们假冒个人投资者,大量违规申购新股,利用一二级市场的巨大价差牟取暴利,同时还利用其控制的与本身身份不符的不同股票账户,以自己为交易对象,进行不转移所有权的自买自卖,以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暂不说这个消息的真假,但这种行为完全是股市的最大腐败,使到中小投资人利益的保护政策就会形同虚设!

总结

实名制对于香港股市的自由限制有多大影响,目前尚无可知,而对于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意义究竟有多大?

这是不少股民们质疑的,相比官方堂而皇之的理由,大家更害怕的是自己隐私权的暴露,毕竟,让自己的家当袒露在明面上,相信大部分人的内心是很不情愿的,况且还是在私人财产立法以及产权概念未完善的前提下,这使我们对自己财产的安全性忧虑重重。

而单靠一个“股票实名制”从根上铲除机构投资者利用个人股票账户违法违规的土壤,也是不够的,这其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无处不在,“证”难辨真伪、机构“监守自盗”等等,任何因素都可能使得政策最终形同虚设。

但即使如此,实名制的推行确是必要的,从政府的决心来看也是势在必行了,也希望这些政策能够杜绝和遏制一些大资金市场不规范行为的,也是可以相信一个更加“阳光”的股市是可期的。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