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彼得林奇投资周期股

2017-08-04 14:30

高估就卖

1988年,林奇为麦哲伦基金买入了他一度非常熟悉而且坚决建议人们卖出的公司——国际镍公司。

国际镍公司1916年成立,是世界最大的镍供应者,镍产量占世界总需求量的1/3以上,在国内外影响巨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该公司的业绩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逐渐演化,从一家增长型公司变成了周期型公司,再后来又变成了困境反转型公司。

1970年12月,作为蓝筹股的国际镍公司业绩仍然非常不错,每股股价在50美元左右,富达基金就持有相当数量的该股股份。这时,刚进入富达没多久的林奇还是一个26岁的年轻证券分析师,他写了一份分析报告,公司以每股47.875美元的价格卖出国际镍公司的股票。在报告里,他认为这家表面上看起来还是挺光鲜的公司的基本面前景非常暗淡,因为在世界范围内,镍的消费在逐步降低,而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却在不断增加,同时国际镍公司的劳动力成本太高。

林奇成功地说服富达基金公司卖掉了所拥有的大量国际镍公司的股票,而且为了尽快出货,给这么一大笔股票找到一个买主,交易员甚至不得不接受了一个稍低的卖出价格。

困境反转

到1971年4月,国际镍公司的股价开始震荡,但是仍能维持在每股44.5美元左右,林奇担心自己的分析是不是错了。最终这只股票的市价反映了真实情况:1971年该股跌到了每股25美元,1978年又跌到了每股14美元,到了1982年甚至跌到了每股8美元。

到1988年,林奇已经成长为一位老成稳重的基金经理人,这时国际镍公司再次闯入他的视野,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1987年10月的股灾中,国际镍公司的股价也遭受重创。而且危机过后,国际金属(包括镍)的价格也不断下跌,使得金属行业持续不景气,许多铜、镍的生产、销售企业纷纷倒闭,能够活下来的公司业绩也大受影响。在该行业最困难的时候,林奇却发现了转机,因为长期的行业不景气已经把过剩的产能消耗掉,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行业的精英。

而且国际镍公司还有一个林奇十分看重的排他性独家经营权,类似于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林奇有一次在犹他州铜矿的宾厄姆矿井考察时,意识到了在矿业公司中排他性独家经营权的作业——不管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他们可以制造汽车、彩电、相机,但都没有办法“发明”、“制造”出这样的一口矿井出来。

林奇大量买进,最终麦哲伦基金获利巨大。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