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最适合普通人的投资方式

2017-08-01 17:00

普通人难以透彻研究某家公司

沃伦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投资你熟悉的股票”。这句话被视为让巴菲特幸免于90年代互联网泡沫的至理名言。另一投资大师彼得林奇也具有相似的投资理念,他曾说过:最好的投资方向就是你熟悉的工作领域。那么,这些通识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是不是有用呢?

根据巴菲特的思想,一个投资者在投资之前必须了解该公司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巴菲特把这种了解称之为“能力圈”。彼得林奇则认为投资者必须对一个公司和它所处的行业有专业的能力,比如,一个餐饮圈子的资深人士是可以预料到帕尼拉面包公司以及墨西哥卷店Chipotle 的成功的。(帕纳拉面包公司在2007年底到2011年经济衰退期股价上涨了189%,被视为奇迹;Chipotle 2006年在美上市,股价超过肯德基和麦当劳,成为全美股价最贵的快餐店。)

毫无疑问,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都是十分成功的投资大师,但他们的“不熟不投”思想对很多个人投资者来说可操作性不大,要真正弄懂一家公司的运作是很难的,也是很费时间的,很多个人投资者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认真研究。

要真正了解一家公司就意味着对其商业模式有深刻的了解,包括但不限定于管理层,员工,顾客群,供应商,竞争对手等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在购买股票之前到底要对公司了解到什么程度才够呢?巴菲特1998年在弗罗里达大学演讲中提供了他的见解:

“在早些年间,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熟悉和了解我要投资的公司,运用的是菲利普费雪口中所言的‘闲聊法’,我跟顾客,供应商,甚至是前雇员聊天,跟每一个相关的人聊天。每当我对某个行业感兴趣时,比如说煤炭行业,我会走进每一家煤矿公司,问它们的CEO:在这个行业,你只能买一只除了你们公司之外其他公司的股票,你会买哪一只?就像拼图一样,当你把所有这些零散的信息聚集到一起,你就了解煤炭这门生意怎么运作了。”

巴菲特在购买一只股票之前几乎跟涉及到的“每个人”聊过,包括顾客,供应商,雇员,对手,CEO,这对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难道不是高难度吗?普通投资者不具备资源优势和人脉优势,对公司的调研也不能面面俱到。

同样地,仅仅因为个人偏好公司的产品就投资某家公司也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投资思维。这个理念也出自彼得林奇,但许多人有些误解。他在2015年华尔街日报上撰文澄清道:“我的意思不是:如果你去逛街看到星巴克,心想这家咖啡不错,然后掏出电话拨通你的经纪人购买这家股票。”实际上,林奇是说投资你对其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产品。“使用你在专业领域积累的知识去分析这个行业的股票,然后判断它们的真实价值。”选择你最喜欢的产品只是一个选股的出发点,而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想法,因为个人偏好很容易干扰客观的基本面分析。

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是怎样说的

1976年,格雷厄姆做过一个问答采访,当被问到给普通个人投资者的建议时,他的答案非常简单:

“使用一到两个简单的股价筛选条件保证股票有潜在投资价值,依靠整个投资组合,而不是某只个股来产生收益”。格雷厄姆认为普通投资者应该运用简单的选股策略来构建他们的资产组合,他倾向于用一两个条件筛选出来的一篮子低估股票。

相比成为下一个巴菲特或者彼得林奇,也许格雷厄姆的建议更适合我们普通投资者操作。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