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17-07-28 17:00
使用查理芒格五层思维回答
第一层思维
假设到 2025 年,全世界 GDP 达到 100 万亿美元,其中 1/20 是由零售业的增加值贡献,那么零售业的增加值是 5 万亿美元。零售业销售额和增加值保持在 8:1,那么零售业的市场规模是 40 万亿美元。
在这个 40 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假设电子商务的占比达到 50%,则全球电子商务的市场规模是 20 万亿美元,作为占有全球电子商务市场 1/10 的亚马逊,将实现 2 万亿美元销售业绩。
如果你能拥有 2 万亿美元销售业绩,那么 2 万亿美元的市值对你来说就太简单了。
回顾亚马逊历史,股价和销售额的增长曲线都完美地重叠在一起。
第二层思维工具
面对如何把亚马逊做成 2 万亿市值这个目标,有两个大问题:
第一,很难想象当市值达到 2 万亿美元时,居然没有一个强大的品牌,消费者不知道该怎么通过搜索网页,电商市场可以轻易地被其他仿冒者挤占。
所以,必须把贝佐斯起的“亚马逊”的名字,变成一个受法律保护的、强大的品牌。
第二,很难想象当市值达到 2 万亿美元时,公司居然只是一家龟缩在西雅图的电商,西雅图的人民要给我们贡献多少购买力才够呢。公司必须在西雅图创业后,便将业务拓展到美国其他地方,快速地用亚马逊的平台占领全世界。
所以,这需要一套强大的服务,包括更低的价格、更快捷的物流、更多样化的商品。这就是“飞轮理论”。
第三层思维工具
芒格:必须以跨学科的方式思考。
如何拥有一个强大的商标呢?
需要用基本的学术观念来理解这种生意的本质。从心理学入门课上,可以清楚地知道:“本质上要做的生意就是创造和维持条件反射”。亚马逊的品牌形象会扮演刺激因素的角色,只要客户想购物就会来亚马逊,这就是想要的反应。
如何创造和维持条件反射呢?心理学的两种答案是:通过操作性的条件发射,通过经典的条件反射。
操作性反射的部分很容易完成,只需要将在亚马逊购物的用户回报最大化,也就是保持低价、快捷物流、便捷操作。
创造经典的条件反射较难。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狗的神经系统可以对着不能吃的铃铛流口水。如果想要激发联想,但又不想花费巨资广告费,那么只有诉诸口碑。这又回到了低价、快捷物流、丰富商品,只有它们才能带来口碑。
第四层思维工具
芒格:真正的大效应,通常是在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出现。比如,肺结核之所以能够治愈,是因为他们同时服用了三种药物。
如果想成为 2 万亿市值公司,亚马逊也需要有这样的效应。
在这里,贝佐斯的“飞轮效应”做的已经很好。
他一直坚持:用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地用户;更多的用户意味着更高的销售额,这不仅会吸引第三方来亚马逊平台卖东西(亚马逊可以赚取佣金),而且会令亚马逊降低成本赚取更多利润(平摊物流成本);更多的产品、更高的效率又将带来更多的用户。任何一个飞轮只要运行顺畅,就会加快整体循环过程。
其实,这又延伸了第二层思维工具的问题。
第五层思维工具
芒格:光是正面思考问题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反面思考。就像有个乡下人说过的,他要是知道他的死亡地点就好了,那他就永远不去那里。
如何才会导致失败呢?
第一,只要建构了足够大的平台,就可以争取在供应商那里有更大的议价空间。只要有足够多的客户,就可以平摊物流等成本。这样,就可以保证低价。
第二,公司需要保持更多的商品。曾给亚马逊高估值贡献重要力量的 AWS、kindle 和电子阅读就是这样的“新”产品,在亚马逊之前,没有人供应过。
事实上,AWS 云计算、kindle 数字媒体两项创新业务是近几年亚马逊升值的最大功臣,甚至强力到令市值增长曲线偏离了销售额增长曲线。
可是,它在商业上的成功——颠覆式创新——却恰是芒格投资法的致命陷阱。
创新有两种,一种是持续性创新,一种是颠覆性创新。亚马逊改进物流体系,是持续性创新。推出 kindle,接近颠覆性创新,为了抵抗苹果在数字媒体领域的竞争,它不仅挤压传统出版商的利润空间,同时也在初期挤压了自己的利润空间。推出 AWS,则更是前所未有的开发了一类新客户,开辟了云计算这个新市场。
其实,巴菲特、芒格的投资逻辑很简单,只要能看懂 10 年后的自由现金流,就可以判断价值。但面对未知,我们并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新产品在等着我们。想要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 10 年的现金流,更是无从入手。
在此意义上,科技企业的估值最难。在英特尔、IBM 转型成功前,你并不知道能不能从生产手表成功转型到生产电脑,然后踩准时代脉搏。最好的失败例子则是雅虎,它放弃了进军搜索业务,将筹码押注在网页媒体服务,最后沦落至此。
如果足够细心,会发现在一代代科技公司里,存在一种寻常可见的市值演变现象:当微软以指数式增长时,我们无法预见它的悬崖式下落;当它崩溃时,我们只看到了谷歌的指数式增长。
对于大多数专注科技类的风投而言,预测未知同样困难,所以他们只好用收益项目覆盖那些亏本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