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两大股神投资一家公司

2017-07-06 15:00

《戴维斯王朝》一书中,很简单的陈述了一个价值投资鼻祖人物——格雷厄姆的惨败案例,但是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格雷厄姆在这个公司的摔了个很大的跟斗,而年轻的巴菲特与摔跟斗插肩而过,险!最后巴菲特戏剧性的购买了该公司的部分股票,成为大股东。

这个公司就是美国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30年代成立,只给政府雇员销售汽车保险。

格雷厄姆发现这个公司好在哪里?公司业务简单容易看懂,公司在当时整个保险行业里运行成本最低,因为政府雇员开车都比较小心翼翼,车祸明显少,索赔率比同行低得多,所以能赚很多钱,有着很高的ROE。而其它保险公司情况就不一样,当时社会经济深受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响,经济低迷、人心浮躁,社会车辆出险率很高,其它火灾险、意外伤害险等出险率很高,大多数保险公司处于亏损或边缘。正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独特的盈利特性,吸引了格雷厄姆,1947年他买入了公司近一半的股份。1951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上市,格雷厄姆成了原始大股东。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上市后不久,23岁的巴菲特跑去公司拜访了CEO,获得一些重要信息,公司运行成本在同行业中相比低得多,但利润率却是它们的5倍,而且经营业绩在快速增长。当时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认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价过高,但是巴菲特独自分析后不这么认为,甚至他的老师格雷厄姆建议巴菲特等股价回调后再买入,可是巴菲特仍然不理会老师建议,迫不及待买入。当时股市处在牛市上升期。

1952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价继续上涨,巴菲特获利50%左右清仓卖掉。随后的好几年,公司经营状况良好,股价持续的上涨到1970年左右,股价涨到了42元左右。

倒霉事来了,70年代初期,美国史无前例的人口年轻化,飙车、欺诈性车祸索赔、公司发展非政府雇员的车险等多因素,严重的事故率明显飙升,索赔率明显飙升,又加上70年代的通货膨胀比60年代高,修车成本、赔付支出明显飙升,公司的预备金已经少于赔付金,出现严重亏损状态。

但是公司高层刻意对董事会和对外隐瞒这种糟糕情况,直到几年后被一个外聘审计员曝光内情,1975年公司已经巨亏12亿美元之多,各种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因此丑闻导致公司股价一落千丈,从最高42美元一路跌至2美元,破产边缘。

格雷厄姆和戴维斯都是董事会成员,却浑然不知,直到内幕被曝光。两人因此巨额亏损,具体金额未见所述,据说两人一辈子投资积攒下来的财富损失大半。直至格雷厄姆去世公司仍在泥潭中,格雷厄姆可谓“含恨而终”。

而等到公司股价大跌底部,年轻的股神巴菲特出手了。他约谈了公司新的CEO,谈好以每股2.1美元购买公司50万股,正等着钱救公司命的CEO答应了巴菲特。巴菲特因此入住董事会成为大股东之一。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在新的CEO带领下,逐渐走出经营困境,股价又开始节节高升,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保险公司。

从该事件中我们至少能学到什么教训?

1、不要迷信权威,权威也有错的时候,要学会独立思考。巴菲特对老师的建议置之不理,他独立调研独立思考。巴菲特至今始终认为老师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思想”是永不过期的真理!但是具体到个股,他也不会对老师言听计从。所有成功的投资者都有自己的独立分析思考能力。

2.对公司的业务、经营状况自认为能理解透,可是总有遗漏的地方,或造假的地方,不要过于自信。格雷厄姆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自认为理解透,多次公开推荐。但是公司经营状况恶化了,他却一点不知道,是他太自信放松了警惕性?所以要对自己持有的公司健康状况经常体检、至少年检,及时发现问题。

3.黑天鹅无处不在,请适度分散投资。彼得林奇、格雷厄姆、费雪等投资名家,都建议个人投资者适度分散投资,持有5-10支股票是合适的。不要像巴菲特说把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再细心看护,你没有巴菲特的眼光和能力,所以你难以成为股神。

4.低估才是王道。困境反转型总能买到更低的价格。巴菲特抄底不是在8元买,也不是5元买,而是在2.1元,不知道他怎么能做到?股神就是股神!耐心等待机会,机会出现紧抓不放。事实上,著名投资家的最得意一买,往往都是准确拿捏困境反转型的公司。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