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 正文
2017-06-21 00:10
文|宝子
今天,要给众小伙伴讲一个关于私有化的故事。
华熙生物科技(963.HK)6月19日发布公告:要约人创隆发展(由华熙大股东赵燕全资拥有)要求董事会,安排公司私有化,价格为每股16.30港元。
华熙此次私有化溢价为13.99%,相比最近市场上的私有化案例,如新世界百货(825.HK)溢价约50.40%、台泥国际(1136.HK)溢价约38.5%或已除牌的银泰商业溢价约42.25%,华熙大股东未免也太没诚意了。
就算撇掉春江鸭的因素(从股价图可看得出春江鸭在公告发表前两天已买入令股价急升),溢价也只有约25%。
根据港交所规定,如果公司私有化失败,必须一年后才能再次提出私有化。难道大股东想混水摸鱼,冒着要再等一年的风险,也要尝试能否低价私有化?还是大股东对私有化已经胸有成竹?
在思考华熙这件突如其来的私有化事件前,我们先回归基本面,来分析它的真实意图。
华熙的葫芦里卖什么药?
历史记载,秦始皇、唐宪宗曾热切的四处寻找长生不老仙丹,这也算是中华祖先违背自然规律的记载。到了现在,变美、保持不老容颜,也是大多数每个女人的愿望。整形美容开始被大家所接受,医美行业变得火爆。
注射类的玻尿酸(HA)成了医美的主导产品。据网上资料显示,2016年全国正规医院共卖出了1,000万支玻尿酸,按玻尿酸价格2,000 -15,000计算,正规医院卖玻尿酸的收入都能达到上千亿。可见,玻尿酸市场巨大,生产玻尿酸能够带来巨大利润。
华熙生物科技就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医美提供商,它是全球HA的原料龙头,国产HA终端产品的领军者。
根据华熙2016年的财报,年度收入约人民币8.44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约29.7%。毛利率从2015年的74.9%微降至2016年的70.2%。微降的原因主要是经销美容产品、医疗设备的新业务所致,HA原料及HA终端产品的毛利率低。
以上为公司业绩半年分拆图,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下半年公司的毛利及营业利润都开始录得不错的反弹。而多家大投行都发表了利润好于预期的看法。
然而,公布业绩那天股价却高开低走。虽然之后股价从3月份的11元升至6月份的13元,但同期恒生指数也升了2000点。
努力提高业绩,市场却不买账,大股东自然心灰意冷,只能提出私有化离开港股这片伤心地。
那么问题来了,大股东开出的“离场券”价格如此低廉,究竟是想混水摸鱼,还是真的已经胸有成竹了?
香港市场私有化玩法
私有化其实于港股市场非常普遍,失败的案例亦不罕见。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私有化失败案例有电讯盈科(0008.HK)及新世界中国(已注销)。当年电讯盈科因为香港证监会上诉获胜而最终私有化失败,而新世界中国则因为来自独立股东的赞成票不足而以失败收场。香港两大家族都在私有化问题上吃过亏,可见在香港市场私有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华熙要成功私有化,当然要获得大多数股东的同意。当中需要至少75%已出席或透过委任代表投票的股东支持,同时反对的票数亦不可多于10%。由于私有化由大股东所提案,在利益冲突下,大股东自然不能投票,有投票权的只有公司的独立股东。
据公告所显示,独立股东(包括董事)拥有的股份约49.64%,这代表大股东要从这49.64%当中,取得超过75%的赞成票和低于10%的反对票。
公司已经有足够信心实现私有化?
要取得公司一半股东当中75%的赞成票,并不是易事,加上低溢价,难度系数又上升了一个台阶。我们先来看看其他独立股东的持股比例。下图是公司2月公布的股权架构:
目前第二大股东Franklin Resources和第三大股东GIC总共持有约12.8%。华熙想私有化当然不可以忽视他们。私有化公告中有提及GIC(GIC透过Ora Investment投资于华熙)已承诺华熙不会将可换股债券在期内转换成股份。
其实,查看资料可得知债券的换股价为17元,以私有化价格16.3元来看,GIC是打死都不会换的吧。GIC的承诺也暗示了华熙已得到独立股东GIC认可,相信GIC会投赞成票(留意公告已表明大股东与GIC并无关连)。
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很奇怪,华熙看似对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情况了如指掌,甚至是对超过100,000股的私人股东都了解。这调查做得也太充分了吧?!
其实,它的股权架构是来自公司一份“自愿性公告—解决股权高度集中状况”。华熙于2010年时,被证监会列入股权高度集中名单,自此公司便要不定时发出自愿性公告,列出最新的股权架构。并解释如何努力去解决股权高度集中的问题。
今天华熙复牌成交额有8,400多万,比停牌前涨了7.5倍,看似很多,但对比同期宣布私有化的新世界百货44倍和台泥国际的30倍,马上相形见绌。
不算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华熙理论上有着比较高的流通性,但是就算和市值较小的新世界百货比较,华熙的成交额也是非同寻常的低。
即使遇到私有化这样重大的消息,华熙的成交量也没有涨上去,说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并不像公告中说的那么分散。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华熙长时间留意自己的股权架构变动,如此了解。我确信华熙会很清楚“持股超过100,000股的独立股东”的投票取向。
所以他才有底气提出一个如此令市场不满的私有化价格。
大股东等不及深港通
公司早在2010年就被指股权过度集中,拖了整整六年。去年公司才主动解决这问题。为什么是去年呢?
因为,不解决这问题,公司压根没法儿进深港通名单!
那现在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既然已经解决了股权过度集中这问题,市值又近50亿,公司很大机会下一次8月调整被纳入深港通名单,为什么现在又来私有化?
市场有一个说法,原来即使公司已经解决了股权过度集中这问题,但在操作上亦需要等到2018年才能解除股权集中的状态,解除后公司才有望进入成分股以及港股通,即是最快都需要等到明年的3月份。
业绩好转,市场不买账,股价继续低位徘徊。表面上解决了股权过度集中,但短期内进深港通无望。
“刚好筹码在我手上,例不如低价私有化吧。”
这就是华熙大股东最后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