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美股10年退市近万家,“大进大出”搅动股市活水

2017-02-02 12:00

美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市场体制比较成熟。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股市场每年IPO家数达到700至800家,不过,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股每年退市的也多达300至500家,呈现“大进大出”的格局。

成熟市场退市数量超过IPO

1997年底,美国三大股市上市公司数量逼近9000家,其中,纽约证交所(主板)为2626家,NASDAQ(创业板)为5487家,美国证交所(中小板)为771家。此外,美国OTC市场(即粉单市场,相当于中国的新三板)共有“非上市公众公司”5万家左右。

美国股市的快速扩容始于20世纪70年代,跟美股市场国际化因素不无关系。美国股市高峰期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上外资企业赴美上市在80年代就没有任何障碍了,所以80年代美股快速扩容,并于90年代达到极致,90年代每年上市新股就约达1000家,有的年份甚至突破了1000家。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后,美股每年退市数量不低于500家,超过当年的IPO数量,呈现“大进大出”的格局。1996年、1997年两年到美国股市IPO的境外公司合计超过200家,2000年境外公司赴美IPO的数量接近150家。不过,1998年至2003年期间,每年从美股退市的境外公司均超过50家。由此可见,海外公司在美国股市也是“大进大出”。

据美国耶鲁大学麦西教授对美股退市多年来的跟踪研究,1995年至2005年10年间,美国三大股市总计退市9273家,其中,强制退市与主动退市各占一半数量。如果剔除兼并及私有化之类的主动退市,则美股10年强制退市公司数平均每年超过400家。正因如此,美国三大股市的上市公司数,也开始从1997年底近9000家逐渐减少至目前的6000家左右。

事实上,在英美这类成熟市场,由于市场化机制的完善和作用发挥,不论是企业退市还是上市,都是企业市场化的最优选择,形成市场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在这些市场,退市数量和IPO数量基本达到平衡,有时IPO数量甚至会少于退市数量,如从1985年到2008年,美国纳斯达克有11820家公司IPO,但同期退市达到12965家;从2001到2013年,伦敦交易所IPO为965家,退市公司高达2004家。

美股“1美元退市标准”

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为退市提供了法律依据,规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有权在必要和适当时,下令否决或取消证券的登记注册,同时美国各交易所有很大自主权做出退市决定,因此各交易所的退市制度有所不同。

企业死亡或退出市场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毕竟基业长青、百年老字号只是少数企业。进入股市的企业并非就是不死的企业,经营失败也是平常之事。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纽约证交所,或是纳斯达克,在强制退市中,“1美元退市标准”所导致的被迫退市约占一半的比例。公开数据显示,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共有9000多家公司退市,其中,强制退市公司大约为4500家左右,而在强制退市中,约有2000多家是因为“1美元退市标准”而被迫退市的。

以纳斯达克为例,其分为若干子市场,包括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和纳斯达克全球市场等,已上市企业如果要继续挂牌,必须达到三组条件中的至少一组,否则该企业将被退市处理。

而三组条件还包含一个重要指标,即股票价格需要连续30个交易日高于1美元,否则将触发退市程序,随后纳斯达克将立即通知公司在180个自然日内整改以达到要求。整改期内,如果股价能最少连续10天内维持在1美元之上,则被视为达到整改标准。可见,美国股市非常重视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来发挥市场作用。

有人认为,如果美股没有大浪淘沙和优胜劣汰,就不会产生后来的微软、苹果、谷歌等世界一流的优秀企业。事实证明,这种“大进大出”的方式最终能帮助活跃股票市场同时优化资源配置。

(本文转自和讯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并非投资建议,我们将竭力提供专业可靠的信息。转载请注明来源,本公司将保留所有法律权益。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