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原创精选> 正文

侯安扬:A股和港股的机构行为(下)

2017-01-31 16:30

接着上一篇,再讲讲香港内地两地机构行为的不同。

流动性这个东西,我个人觉得这是可以解释A股和港股估值差异特别大的重要因素。因为A股长期的市场流动性非常好,港股和B股流动性比较慢,差不多是一样的,你会发现A股的纠错成本很低,因为流动性很高,但是港股纠错成本很高,意味着港股如果买错了就出不来了,尤其是对机构来说,所以这里面天然的产生流动性折价的问题,因为港股流动性不足。基本上流动性对估值影响是一样的,同样的公司基本面一样,只是一个在A股上市,一个在港股上市,他们的流动性跟溢价是显著,基本上A股和港股小股票的溢价会大一点,大股票,港股跟A股相差不大,甚至港股会更贵一点点。

在机构上来说,因为流动性差异,有一些公司流动性不足,所以机构干脆不参与了,这里面也给我们很便宜的做投资的空间。另外,港股的小股票,因为经常有一些老千股,老千股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但是如果不是老千股,又是港股小股票,这里可能会存在一个估值切换:一个公司规模10亿市值,比如说买这个公司5个点、10个点,大的买方5000万到1亿,对他们来说头寸比较小,所以他们看都不看,所以港股小股票经常会出现研究不足的一个表现。如果你的资金量不够大的话,比如说如果作为个人投资者,有很好的基本面研究,你参与这个市场的话,经常会出现这个情况,本来业务还不错,从一个超小市值的公司涨成小市值公司,很多公司买了,一旦得到更多投行买,会快速进入估值提升过程。比如说体量很小的时候,很小的公司在香港机场是十倍以下,但是涨的时候,业务驱动的时候股价可能涨一两倍、两三倍。等机构发现业绩不错的话,机构进行买入的时候,估值可能从十倍直接提升到十五倍,在香港能赚机构抬轿子的前,这对小股票来说魅力比较大。

另外一方面,香港的小股票一跌起来又跌的七荤八素的,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你若暴跌便是晴天。关键是你暴跌,不是我暴跌。香港只是全球资产配置的一小块,我们现在觉得香港市场小,更别说美国那些大的机构,基本上每次海外市场出现动荡的时候,不管是金融危机还是欧债危机,欧美的流动性一吃紧,就要到这边要把资金要撤回去那边去,我们在香港占的比例比较低,2个点、3个点,全杀完都没有问题,卖的时候很多股票都会被他们超卖出去。他们一旦出现超卖,基本上就是捡钱的机会。举个例子,2011年希腊债务危机,当时很多香港的小股票暴跌,这里列的是中集安瑞科,这个小圈圈里面跌的已经超过50%了,但是后面涨幅非常大,是10倍涨幅。如果从2010年最高点算起来,其实跌了70%几。这是香港股票,甚至规模不怎么小的股票的情况,一开始跌就暴跌。我觉得这是双刃剑,一被砸盘就有巨大的回撤,但是经常就砸出一个黄金坑出来。你碰上一个好的公司,在这个时候真的是翻身的一个机会,或者是暴利的机会。

一些传统的业务定价都很准,准到你很难赚取估值提升的空间。比如说我们看到国内银行股PB已经很低了,而香港在中资银行股都给了0.6、0.7的PB,因为他们觉得这种银行业务如果出现坏账PB要被折价,出现坏账净资产要被减少,我们也不知道中国银行体系到底多少坏账,但是欧美的情况是一旦出现坏账会有银行倒闭,他们会倾向于压低银行的估值。

我这里来了一个上市公司港铁的情况(见下图),这是港铁七八年的市盈率,其实变化不大,基本上在13、15倍附近,但是最近变化比较大,由国内一些事情造成。如果从市净率来看,最高1.5倍,如果赚这种估值的钱很难,但是可以赚盈利的钱,像港铁公司就是一直走的慢牛。国内一些业务发展潜力和海外也不同,腾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互联网也是部分今天才有的,纳斯达克发布到现在也挺多年了,但是他们那时候出现对中国互联网的低估,腾讯很多时间估值是比较便宜的。所以一旦他们发现这种欧美的体系出现错位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另外一个,从我的经验来看,国内在重大基本面拐点之前,国内机构比香港机构要靠谱,我个人觉得他们的调研和信息更准,我们国内已经见惯了,也把这个习惯挪到香港市场去。这里面有好的,业务基本面出现突破,其实财报根本没有出来,财报根本没有出来的时候股价已经涨的差不多了,这在国内挺常见的,在香港市场偶尔见。但是一些利空的时候,国内一些很精明的溜走,那帮国外基金还傻傻的等到那个框出来。举个例子,微信对腾讯的一个作用,大家知道微信是2011年出的,2011年到2013年腾讯的股价是没有变过的,因为只涨用户,不涨收入。但是有一个转折点,微信5.0。微信5.0是腾讯比较重要的版本,因为5.0里面腾讯开始把流量导到游戏上去,所以微信5.0对腾讯来说,从变现能力来说这是历史性的创新。但是在财报出来之前,国内机构已经知道这个事情了,因为港股的中报还没有出来的时候股价已经涨得很快了,腾讯这么巨大的涨幅,财报估计是在图上这段时间出,但是股价就已经涨了一段了。我个人认为公司重大基本面,国内要比海外机构靠谱一点,这是我们国内机构的竞争优势。

还有一条,日内重大消息的反应往往A股先于港股。因为我们交易时段是有差异的,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如果一个老外基金不懂中国,你让他怎么做决策?如果盘中出来一个东西,他们要理解一阵子,彭博出一个东西之后,老外看了再做评估。但是对国内机构来说,我们没有语言和交易的障碍,所以能够非常及时的反应。这是9月20几号的某一天,这是万科A,这是万科港股和万科企业(见下图),这是当时下午两点多的时候财新出了一篇文章说恒大买入万科。其实当然A股哗啦啦从零涨幅到4个多点的涨幅,这是差不多下午两点的时候。但是港股是什么时候才出这个事情?港股差不多3点半之后的事情,因为港股要交易到4点钟。所以这里面会给你一个比较短的套利的空间,就是你在A股里面看到的情况能够迅速的探明对股价有重大的日内影响,其实在香港市场上确实能够做到套利的。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投资的结构也好,市场生态也好,制度差异也好,两地市场有很大的行为差异。但是目前来说,港股的游戏规则基本上还是他们来定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相比他们的一些优势,比如说本土业务理解的更深入或者调研更细致,你的资金相比他们的体量也更小。根据他们的行为,国内做策略也可以设计比较好的,即使不是买个别的,买一篮子都会有比较不错的收益。我个人觉得,香港市场还是以基本面为依托的一个市场,最好是找大的机构没有参与进来的,但是你能大致判断他们抬轿子的小股票的话,基本上能赚到估值和盈利的双升的钱,所以小股票一旦涨起来是涨好多倍的。另外,我自己发现在香港市场定价的这些机会随着时间会慢慢消失,因为我们国内的钱过去的越来越多了,我相信国内占比超过一半的时候能够非常强的主导市场定价,所以我个人觉得设计的交易策略也就是一段时间的事情,但应该还是挺丰富的。

总结​​​​​​​

投资者结构、市场生态、制度差异构成了两地机构行为的巨大差异:

港股的游戏规则目前依然由海外机构制定,国内机构可以思考相比他们的优势——本土业务理解更深入、调研了解更细致、资金灵活性更高。

根据机构行为的差异,可以设计非常好的交易策略:

港股以基本面为依托,寻找尚无主流机构涉及的小股票,能够在一定资金规模限制下有很好的回报。

在港股市场,由于定价随欧美,遇上海外市场动荡时,往往是加大投入而不是离开的机会。

未来港股定价可能会由国内机构者主导,两地市场趋于同步

目前从大陆过去的资金占比越来越高,国内机构对港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文章来源上善若水)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并非投资建议,我们将竭力提供专业可靠的信息。转载请注明来源,本公司将保留所有法律权益。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