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7 15:37
2025年的AI產業版圖上,一場矛盾的「雙焦戲」正在上演:
一邊是全球科技股的震盪回調。恆生科技指數兩月最大回撤超15%,英偉達等龍頭股單日上演「高開低走」過山車行情,「AI泡沫破裂」論調此起彼伏。
另一邊卻是智能體(AI Agent)賽道的逆勢爆發——中國智能體市場規模從2024年的47.5億元躍升至78.4億元,增長超過60%,百度、騰訊、微軟等中外巨頭紛紛押注,醫療、工業、金融等領域的落地案例呈指數級增長。
當質疑者將智能體歸為「泡沫新包裝」時,產業端的真實變革已給出答案:2025年,不是AI泡沫的狂歡年,而是智能體從概念走向價值兑現的商業元年。
智能體(AI Agent)被認為是一種「能夠自主理解、規劃並執行復雜任務的軟件程序」,它由大語言模型驅動,可自主調用工具與系統,無需人類逐步提示就能完成高層級目標。
這與傳統AI助手存在本質區別——當你向傳統AI助手詢問「如何分析行業財報」時,它會給出方法;而向智能體下達同樣指令,它能自主爬取數據、交叉驗證、生成結構化研報,全程僅需最終審覈。
智能體的誕生並非偶然,而是AI技術迭代的必然結果。
2022年ChatGPT的出現開啟了大模型時代,但早期大模型多停留在「對話演示」階段,被詬病為「嘴炮型AI」。
隨着思維鏈(CoT)訓練、檢索增強生成(RAG)等技術突破,大模型實現了從「理解語言」到「邏輯推理」的跨越;函數調用能力的成熟則為其裝上「手腳」,使其能操控軟件、調用數據;多模態融合技術進一步讓智能體「看懂」圖像、「聽懂」語音,形成「感知-思考-決策-執行」的完整閉環。
2025年,以GPT-4、Gemini 2.0為代表的大模型徹底完成蜕變,推動智能體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場。
這種進化帶來的核心價值,是將智能從「成本」轉化為「生產力」。
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在2025年百度世界大會上的論斷一語中的:「當AI能力被內化為原生能力時,智能就不再是成本,而是生產力。」
IBM大中華區首席技術官翟峰認為智能體將扮演「賦能」的角色,成為人類主導的集約化工作流中的協作者。低價值、重複性的任務將被自動化,而人類在戰略規劃、創意創新等高階領域的潛力將被進一步釋放。
百融雲創創始人、CEO張韶峰顛覆了傳統「AI是工具」的認知,提出「硅基勞動力」的核心概念,主張將智能體當作企業的「硅基員工」,而非「一次性採購的軟件」。
根據Gartner的預測,企業軟件中整合自主型AI的比例將從2024年的不足1%躍升至2028年的33%;同時,超過15%的日常工作決策將交由AI智能體自主完成。
2025年智能體的爆發,首先源於全球科技巨頭的戰略押注與資源投入。這種投入並非盲目跟風,而是基於明確的商業回報預期,形成了「研發-落地-盈利」的正向循環。
百度在11月的百度2025世界大會上拋出重磅成果——全球首個可商用的自我演化超級智能體「百度伐謀」,其借鑑進化算法,能將生物界幾億年的進化過程壓縮至數天,在交通、能源、金融等領域尋找「人類從未發現的全局最優解」。
騰訊則依託微信生態構建智能體護城河。騰訊CEO劉熾平明確表示,微信最終將推出AI智能體,幫助14億月活用户在生態內完成各類任務。
海外巨頭同樣動作頻頻:微軟將智能體集成至Dynamics 365,幫助Lumen公司年成本削減5000萬美元;OpenAI的ChatGPT Agent上線半年覆蓋5億用户,可自動瀏覽網頁、操作文檔,完成多步驟任務。
在垂直賽道,智能體的商業價值已全面開花,成為企業降本增效的「剛需品」。
醫療方面,美國AI企業Ambience Healthcare推出AI 驅動的臨牀輔助系統,由 6 大功能模塊智能體組成,重構醫療文書流程,試點數據顯示,醫生每周花在文書上的時間從 20 小時降至 8 小時,滿意度提升 65%,病歷生成效率提升 8 倍,轉診、出院小結等流程加速 70%,醫院單日接診量提升 22%。
零售領域,沃爾瑪2025 年通過 「角色驅動型 AI Agent 系統」,從傳統零售向 「數據驅動的智能平臺」 轉型,從選品、庫存、銷售到售后的 Agent 化閉環,使單店運營成本降低 22%,顧客復購率提升 15%。
金融領域,百融雲創與一家消金機構聯合研發的專注於貸后語音質檢的 「硅基員工」在業內落地。作為AI技術支持方,百融雲創將其「百融百工」智能體構建平臺及大模型技術作為「硅基員工」的「大腦」與「骨架」,將使人工質檢成本下降60%,整體貸后運營效率提升40%以上。
企業級市場已成為智能體的主戰場。據海比研究院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體應用市場規模達109億元,2027年將突破1000億元,金融業、製造業、軟件互聯網成為前三大應用領域。
智能體在AI泡沫爭議中逆勢爆發,本質是技術成熟、需求升級與生態完善三大因素的共振,其爆發具有必然性。
技術成熟度的突破是核心前提。
2025年,大模型推理成本較2023年下降90%,推理速度提升10倍,徹底解決了智能體規模化應用的成本瓶頸。
同時,技術架構走向標準化,AWS Bedrock Agent Core、百度GenFlow等平臺提供模塊化組件,企業無需從零搭建,某零售企業通過ChatFlow平臺3天就完成供應鏈智能體開發,響應時間從72小時壓縮至8小時。
算力基建的完善則提供底層支撐,英偉達H200芯片2025年上半年訂單增長300%,潤澤科技前三季度淨利潤達47億元,同比增長210%,其智算中心為智能體開發提供全棧服務。
企業的剛性需求是直接驅動力。
當下,降本增效成為企業經營的核心訴求,而傳統AI工具難以應對複雜業務場景。智能體的「無侵入式」解決方案恰好契合需求——它無需重構企業現有系統,就能通過模擬人類操作完成流程自動化。
全球技能短缺也推動企業引入「數字員工」,某電商應用智能體后,調價響應比對手快40分鍾,銷量增長22%。政策與資本的加持則形成生態合力:中國「人工智能+」戰略、北京上海的專項政策通過模型券、算力補貼鼓勵落地;2025年全球AI Agent賽道融資金額突破665億元,80%流向有明確場景的企業,資本從「盲目追概念」轉向「精準投價值」。
展望未來,智能體將從「規模化」走向「精細化」,開啟人機共生的新紀元。
技術層面,量子計算與多智能體強化學習結合,將使城市級交通調度決策速度提升10⁶倍,6G通信支持微秒級協同,推動工業互聯網「零延迟」演進。
應用層面,有機構預測2026年60%的企業將以智能體為核心運營支撐,知識工作者人均配備5.2個專屬Agent,工作效率提升300%,教育領域的多智能體教學系統將使個性化學習覆蓋率從35%升至90%。
治理層面,中國信通院提出「技術-管理-法律」三位一體框架,歐盟《人工智能法案》明確高風險Agent認證標準,推動智能體從「可用」向「可信」進化。
當然,挑戰依然存在:多智能體協同的通信延迟、決策的可解釋性不足、人才缺口,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這些問題是技術革命的必經階段,而非致命缺陷。與2000年科網泡沫中「無盈利、無收入」的概念股不同,2025年的智能體已形成「技術-場景-價值」閉環,Deloitte數據顯示,73%的部署企業實現成本下降,58%達成營收增長。
2025年的智能體浪潮,正如李彥宏所言,是「智能從成本變為生產力」的轉折點。泡沫爭議恰恰是產業成熟的必經之路——當潮水退去,那些依賴補貼、缺乏價值的概念型項目將被淘汰,而真正解決行業痛點、創造可量化價值的智能體,將成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2025年不是AI泡沫的終點,而是智能體重構全球生產力格局的起點,人機協同的新紀元已悄然開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獨角獸觀察」,作者:獨角獸觀察,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