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南向資金年內淨買1.38萬億港元 ETF成「抄底」利器

2025-11-27 02:20

  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近期,港股持續在高位震盪。11月26日,恆生指數衝高回落收漲0.13%,恆生科技指數漲0.11%。醫藥股連續第三日反彈,恆瑞醫藥漲近5%,科技股走勢分化。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南向資金已經連續8日淨買入港股,但在11月26日,南向資金淨拋售港股39.52億港元。對此,基金經理認為,偶爾出現的淨賣出,並不會影響資金不斷湧入港股的大趨勢,在低估值的吸引之下,資金有望持續買入港股。

  資金持續湧入港股ETF

  對於11月26日南向資金出現的淨賣出,上海一位基金經理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來看,南向資金也偶爾會出現單日淨賣出港股的情況,但這並不意味着市場趨勢的反轉。近期部分提前佈局港股財報行情的資金開始止盈離場或是資金短期震盪的原因。」

  實際上,今年以來,南向資金不斷抄底港股,累計淨買入港股1.38萬億港元,為歷年之最。在南向資金推動下,港股資產估值迎來修復,恆生指數年內漲幅接近30%,恆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超過25%。

  相較於其他指標,ETF的資金流向能夠更為精準且有力地印證資金對港股的積極買入態度。尤其是在今年下半年港股開啟震盪走勢之后,ETF資金呈現越跌越買態勢,加速淨買入港股資產。

  短期來看,11月以來,華夏恆生科技ETF和華泰柏瑞恆生科技ETF分別獲資金淨流入51.56億元和48.85億元,廣發中證港股通非銀行金融主題ETF、華夏恆生互聯網科技業ETF、天弘恆生科技ETF和匯添富國證港股通創新葯ETF本月均獲超30億元資金淨流入,它們同時也是資金淨買入金額居前的ETF。

  拉長時間看,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下半年獲超350億元資金淨買入,易方達中證香港證券投資主題ETF和廣發中證港股通非銀行金融主題ETF均獲超200億元資金淨買入。港股資產成為被動資金今年下半年的主要買入標的。

  資金驅動的深刻變革

  顯然,2025年港股市場迎來了一場由資金驅動的深刻變革。

  從歷史視角審視,港股具有獨特的「離岸市場」生態。長期以來,公司定價由外資主導,公司估值常因外資對政策風險、地緣博弈的敏感而起伏不定。近年來,儘管內資通過港股通持續淨買入港股公司,但外資淨流出規模較大,港股公司估值因海外等多種因素遭受壓制,內資對港股估值的定價權較為有限。

  不過,這一局面在2025年發生了重要轉折。一些ETF資金跟蹤的板塊定價機制正系統性地脱離過往由外資主導的模式,轉向南向資金借道ETF驅動的估值體系。富國基金認為,正如彈簧被壓得越緊,反彈時越有力,港股也正是在那幾年中積蓄了足夠的估值勢能。今年初,恆生指數市盈率僅約9倍,處於近十年20%的低分位,而恆生科技指數的估值分位更是一度低於7%。這種極致的低估,為后續的估值修復提供了充足空間。隨着基本面改善與資金迴流,港股迅速從「窪地」崛起,走出了一輪令人矚目的估值迴歸行情。

  富國基金指出,這一切並非偶然。從基本面看,中國經濟持續修復,政策端「人工智能+」、消費補貼等舉措頻出,為企業盈利改善提供土壤。2025年半年報顯示,恆生科技指數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19.24%,科技、醫藥、消費板塊展現出強勁的盈利能力。從資金面看,南向資金成為最堅定的抄底力量。外資也在全球經濟格局中重新審視中國資產,迴流港股市場。

  估值吸引力逐步顯現

  儘管近期港股資產股價出現波動,但是其估值性價比仍吸引了大量資金南下抄底。

  恆生前海港股通價值混合基金經理邢程認為,即便短期受到擾動,當前中國經濟整體修復且有結構亮點的宏觀與市場環境,都更有利於港股,原因是無論提供穩定回報的分紅,還是作為結構性機會主線的AI科技、新消費,甚至創新葯,港股上市公司結構都相對更具優勢。同時,國內有着相對過剩的流動性但又缺乏好的資產,也推動南向資金不斷湧入港股。另一方面,邢程認為,后續市場仍要回歸企業盈利的修復,企業盈利全面改善的抓手還是財政政策的有效發力和信用周期的逆轉向上。

  富國基金從估值角度分析,即便經歷大幅反彈,港股仍具備性價比。截至目前,恆生指數市盈率約12倍,處於歷史54%分位,而納斯達克指數市盈率高達36倍,分位超過88%。港股尤其是科技板塊,仍有補漲預期。從資金面看,美聯儲降息周期已開啟,海外流動性有望持續改善,南向資金買入勢頭未減,內外資共振的邏輯依然成立。

  「目前港股市場估值水平的吸引力在逐步顯現。」邢程從長期看,港股有望迎來基本面和估值的雙重提振,預計港股業績在2025年見底后,2026年營收與盈利增速有望顯著回升,南向資金有望持續流入。產業層面,邢程認為,AI浪潮的產業趨勢持續演繹,具備稀缺性的港股科技板塊向上空間或較大,互聯網頭部企業等估值合理的優質藍籌有望修復,以互聯網科技、醫藥、新消費為代表的廣義成長板塊的投資機會仍值得長期關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