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網易《射鵰》停運:一場「150年長線運營」的豪賭 在第545天倉促落幕

2025-11-26 10:43

  2025年11月24日15時,網易旗下武俠MMORPG《射鵰》正式終止運營。這款曾高調宣示「150年長線運營」願景的遊戲,從2024年3月28日公測至停服,僅存續545天。其生命周期與宏大口號形成的巨大反差,不僅折射出網易在IP改編賽道的困境,更成為觀察遊戲行業「長線敍事」與「短期現實」衝突的典型樣本。

  從「十億投入」到「停運止損」  

  《射鵰》項目啟動時承載着網易的厚望。官方資料顯示,遊戲研發歷時6年,投入資金約10億元,由600人團隊打造,並獲得金庸「射鵰三部曲」正版授權。

  公測初期,遊戲憑藉IP號召力與「非線性敍事+開放世界」的創新設定,首月MAU突破800萬,付費率達18.7%。

  然而,短暫的輝煌后危機迅速顯現:公測版本因美術風格幼態、移動端優化不足、戰鬥系統設計割裂等問題遭遇口碑滑坡,上線一個月后流失超80%移動端用户,迅速跌出iOS暢銷榜百名。  

  為挽救頹勢,網易於2024年10月啟動「回爐計劃」,更換製作團隊並重制2.0版本。新版本雖轉向寫實風格、簡化戰鬥系統,並推出「全額返利」活動,但最高僅衝至暢銷榜第63名,未能逆轉頹勢。

  最終,官方將停運歸因於「與明河社IP合作到期」及「運營策略調整」,但業內普遍認為,收入不及預期纔是核心原因。

 宏大敍事與運營現實的四重衝突  

  首先,IP依賴反而成為創作枷鎖。金庸IP雖具廣泛認知度,但版權方明河社對劇情設定、版本更新的審覈機制(如重大更新需提前60天報備)拖慢開發節奏,導致遊戲難以快速響應玩家需求。相比之下,米哈遊《崩壞:星穹鐵道》等原創IP產品反而因自由度更高佔據優勢。  

  其次,經濟系統設計與玩家需求脱節。遊戲採用「資源衰減制」本意為模擬江湖生態,但缺乏彈性調節機制,導致高階裝備貶值過快,削弱玩家長期付費意願。此外,官方在停運前兩月仍推出「飛星轉盤」等充值活動,被玩家質疑「最后一波割韭菜」,進一步消耗信任。  

  第三,內部資源爭奪與戰略重心轉移。2024年至2025年,網易連續關閉至少7個工作室,資源向杭州雷火事業羣(代表產品《逆水寒》《永劫無今》)傾斜。曾屬廣州派系的戰魂工作室逐漸邊緣化,項目組人員提前分流至其他團隊,致使《射鵰》后續運營乏力。  

  最后,行業環境劇變加速洗牌。2025年,移動端用户平均遊戲時長降至42小時/年,MMO新品第90天DAU留存率跌破5%。網易CEO丁磊在財報會議中直言對《射鵰》表現「不滿意」,轉而押注更具確定性的賽道。

  玩家維權與補償爭議  

  停運公告引發玩家集體維權。部分用户指出,官方未對已消耗的充值金額提供補償,未消耗金錠僅能轉換為網易旗下其他遊戲點數,且無法兑換現金。山東千舜律師事務所律師邱洪奇認為,該方案屬「捆綁式霸王條款」,消費者有權要求現金退款。  

  更讓玩家不滿的是版本規劃與停運信號的矛盾。2025年5月,官方曾公佈「決戰光明頂」資料片及UE5引擎升級計劃,但9月突然宣佈停運,被指「蓄意隱瞞真實運營狀況」。截至9月25日,玩家組建的法律維權羣已達194人,但網易未對質疑作出公開回應。

  長線運營的理性迴歸  

  《射鵰》的折戟暴露了IP改編遊戲的共性難題:一是內容生命周期與產品生命周期錯位,盲目追求「百年運營」而忽視市場快速迭代的需求;二是「影遊聯動」失效,2025年春節檔電影《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上映時,遊戲未能借勢導流,反因版本更新滯后錯失機遇。  

  未來遊戲行業的競爭重點或將轉向「微版權」合作與AI驅動的內容再生機制。例如,騰訊AI Lab研發的NPC自進化系統可實現劇情實時演化,網易自身也在推進「雲武俠計劃」,探索訂閲制轉型。這些嘗試旨在突破傳統MMO的內容生產瓶頸,構建更可持續的運營模式。  

  《射鵰》的停運,是網易面對市場現實的理性止損,也是遊戲行業從「流量爭奪」轉向「內容深耕」的縮影。當「150年願景」在545天內倉促落幕,它提醒從業者:長線運營的本質並非口號式的時間承諾,而是持續創造用户價值的能力。在Z世代主導的新遊戲時代,唯有超越IP依賴,構建技術、內容與商業模式的閉環,方能在激烈競爭中真正「活下去」。

  (注:本文結合AI工具生成,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