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6 11:0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網易科技)
出品|網易科技
作者|櫟行
11月25日盤前,阿里巴巴集團公佈了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季度及六個月中期業績。在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季度,阿里巴巴集團收入達到人民幣2477.95億元,同比增長5%。與此同時,受到即時零售等業務投入的影響,利潤同比下降85%。
財報數據中顯示出兩個重要趨勢:
1、利潤和現金流承壓嚴重:這是最顯著的變化。集團經調整EBITA利潤率從2024 Q4近20%的健康水平,斷崖式下滑至2025 Q3的3.7%。利潤的絕對值在Q3同比暴跌78%。現金流淨流出200多億。
2、即時零售雖然營收增長了,但仍然虧錢嚴重。即時零售業務實現收入229億元,同比增長60%,訂單結構有所改善(茶飲訂單不再佔據主力),但補貼過多仍然拉低利潤收益,高管表示下個季度對閃購的投入將顯著收縮。
這兩者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這份財報所展示的時間是2025年7-9月的數據,在這段時間里,淘寶閃購正在以「0元購」等活動快速燃爆國內的外賣市場,而正是這段時間,營收大增,利潤狂跌。這清晰地量化了「即時零售」戰略的財務代價。讓人不禁疑問,爲了外賣大戰流失的上百億,值嗎?
集團層面:利潤與現金流承壓
如果説在2024年度阿里集團層面急於拋售銀泰等非核心資產,將精力集中回電商與AI主業,那麼2025年之后,隨着外賣戰的打響,阿里找到了更合適的機會將主業再次融合重組,並打薄中臺。
於是在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進行了一場深刻的組織革命:將淘天集團、餓了麼與飛豬整合為「阿里巴巴中國電商集團」。這場變革的核心目標,直指當下電商領域最激烈的戰場——即時零售。
然而,財報顯示,阿里對即時零售、用户體驗及科技進行了大規模投入,集團經營利潤受到嚴重影響。財報顯示,該季度為人民幣53.65億元(約合7.54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85%。經調整EBITA同比下降78%至人民幣90.73億元(約合12.74億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本季度集團銷售費用激增340億,經營現金流減少213億。自由現金流在2025 Q2由正轉負,並在Q3進一步擴大淨流出至-218億元。連續兩個季度鉅額淨流出,累計超400億元,標誌着公司已進入高強度的資本開支周期。
這驗證了管理層「將利潤和現金流投向未來」的表態,但也對財務可持續性提出了嚴峻考驗。阿里能否在「現金消耗」與「盈利拐點」的賽跑中勝出,將成為判斷其戰略成敗的關鍵。
閃購給阿里帶來了什麼?
阿里發力「淘寶閃購」,本質上是一場用短期利潤換取長期市場地位的豪賭,也是整個阿里集團最新戰略轉型的關鍵。本季度財報數據及高管電話會為這場賭局提供了初步的答案:業務規模快速擴張,盈利結構略有改善,但整體盈利仍面臨重重困難。
從正面來看,外賣市場的盈利結構正在向好發展。
首先,背靠阿里大集團,淘寶閃購與天貓、盒馬等國內電商業務的融合做出了與美團不同的「行業壁壘」。財報披露,截至10月底,約3500個天貓品牌已將其線下門店接入即時零售業務。蔣凡也表示,10月以來,盒馬和天貓超市的閃購訂單較8月增長了30%。
這意味着阿里巴巴正將其最核心的品牌資產注入即時零售的新戰場,一個基於阿里生態的「線上交易、線下發貨、即時配送」的閉環正在加速形成。這可能會與美團等專注於即時零售的企業之間形成新的市場區隔。
此外,財報中稱即時零售業務的單位經濟效益已實現顯著改善,所謂「單位經濟」,衡量的是每一筆單獨訂單能否算得過賬,它聚焦於訂單的直接收入與成本(如商品、配送、補貼),而不考慮總部運營等固定費用。改善意味着,在單筆訂單層面,虧損正在收窄。
根據蔣凡等管理層的闡述,這種改善主要源於三點:
一是履約物流效率提升,訂單密度增加使得騎手配送路線更優,單均配送成本被攤薄;
二是客單價上升,用户從只點茶飲等擴展到購買電子產品等高價值商品,提升了單筆收入;
三是高客户留存率,意味着獲取新客的補貼能在其消費生命周期內被攤銷。這證明阿里不再是單純靠補貼換規模,而是開始注重增長的質量和效率。
然而這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隨着補貼的退場,客單價上漲,用户是否會繼續買單?隨着單量的增長,騎手的數量是否會增加,從而提升配送的成本?加之美團等對手的「圍堵」,即時零售業務的盈利路徑,目前沒有結論。
這一點在財報上更為明顯,阿里CFO徐宏在電話會中表示,三季度是閃購業務投入的高點。隨着整體效率的顯著改善和業務規模的穩定,預計該項業務的整體投入將在下個季度顯著收縮。這一表態從管理層角度確認了當前正是戰略投入強度最大的階段,也反映出當前投入規模已接近承受極限。
結論是,阿里做外賣目前無疑仍處於「燒錢」階段,但管理層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將「燒錢」的性質從「粗暴補貼換規模」轉向「有效投入提效率」。
而從目前的數據來看,阿里即時零售業務雖然取得規模增長,但遠遠沒有擺脫「投入換市場」的發展模式。單位經濟改善僅是扭虧的第一步,管理層對下季度投入收縮的計劃能否落實,以及這是否會影響業務增長勢頭,都將成為判斷戰略可行性的關鍵觀測點。
在國內電商業務之外,財報同時強調了AI與雲業務的增長——這是阿里集團的另一個主線業務。數據顯示,雲智能集團是本季度的增長明星,季度收入同比加速增長34%,達到人民幣398.24億元(約合55.94億美元)。另據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徐宏介紹,阿里的核心業務收入保持強勁增長,AI收入在雲外部商業化收入佔比提升,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長10%。
CEO吳泳銘在迴應AI泡沫爭議時指出:「當前行業GPU資源利用率飽滿,甚至前幾代芯片也在高負荷運轉,三年內不太可能出現AI泡沫。」儘管如此,過去4個季度阿里在AI+雲基礎設施的資本開支約1200億元,這也是自由現金流承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平衡AI投入的長期性與即時零售的短期消耗,也是阿里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