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泡沫論」到集體看多,AI 算力千倍級增長空間再確認

2025-11-25 17:51

在 AI 泡沫質疑導致科技股持續波動的背景下,科技巨頭們接連以超預期的亮眼業績,與驚人的激進規劃等可見性事實,予以強有力迴應。

近日,英偉達發佈 FY26Q3 財報,當季營收 570 億美元,同環比增長率、業績指引及在手訂單均超市場預期。谷歌雲 AI 基礎設施負責人更表示,谷歌必須「每 6 個月將算力容量翻倍」,未來 4 到 5 年的總體目標是實現「1000 倍能力提升」。

這些強有力的數據證明,AI 行業的敍事邏輯並未被證偽,行業仍處於景氣區間。中信建投、銀河證券等機構均表示,AI 帶動的算力需求依然非常旺盛,對未來 AI 帶動的算力需求亦非常樂觀,板塊調整反而帶來新的配置機會。

最近一周以來,聯想集團等算力產業鏈企業接連獲得高盛、中金等國內外知名機構的積極評級,透露出市場對行業發展信心的修復,與對相關企業投資價值的重估。

AI 算力仍處於投資不足狀態

事實上,從算力產業鏈來看,英偉達的超預期業績表現並不是孤例。在其發佈財報次日,另一科技巨頭聯想集團,亦以全面超預期的的財報數據獲得市場廣泛關注。

聯想集團發佈的數據顯示,2025/26 財年二季度,公司營收同比增長 15% 至 1464 億元,經調整后的淨利潤同比增長 25% 至 36.6 億元,營收與淨利潤均高於市場普遍預期。同時,聯想集團三大業務集團增速均超出此前里昂預測值,尤其是在 AI 基礎設施環節保持快速增長,訂單儲備強勁,AI 服務器收入實現高雙位數增長。

從業務範圍來看,英偉達聚焦算力芯片,聯想集團谷歌則廣泛涉及算力基礎設施硬件、數據中心、算力平臺、大模型、agent 與 AI 終端設備、雲服務,甚至製造、搜索、視頻平臺等具體應用場景,基本涵蓋了整個 AI 產業鏈條。三家企業一致的積極數據,給予了「AI 泡沫論」強有力的反駁。

反觀這一論調的產生,其核心邏輯在於對盈利回報能否匹配龐大投資的擔憂,尤其是在 OpenAI 與英偉達、AMD、甲骨文等公司之間,基於對未來高收入的樂觀預期而進行的相互投資,加劇了市場對過渡投資的擔憂。

在此邏輯下,歷史上雲計算、新能源等行業曾經出現的泡沫行情,頻繁被用於與當前的 AI 算力投資進行對比。這些案例均意在説明,過渡激進投資帶來的,將是企業無法承擔大規模投資無法收回的風險,最終導致整體業務受挫,甚至轟然倒塌,資本市場與社會就業一片狼藉。

但當前的 AI 產業,與兩者經歷過的情形並不相同。行業面臨的問題,並非過度投資無法收回,而是投資不足限制了應用市場的發展與盈利。

英偉達在其財報電話會中就曾指出,目前雲廠商的雲業務需求強勁,公司已經部署的 GPU 都基本滿載。微軟高管公開坦言,其 Azure AI 服務的客户需求「遠遠超過了我們現有的可用容量」。谷歌 CEO 桑達爾 皮查伊也曾表示,谷歌雲本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34% 至超 150 億美元,但「如果有更多算力,增長本可以更快」。從芯片商到雲服務商,透露出的信息均表明,算力並非過多,而是不足。

在應用端,數據顯示,OpenAI 已經宣佈周度用户數達到 8 億,企業客户達到 100 萬;Anthropic 年化收入已經達到 70 億美元。聯想集團最新財季 AI 服務收入亦實現三位數增長,成為推動業務規模與價值雙提升的重要增量來源;AI 終端設備營收在 IDG 整體營收中的佔比大幅提升 17 個百分點至 36%,處於加速滲透階段。

這些高速增長的數據説明,AI 應用端已開始實現規模化的收益,為投資收回提供堅實支撐,且仍具備巨大待挖掘空間。相應地,對算力的需求繼續增長之下,算力不足狀況還將繼續存在。回顧二十世紀以來的科技發展史,尤其是互聯網時代以來,「基建先行 —— 爭議醖釀 —— 爆發突破」一直是新技術變革的共性規律,而當下 AI 產業的演進,正處於應用端爆發突破的前夜,絕非泡沫。

正因如此,在行業擔憂導致的資本市場調整之后,各家機構開始表現出對 AI 板塊后續走勢的樂觀態度。其中,中信建投表示,目前,世界正處於 AI 產業革命中,類比工業革命,影響深遠,不能簡單對比近幾年的雲計算、新能源等,需要以更長期的視角、更高的視野去觀察。「因此,我們對 AI 帶動的算力需求以及應用非常樂觀。近期,算力板塊波動加大,考慮到 AI 帶動的算力需求依然非常旺盛,我們認為調整是機會。」

從個股來看,儘管在財報發佈后,國內外科技股仍處於進一步調整中,但國際頂級大行高盛仍維持聯想集團「買入」評級,目標價定為 13.62 港元。中金公司亦維持聯想集團「跑贏行業」評級和 14.8 港元目標價,對應當日股價上行空間高達 52%。可以看出,國內外投行對調整后的 AI 科技股配置機會表現出較高熱情。

能源瓶頸下的液冷新機遇

在 AI 算力不足的現狀背后,能源瓶頸的限制是關鍵因素之一。在不久前一檔播客節目中,微軟 CEO 納德拉即表示:「我們有海量閒置的英偉達GPU,但它們只能躺在倉庫,因為沒有足夠的電力去點亮他們。」

如何解決能源瓶頸?在供給端開展電力爭奪,是科技巨頭們發力的方向之一,但並不能完全解決。

10 月初,馬斯克旗下 xAI 公司宣佈,正為其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建設的 Colossus 2 數據中心,配套建設一座天然氣發電廠,實現現場發電、直接供電。這種 AI 科技企業直接下場建設發電設施的舉措,表明 AI 算力基礎設施的電力短缺,已達到「有錢也買不到」的程度。因此,在消耗端優化能效,成為行業不得不重視的另一方面。

在 AI 算力基礎設施中,行業普遍使用 PUE 值評估數據中心能效。PUE 越接近 1,表明散熱消耗的能源越少,系統能效越高。相比 PUE 動輒高達 1.5 的風冷系統,液冷系統憑藉普遍低於 1.2 的 PUE,顯露出絕對優勢,成為算力行業優化能效的更優選擇。

聯想集團採用 100% 全覆蓋冷板式液冷設計的海神液冷解決方案為例,其系統功耗比傳統風冷直降 40%,PUE 值可以降至 1.1 以下。目前,聯想海神液冷系統全球部署量已超 8 萬套,涵蓋人工智能、超算、政務、金融、汽車等多個關鍵領域。聯想集團今年新發布的 " 雙循環 " 相變浸沒製冷系統,則通過創新的外接單相換熱器設計,將系統 PUE 將至 1.035。

聯想集團財報顯示,2025/26 財年二季度,聯想「海神」液冷技術收入同比大增 154%。考慮到公司在今年發佈 " 雙循環 " 相變浸沒製冷系統時表示,公司部分產品已開始使用最新液冷技術,則聯想集團整體液冷技術收入增長幅度或更高。其背后,是液冷技術正在數據中心散熱領域加速滲透。

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服務器冷卻市場正迎來結構性增長機遇。隨着 AI 服務器出貨量預期上調及液冷滲透率快速提升,預計 2025-2027 年全球服務器冷卻總市場規模將實現 111%/77%/26% 的逐年增長,2027 年將達到 176 億美元。在當前 AI 算力爆發式增長的產業進程中,聯想集團等在行業能源瓶頸應對上擁有突出優勢的廠商,將成為未來重要的受益者,加速兑現高盛、中金等機構對其估值的預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