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6 09:15
本文來自格隆匯專欄:中金研究,作者:王穎東、於寒、季楓、杜懿臻、曲昊源
25年以來伴隨產業鏈價格逐步企穩、供需結構改善,鋰電底部反轉趨勢顯現。展望26年,我們看好鋰電新一輪上行周期啟動,儲能有望成為核心「推手」。同時,以固態電池為主線的新一輪鋰電技術大周期加速迎來產業化拐點。
摘要
新一輪成長周期來臨,儲能有望成為核心增長點。新能源車方面,我們認為國內市場受益乘用車帶電量提升和新場景持續放量,動力電池需求有望延續較高增速;歐洲市場伴隨新車周期啟動、需求有望加速回升。儲能方面,我們認為隨着國內各省容量電價政策出臺,獨立儲能經濟性迎拐點,看好2026年國內儲能需求超預期;美國市場因關税影響2H25有所搶裝,2026年后AIDC配儲需求有望貢獻新增量,亦有望帶動需求超預期。
供需拐點到來,價格反轉趨勢確立。2025年,在儲能帶動需求端持續超預期下,產業鏈供需關係進一步改善,3Q25頭部廠商幾乎處於滿產狀態,儲能電芯、6F、VC等環節迎漲價。展望2026年,我們預計電池環節資本開支仍有望保持高位、但整體與需求增長匹配,材料環節新增產能整體較少、稼動率有望進一步提升,若儲能需求超預期,我們認為價格反轉趨勢有望延續。
新技術周期開啟,固態產業化加速。2025年全固態硫化物電池產業化進入中試階段,半固態氧化物/聚合物複合路線加速上車。展望2026年,我們認為全固態硫化物電池有望迎來小批量量產及試裝車、工藝路線、材料體系亦有望收斂。
投資策略:1)主線一:看好儲能需求超預期,帶動板塊反轉趨勢加速。重點推薦:鋰電材料(6F、VC、鐵鋰正極)、電池、泛零部件;2)主線二:看好新技術作為鋰電板塊高斜率的投資方向,26年產業化有望持續突破,重點關注固態電池、鈉電池及其產業鏈;3)主線三:看好政策加碼下、充電樁建設回暖,新場景起量或產業趨勢確立帶來價值重估。
風險:全球新能源車銷量不及預期;全球儲能裝機需求不及預期;市場價格競爭加劇致盈利下滑;新技術產業化進展不及預期。
正文
新能源車:帶電量通脹+場景多元化+海外新車周期驅動26年增長
國內:乘用車單車帶電量持續提升,重卡、電動船舶等新領域賦能需求增長。
► 乘用車場景:26年單車平均帶電量有望持續提升。根據動力電池創新聯盟數據,2H25以來國內乘用車帶電量呈上升趨勢;向前看,我們看好2026年購置税政策調整、高壓快充車型和大帶電量增程式車型陸續上市交付,帶動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平均單車帶電量持續提升。
► 多元化場景:泛交通領域電動化加速,繼續看好26年電動重卡需求釋放。我們觀察到25年泛交通領域電動化持續加速。向前看,截至9M25國內重卡電動化率仍低於30%、仍有較大上升空間,我們看好經濟性拐點下電動重卡持續放量,同時,重卡單車帶電量亦呈上升趨勢、25年以來純電車型帶電量提升至400-600kWh區間,對鋰電池需求彈性更高;此外,我們預計電動船舶、電動航空等領域2026年亦有望釋放一定需求增量。
圖表1:新能源重卡帶電量持續提升

資料來源:卡車之家,中金公司研究部
海外:看好2026年歐洲全新平臺車型周期啟動,帶動需求加速釋放。根據EV Sales數據,2025年歐洲市場在碳排目標考覈和新能源車補貼回暖驅動下(德國、西班牙等部分國家新能源車重新補貼),銷量復甦較顯著、1-3Q25同增25.5%。展望2026年,我們認為歐洲全新平臺車型周期有望啟動,寶馬、大眾、奔馳、豐田等全新平臺或升級平臺新車型有望自2026年陸續迎來新車型量產交付,新平臺較原有平臺在智能化、集成化等產品性能表現上有較大提升,疊加部分國家補貼具備一定延續性,我們看好歐洲新能源車需求有望加速釋放。
圖表2:2026年海外市場迎來一輪全新平臺車型周期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U.S. News,Car And Dri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儲能:海內外儲能需求有望加速釋放,AIDC配儲貢獻新增量
2022-2024年伴隨鋰電池、逆變器、光伏組件價格持續大幅下降,光伏+儲能逐步在眾多國家實現平價,進而驅動儲能需求放量。2025年以來,隨國內各省容量電價政策出臺,眾多省份獨立儲能經濟性大幅提升、驅動國內大儲招標及裝機高景氣,2026年仍有望維持較高增長;歐洲市場高電價疊加補貼政策驅動工商業及大儲需求釋放;亞非拉市場光儲滲透率低,光儲逐步平價下有望持續高增長;美國市場因關税影響2H25迎來部分搶裝需求,2026年后AIDC配儲需求有望貢獻新增量。
圖表3:政策層面強調大型負荷調節能力

資料來源:DOE、ERCOT、PJM、中金公司研究部
鋰電需求:預計2026年動力+儲能電池出貨同比增長20-30%
在全球新能源車結構性增長,以及儲能經濟性拐點疊加數據中心配儲驅動需求加速釋放下,我們看好2026年全球鋰電池需求有望保持較高增速,中性預期下,我們預計2026年動力+儲能電池出貨約2.4TWh、同增約21%,其中動力電池約1.7-1.8TWh、儲能640-650GWh;樂觀預期下,若國內出儲能政策超預期以及美國數據中心儲能需求超預期,我們預計2026年動力+儲能電池出貨有望達2.5TWh+、同增約29%,其中動力電池約1.7-1.8TWh、儲能約750-800GWh。
圖表4:全球動力及儲能鋰電池出貨預測(中性)

資料來源:乘聯會,中汽協,MarkLines,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SNE,Wood Mackenzie,LCP Delta,EASE,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5:全球動力及儲能鋰電池出貨預測(樂觀)

資料來源:乘聯會,中汽協,MarkLines,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SNE,Wood Mackenzie,LCP Delta,EASE,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4年以來產業鏈主動收縮產能擴張,疊加中小產能被迫減產或退出,供需關係得到改善;2025年,在儲能帶動需求端持續超預期下,產業鏈整體稼動率逐季回升,3Q25頭部廠商稼動率達到高位、部分處於超產狀態。展望2026年,我們預計頭部電池廠商資本開支仍有望保持高位、行業整體擴張與需求增長匹配,中性預期下我們預計2026年電池環節產能錯配度83%、同比略降,而樂觀預期下,我們預計產能錯配度89%、同比提升;此外考慮新增供給主要來自頭部廠商,我們預計電池的格局有望進一步向頭部廠商集中。材料環節整體擴張偏謹慎,其中鐵理正極、負極、電解液、6F環節2026年供給擴張同比不到10%,大幅低於需求端增長,在中性、樂觀預期下,行業產能利用率較2025年均有較大幅度提升、我們預計頭部廠商稼動率有望維持高位;隔膜、VC等環節行業供給擴張與需求增長匹配或者小幅低於需求增長,我們預計行業產能利用率亦有望呈現提升趨勢。
圖表6:鋰電供需平衡表

注:1)鋰電池產能需求=鋰電池產量/合理的產能利用率,以觀察理論產能需求與實際產能需求匹配情況;其余材料環節的需求為產量;2)錯配度/產能利用率:電池環節採用錯配度,用產能需求/實際有效產能,數值越高代表供需錯配程度越小;材料環節採用產能利用率;3) 鋰電產能需求增速與圖表10-11不一致是考慮到中間庫存係數 資料來源:中汽協,乘聯會,Marklines,中國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SNE,GGII,CNESA,各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供需改善下,產業鏈價格逐步進入通脹趨勢中。伴隨產業鏈供需改善,3Q25產業鏈整體稼動率環比向上、頭部廠商基本處於滿產狀態,在下游景氣度和高稼動率驅動下,儲能電芯、6F、VC等多個環節逐步迎來價格修復,並且漲價有往鐵鋰正極、隔膜、箔材等擴散的趨勢。而展望2026年,基於需求中性預期,我們認為產業鏈價格整體有望保持穩中有升的趨勢,而基於樂觀預期、若儲能需求超預期,我們認為對產業鏈價格通脹形成進一步支撐。
圖表7:主要電池廠商儲能電池季度價格趨勢

資料來源:各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8:六氟、VC、EC價格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量價齊升下,產業鏈各環節頭部廠商利潤表有望重新進入擴張區間。我們認為,伴隨鋰電新一輪周期啟動,產業鏈各環節有望逐步迎來量價齊升趨勢,頭部廠商利潤表有望進入加速擴張階段。
圖表9:鋰電池板塊季度營收及利潤增速

資料來源:Wind,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產業鏈加速落地海外產能,2026年有望迎密集投產期
鋰電產業鏈自2022-2023年開始加速推進全球化製造佈局,主要區域以歐洲、東南亞為主,少部分位於日韓、北美。我們基於各家企業建設規劃,預計各環節海外產能自2H25末-2026年將逐步建成投產。我們認為,伴隨海外產能釋放,地緣政治、貿易摩擦等對產業鏈的風險有望得到改善;同時,中國鋰電產業鏈在成本、技術、製造等方面優勢亦有望推動海外電動化和儲能發展提速。
圖表10:鋰電產業鏈海外建廠梳理

資料來源:各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從產能出海拓展至技術出海,持續挖掘海外業務潛能
寧德時代:推出LRS模式。針對美國等貿易壁壘較高的市場,公司推出技術授權模式(LRS,License、Royalty、Service),寧德時代負責全套知識產權輸出,包括建設電池產線、搭建供應鏈、調試產線設備和管理製造流程,不佔股份,收取專利授權費和服務費;而工廠資本開支則全部由車企承擔,其對工廠具有100%的產權。LRS模式可實現輕資產運行,降低資本開支並可較好避免關税等潛在風險。目前公司已與福特、通用和特斯拉展開合作,推動公司美國市場業務發展。
億緯鋰能:推出CLS合作經營模式。CLS模式(Cooperation、License、Service)同寧德時代LRS模式類似,將電池企業單純的生產模式,轉變為向外輸出技術服務、管理經驗、產能安排。2024年,億緯與康明斯、戴姆勒卡車和佩卡共同在美國成立的獨立運營的合資公司生產方形鐵鋰電池,為公司CLS模式落地的首個項目。
圖表11:寧德及億緯海外技術授權模式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固態電池產業化加速突破,市場空間廣闊
半固態電池:兼顧性能與經濟性,多元化場景打開需求空間
半固態電池具備更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長循環等優勢,同時半固態電池的生產工藝與現有液態鋰電池產線高度兼容、成本相對可控,在新能源汽車、儲能、低空經濟和消費電子等領域加快進入商業化量產階段。展望2026年,我們認為半固態電池將在eVTOL及消費電子等低成本敏感領域持續實現規模化量產,推動半固態電池規模化降本,然后進一步打開其在動力及儲能領域的應用空間。
圖表12:半固態產業化進展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交易所投資者互動平臺,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逐步收斂,產業化進程加速
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加速。2025年,多家電池廠60Ah車規級固態電芯已下線,全固態中試線逐步落地,例如國軒高科5月宣佈首條全固態中試線貫通;億緯鋰能已完成小軟包電池組裝工藝開發,百MWh的中試線將在2025年投入運行;孚能科技的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可達400-500Wh/kg,公司預計60Ah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將於2025年末實現小批量交付。往后看,爲了滿足工信部要求的2027年固態電池示範性裝車要求,我們預計2026年固態電池即將迎來GWh級別量產線的密集落地,2027開啟示範性裝車和樣車路試,2028-2029年工藝持續成熟和供應鏈降本持續推進,2030年有望實現商業化量產。我們看好固態電池產業化節奏明確,相關設備、材料端增量環節有望迎來較大投資機會。
► 材料端: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持續收斂,產業化進程加快。1)電解質:硫化物電解質為全固態電池的主流電解質技術路線,硫化物電解質當前成本較高,主因核心原材料硫化鋰生產製備成本高;硫化鋰生產路線多元,核心關注純度和降本,降本空間較大。2)正極:中長期往高電壓、高比容正極迭代。其中富鋰錳基兼具高比容量、低成本,應用前景廣闊。3)負極:中長期聚焦鋰金屬負極。鋰金屬憑藉高比容量+低電極電勢,有望成為負極材料的長期迭代方向;鋰金屬負極工藝主要包括壓延法、蒸鍍法、自生成負極等,目前商業化加速推進中。4)集流體:多孔銅箔和耐腐蝕銅箔與硫化物體系更為適配。
► 設備端:設備先行,全固態電池設備價值量明顯提升。全固態電池在前段和中段引入新工藝和新設備,中段激光焊接設備數量增加,同時后段設備需要升級改造,推升固態電池設備價值量。1)前段:干法技術路線更為適配。干法成膜環節精度要求高、工藝難度較大,設備價值量較高。2)中段:採用疊片替代卷繞,新增膠框印刷+等靜壓處理等。固態電解質適用疊片工藝、且對疊片的精度要求提升;新增膠框印刷環節、在壓力下起到支撐和絕緣作用;新增等靜壓處理環節、確保固態電解質與電極界面緊密接觸。3)后段:取消注液環節,高壓化成環節的壓力提升。
圖表13:硫化鋰佈局廠商的生產工藝、性能、產能、送樣進展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4:固態電池設備廠商佈局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鈉電:性能迭代+規模化降本,產業化進程有望加速
鈉電安全性、倍率性、低温性能更優,下游應用場景包括啟停電源、小動力、動力、儲能等領域。鈉電安全性高,同時倍率和低温性能優異,其中層氧化物路線兼具較高能量密度與倍率性,寧德時代鈉電的能量密度已能達到175Wh/kg,並且伴隨無負極技術迭代、能量密度將進一步提升,適用於啟停電池、兩輪車和動力領域;聚陰離子路線循環壽命更長、能夠達到10000次以上,主要適用於儲能領域、兩輪車、A00級以下乘用車等領域。
規模量產后有望實現鋰鈉平價,打開鈉電應用空間。當前鈉電成本仍高於鐵鋰電池,主要由於鈉電產業鏈配套仍未完全成熟,尤其負極硬碳以及電解液有待於規模化降本。考慮鈉電池產業鏈不存在剛性資源瓶頸,伴隨鈉電池技術進步、供應鏈完善、以及規模化降本后,其成本相較碳酸鋰價格在7-8萬元/噸時的鐵鋰電池仍具有可比擬的經濟性,尤其考慮循環壽命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望優於鐵鋰。
鈉電產業化進程加速,電池、材料廠商積極佈局。1)電池廠商:3月中科海鈉發佈全球首個鈉離子電池商用車解決方案,所用電芯能量密度超165Wh/kg,能在20-25分鍾快速完成0-100%充電,快充模式下循環壽命可超8000次。4月寧德時代發佈鈉新-24V重卡啟駐一體蓄電池,可實現零下40攝氏度極寒環境一鍵啟動、車電同壽、8年總成本相較鉛酸降低61%等;鈉新-乘用車動力電池零下40攝氏度可維持90%以上可用電量、10min實現30-80%SOC、循環壽命10000次。2)材料廠商:11月同興科技與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人民政府簽訂年產10萬噸鈉電正極材料及6GWh電芯項目,計劃總投資約32億元。容百科技於2025年仙桃建成6000噸鈉電正極中試線,2026年公司計劃通過改造併購5萬噸以及新建5-10萬噸鈉電正極產能,2030年目標100萬噸產能建設;11月公司與寧德時代簽訂鈉電材料長期供應合作協議,鎖定每年不低於60%的採購份額。
圖表15:鈉電規模降本后有望實現與鐵鋰平價

注:鐵鋰電芯成本基於碳酸鋰價格7萬元/噸測算;鈉電測算基於對規模化后的鈉電材料價格進行合理假設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百川盈孚,鑫欏資訊,中金公司研究部
國內倍增計劃託底,歐美補貼政策邊際向好。我們認為2026年國內充電樁建設有望受益於政策託底,美國市場或將受益於搶裝,歐洲市場或主要由需求端新能源車保有量提升和政策端商用車充電樁補貼驅動。
圖表16:歐洲充電樁新增量及累計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BNEF,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17:美國充電樁新增量及累計同比增速

資料來源:DOE,中金公司研究部
充電設備商加速AIDC領域產品突破、或實現價值重估。秉持能量轉換效率更高、供電鏈路更精簡、供電可靠性更高的思路,AIDC供電方案從UPS逐步往800V HVDC、SST等架構迭代,其中800V HVDC目前產品進展更快,臺達、維諦先后推出針對英偉達下一代800V HVDC架構的解決方案;而SST在英偉達10月13日OCP大會發布的800V AI基礎設施白皮書中被官方認可為AIDC供電未來技術方向,商業化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我們認為HVDC方案充電模塊與充電樁模塊功能相似(均為實現AC/DC轉換和變壓),二者底層技術相通,且產品電壓、功率等規格相近,整體技術較為成熟,目前國內頭部互聯網廠商和海外英偉達鏈均已積極擁抱HVDC方案,我們認為2026年800V HVDC方案有望實現批量出貨,看好先發綁定頭部大廠或大廠供應鏈的充電模塊公司率先受益;而SST在充電模塊技術基礎上還需具備中壓配電能力,我們看好具備模塊自產能力的充電設備廠商更快實現技術突破和產品儲備。
圖表18:數據中心供電架構演變

資料來源:英偉達800V AI基礎設施白皮書,中金公司研究部
全球新能源車銷量不及預期。全球新能源車銷量存在不達預期風險,將會對產業鏈供需結構造成影響,部分環節或存在競爭加劇導致利潤不達預期風險。
全球儲能裝機需求不及預期。儲能作為當前鋰電池第二大應用場景,若需求不達預期,亦將對產業鏈供需結構造成影響,導致競爭加劇致盈利下滑。
市場價格競爭加劇致盈利下滑。當前鋰電上游、中游材料價格已處於歷史較低水位,短期價格運行比較平穩,但往2025年看產業鏈仍有新增產能投放,若需求端無法消化,則可能會引發進一步價格競爭,導致產業鏈盈利承壓。
新技術產業化進展不及預期。當前眾多鋰電新技術處於產業化早期階段,若相關的測試認證進度不達預期,或對企業新技術對應業務需求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影響企業業績。
注:本文來自中金公司2025年11月23日已經發布的《新能源車中游2026年展望:基本面拐點確立,迎接新一輪上行及技術創新周期》,報告分析師:王穎東 S0080522090002,於寒 S0080523070011,季楓 S0080523060017,杜懿臻 S0080524060018,曲昊源 S008052306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