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5 23:16
專題:聚焦2025年第三季度美股財報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碼:BABA、9988.HK)雲計算業務實現 34% 的增長,超出市場預期。不過,該公司為抓住人工智能熱潮,在消費者補貼和數據中心方面大幅投入,導致利潤大幅下滑,雲計算業務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這一負面影響。
旗下擁有旗艦級 「通義千問」(Qwen)平臺的雲計算部門,推動阿里巴巴在今年 9 月所在季度(注:通常為自然年第三季度)的總營收增長 5%,達到 2478 億元人民幣(約合 350 億美元),略高於市場預期。同期,其中國電商業務營收增長 16%,這表明在與京東(JD.com Inc.)和美團(Meituan)的三方競爭中,阿里巴巴表現不俗。該公司的美股在盤前交易中上漲逾 2%。
強勁的業績或許會讓押注阿里巴巴成為人工智能(AI)發展領軍者的投資者更有信心。阿里巴巴已加快 AI 模型的發佈節奏,最終推出了新版 「通義千問」 移動應用 —— 此舉旨在複製 OpenAI 旗下 ChatGPT 的成功 —— 該應用在本月上線后迅速打開市場。
阿里巴巴發佈財報之際,市場對 AI 基礎設施投資的可持續性愈發懷疑,因為目前尚未有明確的盈利路徑。11 月 25 日(周二),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吳泳銘駁斥了有關 「AI 投資泡沫」 的擔憂 —— 這類擔憂部分源於數據中心融資的循環性特徵。事實上,這家中國企業計劃探索 「積極」 的投資策略,以跟上快速變化環境下激增的市場需求,並應對激烈的競爭。
吳泳銘表示:「展望未來三年,我們認為所謂的 AI 泡沫問題其實並不明顯。」
吳泳銘的言論與今年 3 月集團董事長蔡崇信的警告形成反差。當時蔡崇信指出,亞馬遜(Amazon.com Inc.)、微軟(Microsoft Corp.)和 Meta(Meta Platforms Inc.)等公司存在過度投資的情況。過去一個月,隨着市場對 「數據中心建設可能長期超過需求」 的擔憂加劇,這些公司的股價均出現下跌。
與京東(JD.com)和拼多多(PDD Holdings Inc.)一樣,阿里巴巴的業績也超出預期。這得益於中國政府的刺激措施,以及三家企業為爭奪消費者和食客而投入的數十億美元補貼。
但高額投入也侵蝕了盈利能力:同期淨利潤大幅降至 209.9 億元人民幣。這不僅源於折扣補貼,還與 AI 開發成本不斷攀升有關 —— 該季度銷售和營銷費用增長了一倍多。
彭博情報分析
阿里巴巴中國電商業務的利潤下滑,可能抵消了其國際電商業務虧損收窄和雲計算業務盈利增長帶來的積極影響。再加上其他業務(包括菜鳥的貢獻)虧損擴大,這將導致阿里巴巴連續第二個季度營業利潤受損。
—— 分析師 Catherine Lim(林凱欣,音譯)與 Jason Zhu(朱傑森,音譯)
中國 AI 企業在全球 AI 股拋售潮中表現相對穩健,部分原因是它們的支出計劃規模相對適中。但阿里巴巴的投入(未來三年計劃投入 3800 億元人民幣)使其與國內多數競爭對手形成鮮明差異。騰訊控股(Tencent Holdings Ltd.)在最近一個季度承諾的資本支出約為 18 億美元。
從表面上看,阿里巴巴的目標也更為激進。其新版 「通義千問」 移動應用在上線四天內吸引了 1000 萬用户,成為中國推出速度最快的 AI 服務之一。阿里巴巴表示,計劃將其打造為功能完備的 AI 智能體(AI agent),可處理淘寶購物等任務。「通義千問」 將逐步整合地圖、購物、旅遊預訂和教育等功能,目標是構建更廣泛的生態系統。
截至目前,投資者對這一目標反響積極。這家總部位於杭州的企業,其股價自今年年初以來已近乎翻倍。但從長期來看,阿里巴巴需維持雲計算業務營收的快速增長,並應對中國整個互聯網行業的競爭 —— 從深度求索(DeepSeek)等初創公司,到字節跳動(ByteDance Ltd.)等科技巨頭,無一不是其競爭對手。
儘管 OpenAI、谷歌(Alphabet Inc. 旗下)等美國企業仍被擋在中國市場之外,但 「通義千問」 仍需應對本土競爭對手的挑戰。
根據 QuestMobile(貴士移動)的數據,字節跳動旗下的 「豆包」(Doubao)聊天機器人月活躍用户已超過 1.72 億。騰訊正藉助微信推廣自家的 「混元」(Yuanbao)AI,並計劃將普及率極高的微信打造成具備智能體功能的 AI 服務。此外,在中國,面向消費者的 AI 應用尚未找到明確的創收路徑 —— 中國用户對付費訂閲的意願普遍較低。
吳泳銘再次闡述了為 AI 發展構建 「全棧」 體系的計劃,涵蓋從先進模型到支撐模型開發所需的基礎設施(如半導體)等各個環節。阿里巴巴旗下的芯片部門平頭哥(T-Head)在與華為的競爭中已取得一定進展。
從更廣泛的層面來看,高管們指出,中國消費領域正通過 「即時零售」(商品與餐飲的快速配送)顯現復甦跡象,而即時零售反過來又為阿里巴巴其他平臺帶來了流量。他們重申了目標:在約三年內,將即時零售的商品交易總額(GMV)提升至 1 萬億元人民幣。
長期來看,投資者將重點關注阿里巴巴能否在控制消費服務相關成本的同時,持續推進雲計算業務的投資。
吳泳銘表示:「我們阿里雲的服務器基礎設施,其增長速度已嚴重落后於客户訂單的增長速度,訂單積壓情況持續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