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5 18:02
(來源:浪哥財經)
代工的錢,不好掙!
11月13日,國產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發佈三季報。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495.1億元,同比增長16.22%;實現淨利潤38.18億元,同比增長41.09%。
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際營收為171.62億,環比增長7%;淨利潤為15.17億,環比大增60.64%;毛利率更是達到25.5%,環比上升4.8個百分點。
不過,這個良好勢頭或將在第四季度戛然而止。中芯國際給出的2025年四季度業績指引顯示,季度收入環比持平至上升2%;毛利率為18%-20%。
那麼,為什麼中芯國際三季度毛利率表現,會與四季度預期形成強烈反差?
產能利用率大幅提升
中芯國際是我國大陸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晶圓代工企業,主要為客户提供8英寸和12英寸晶圓代工服務。
全球晶圓代工行業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臺積電以70%的份額主導市場,三星、中芯國際緊隨其后。2024年,中芯國際以6.22%的市佔率,位居全球專屬晶圓代工企業第二名。
一般來説,像中芯國際這樣供應鏈穩定的企業毛利率一般不會出現太大波動。那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提升該如何解釋?
中芯國際毛利率上升主要是由於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儘管第三季度公司折舊及攤銷環比增加13.3%,但是產能利用率的提升抵消了折舊上升帶來的影響。
2025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際接近滿產狀態,產能利用率為95.8%,環比增長3.3個百分點,達到2022年二季度以來的新高。隨着產出增加,規模效應有效攤薄了固定成本。
中芯國際產能利用率提升是因為公司承接了大量模擬、存儲NOR/NAND Flash、MCU等急單。
而且,由於製程更復雜的產品出貨增加,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平均銷售單價環比增長3.8%,也是其毛利率增長的另一大原因。
中芯國際是我國大陸第一家實現14nm FinFET量產的晶圓代工企業。近年來,公司構建起涵蓋IP核、EDA工具鏈的技術壁壘,推出24nm NAND、40nm高性能圖像傳感器等特色工藝,加速產品結構優化。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用於先進製程的12英寸晶圓營收佔比達到77%,環比提升約一個百分點。
產品結構的優化離不開研發支持。自2020年上市以來,公司將研發投入全部費用化。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研發投入為14.47億元,同比增長13.6%,研發投入率為8.4%。
更難得的是2025年半年報顯示,中芯國際研發人員數量同比減少了10人,但是研發人員合計薪酬卻從4.85億元增至5.3億元,平均薪酬也從21.1萬增至23.1萬。
截至2025年6月底,中芯國際累計獲得授權專利14215件,其中發明專利12342件。此外還公司擁有94件集成電路布圖設計權,專利數量處於行業領先。
在第三季度的拉動下,2025年前三季度,中芯國際毛利率達到23.15%,超過華虹公司等同行。
整體看,2025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際毛利率提升背后是精準戰略卡位以及產能利用率的增長。但也讓人疑惑,為什麼公司第四季度毛利率指引較為保守?
存儲周期,禍福相依
出人意料的是,中芯國際預計2025年第四季度毛利率下滑的原因在於存儲周期。
2025年10月,DDR5存儲器價格單月增幅超過100%,DDR4單月增幅也超過90%。據預測,2025年全球存儲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00億美元。
SK海力士、三星等存儲器製造商計劃將2025年四季度DRAM和NAND閃存合約價格上調20%-30%。但對於中芯國際的主要客户——終端廠商來説,依舊存在價格壓力和供應挑戰。
一是,即便備齊其他產品,只要存儲器缺貨,整機也組裝不起來。
所以如果不能保障DRAM、NAND存儲器的供應,終端廠商可能會減少圖像傳感器CIS、微控制器MCU和顯示驅動等配套產品採購,而這些正是中芯國際的主營產品。
二是,為應對存儲器漲價帶來的成本壓力,終端廠商可能會壓縮其他產品採購成本,以維持整體利潤。
存儲器價格大漲但整機(如手機等)售價很難跟漲,這就使得終端廠商只能從其他產品上壓價,而降價機制可能會傳導至晶圓代工廠。因此,中芯國際對於2025年第四季度的毛利率指引相對保守。
而且,中芯國際此前擱置的設備採購重新啟動,如果這些新設備投入使用可能會帶來折舊,影響毛利率。
2025年半年報顯示,中芯國際固定資產中專用設備佔比高達89%。
不過,採購先進設備是晶圓製程升級的必然選擇。當技術節點升級時,普通光刻機受波長限制,精度無法滿足工藝要求,需要採購更貴的EUV光刻機,或者通過重複多次薄膜沉積和刻蝕工藝來實現更小的線寬。
行業數據顯示,隨着技術節點不斷縮小,製造設備投入大幅提升。5nm技術節點的投資成本高達數百億美元,約為14nm的兩倍、28nm的四倍。
總的來説,考慮到存儲周期影響,以及新設備投產后折舊增加等因素,中芯國際對2025年四季度毛利率給出了較為保守的指引。
資本支出,逐季增加
隨着設備採購迴歸正規,中芯國際2025年第三季度資本支出達到170.65億元,環比增加26%。
這樣一來,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資本支出總計達到407.68億元。距離此前定下的全年資本支出指引(約521億元),相差不到120億元。
具體來看,公司的資本支出投向12英寸先進工藝生產線建設、8英寸成熟工藝產能擴充以及光刻機等核心設備採購和研發線搭建。
目前,中芯國際已有三條8英寸產線,主要生產90nm及以上成熟製程產品;七條12英寸產線應用FinFET技術工藝,最新制程可達14nm。
2025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際月產能達102.28萬片(摺合8英寸標準邏輯),環比增長3.18%;銷售晶圓249.95萬片(摺合8英寸標準邏輯),環比增長4.57%。
而且,中芯國際還通過資本運作將產線掌控在自己手中。
2025年9月8日,中芯國際宣佈收購中芯北方剩余49%股權,將其納為全資子公司,進而將12英寸產線完全收入囊中。
中芯北方成立超10年,生產線折舊基本完成,已進入利潤釋放期,2024年實現淨利潤16.82億元。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同樣是中芯北方總經理,有望助力中芯國際快速完成整合,並表增厚利潤。
推動中芯國際積極擴產、強化產能控制權的是客户向國產供應鏈的切換。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中國區客户收入佔比為86.2%,環比提升了2.1個百分點。
第四季度是晶圓代工行業的傳統淡季,但中芯國際給出了淡季不淡的預期,並表示產業鏈迭代仍在持續,公司產能供不應求,預計四季度收入環比持平至上升2%。
按此計算,中芯國際2025年全年營收有望達到667億元-670億元,實現約15%的營收同比增速。
晶圓代工企業高資本支出實屬常態,中芯國際除了按照計劃投入外,還通過內部整合,吸收成熟產能。
晶圓代工需求逐漸迴流本土,產業鏈各環節加緊備貨、補庫存。在此背景下,中芯國際通過產品結構優化,提升產能利用率放大規模效應改善了毛利率。
不過,受周期影響,中芯國際的財務數據波動在所難免。中芯國際能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節奏維持資本支出,完善產線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