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5 17:39
全球集裝箱製造龍頭中集集團,正面臨近年來最大的業績壓力。
2025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170.61億元,同比下降9.23%;歸母淨利潤15.66億元,同比下降14.35%。
更令人擔憂的是第三季度的單季表現,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7.82%,歸母淨利潤更是暴跌超70%。這一業績表現與2024年的超六倍的淨利潤增速形成鮮明對比,中集集團的短期盈利能力正急劇惡化。
乾貨集裝箱銷量暴跌近30%
資管業務虧超7億元
中集集團所面臨的業績壓力,暴露出內部盈利模式的脆弱性。這種盈利能力的系統性減弱並非偶然,而是公司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的集中體現。
作為全球集裝箱製造龍頭,中集集團的集裝箱業務(營收佔比近30%)面臨顯著的周期敏感性。2025年前三季度,乾貨集裝箱累計銷量180.18萬TEU,同比下降27.53%,這與去年同期的高增長形成鮮明對比。集裝箱業務的周期性波動主要源於全球貿易增長不確定性和行業產能過剩隱患。
根據WTO預測,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量雖將增長3.0%,但這一增速相對於集裝箱產能擴張而言仍顯不足;此外,瑞銀研報指出,全球集裝箱數量在2025年將會出現過剩,這對集裝箱價格和利潤率構成壓制。
而且,集裝箱業務曾是中集集團最重要的利潤支柱,其周期性下滑不僅直接影響當期業績,更暴露出公司業務結構單一的風險。儘管公司試圖通過產品結構調整來應對周期,如冷藏箱銷量增長64.35%,但特箱佔比有限,無法完全對衝乾貨箱下滑的影響。此外,集裝箱業務的毛利率受鋼材價格影響較大(鋼材約佔製造成本50%),在鋼價波動背景下,公司成本控制面臨嚴峻挑戰。
中集集團的海工業務雖然在手訂單創新高,但潛藏着不容忽視的結構性風險。2025年前三季度,海工業務新簽訂單金額同比增長121%至32.5億美元,累計持有在手訂單價值同比增長42%至74億美元。
然而,海工裝備具有金額大、周期長、技術複雜的特點,在當前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傳統海工裝備面臨被替代的風險;而且,公司金融及資產管理業務2025年上半年淨虧損7.35億元,主要受累於海工存量資產平臺,這反映出海工資產對整體財務的拖累。要知道,在2023年,公司就曾因海工等業務拖累,這種歷史教訓表明海工業務風險並未得到根本性解決。
此外,中集集團的能源裝備業務主要通過中集安瑞科運營,2025年前三季度表現相對穩健,收入增長7.7%至193.48億元,淨利潤增長12.9%至7.67億元。然而,該板塊仍存在潛在的增長壓力,清潔能源分部收入佔能源業務比重較高,但這種高增長可能難以持續;而且,還面臨產能擴張以及新技術迭代壓力。
應收佔利潤比例近20倍
信用減值損失暴漲369.38%
從財務報表角度來看,中集集團最令人擔憂的風險點之一是鉅額應收賬款。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應收賬款規模達305.27億元,雖然較上年同期下降8.59%,但佔最新年報歸母淨利潤的比例高達1949%。這一畸高比例意味着公司實現的賬面利潤缺乏現金支撐,且回款周期過長。
受此影響,公司信用減值損失也大幅增加。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信用減值損失同比增長369.38%,已經連續7個季度保持正增長。這種狀況若持續下去,可能導致公司面臨現金流危機;即使賬面盈利,也可能因現金枯竭而陷入經營困境。
而且,公司債務結構也值得關注。公司有息資產負債率為24.59%,應付債券已經連續十二個季度保持正增長。在盈利能力下滑的背景下,高額負債將帶來沉重的利息負擔,進一步侵蝕經營成果。雖然2025年前三季度財務費用同比下降43.32%,但主要得益於匯兌因素,而非債務結構的實質性改善。
此外,公司的費用控制能力堪憂,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管理、財務三項費用總計81.33億元,佔營收比例為6.95%,環比上升近2%。而且,公司的銷售費用更是連續八個季度錄得同比正增長,在營收下降的背景下,費用剛性凸顯。
投資回報率低至2.56%
業績下滑受內外部風險影響
中集集團面臨的風險首先來自於其戰略定位與業務結構的失衡。作為全球領先的物流及能源行業設備供應商,公司業務範圍廣泛,但各業務板塊之間缺乏協同效應和風險對衝機制。集裝箱、海工等強周期業務在公司收入中佔比過大,導致業績隨行業周期大幅波動。在集裝箱需求旺盛時,公司業績飆升;一旦周期下行,業績迅速滑落。
而且,公司長期維持較低的投資回報率(2025年三季度投資回報率僅2.56%),表明資本配置未能有效聚焦於創造價值的領域;儘管公司嘗試拓展冷鏈、儲能等新興業務,但傳統業務仍佔主導,新舊動能轉換不暢。
此外,在公司治理層面,中集集團存在明顯的財務管理缺陷和決策機制問題。鉅額應收賬款和現金流風險,反映出公司在財務風控方面的不足。公司的金融及資產管理業務與製造業核心能力不匹配,中集財務公司和海工資產池管理平臺成為虧損源,表明公司跨業務經營能力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公司研發與營銷驅動的商業模式未產生預期效果。儘管投入研發資源,但未能顯著提升產品附加值和淨利率。
中集集團面臨的風險也源於外部行業環境的深刻變化,全球集裝箱數量在2025年預計出現過剩,行業從供不應求轉向激烈競爭,價格和利潤率面臨下行壓力;雖然短期FPSO、FLNG等高端海工裝備需求旺盛,但長期受能源轉型影響顯著;此外,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供應鏈區域化碎片化趨勢加劇,對全球集裝箱貿易產生長遠影響。
在競爭格局方面,中集集團雖然在各細分市場保持領先地位(標準乾貨集裝箱、冷藏箱、特種集裝箱產量全球第一),但這種市場地位並未轉化為穩定的盈利能力和定價權。公司面臨前后夾擊的競爭態勢,前端有國際巨頭在高端市場佔據技術優勢,后端有國內中小企業在低端市場憑藉成本優勢競爭。在這種競爭環境下,公司陷入了規模但不經濟的困境。
整體來看,中集集團當前風險本質是「外部行業周期衝擊+內部戰略管理失序」的疊加結果。或許,公司短期需優先強化外匯套保、收緊應收賬款政策(建立客户預警機制)、優化費用結構;長期需聚焦業務協同(整合優勢板塊資源)、優化資本配置(縮減低效資產投入),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逐步破解風險閉環。(《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