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5 18:23
山海關外,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正在推進。
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執行總經理李敏長期負責東北業務。他認為,區域內不少企業儘管具有良好的技術底藴和人才積累優勢,但也面臨着歷史包袱沉重等問題;可將重組及併購方式作為一種手段,重組可減輕企業負擔,併購則能帶來新的資金、技術、管理、市場;基於此角度,併購重組、債務重整也是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路徑。「中金在東北的實踐,正是通過綜合投行產品適配區域產業轉型發展需求,達到金融服務實體的效果。」
實際上,監管近年來對一流投行已明確提過期許,即立足服務國家戰略,以功能性為首要定位,築牢合規風控底線,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最終成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資本市場核心中介力量。依照遵循,券商該如何實現一流投行的目標?截至目前,每家做法與實踐都各不相同。
在行業乃至市場的印象中,中金公司常與「專業投行」的標籤掛鉤。這家券商是如何將監管期許轉化為實踐行動,通過上市、併購重組、債務重整等綜合服務踐行功能定位,在振興產業、服務實體經濟中體現一流投行價值的?結合實地走訪以及多方訪談,一些真實投行的故事,以及券商展業帶來的社會價值。
從沈陽機牀重組到東北區域深耕
沈陽機牀作為中國機牀行業的龍頭企業,也是不少傳奇故事的誕生地。但受制於多種因素,公司一度陷入困境,並引發行業擔憂;2019年,沈陽機牀啟動破產重整。
2019年4月,中金團隊10余人臨危受命,擔任財務顧問,駐紮工廠大半年。期間,他們跟着工人熟悉生產流程,陪着管理層梳理癥結,與政府負責領導研究重組思路,最終通過債務重組剝離冗余負債,引入通用作為戰略投資人。從中金團隊介入重組工作,僅用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核心流程。
李敏介紹,大型企業債務重整項目持續數月、乃至數年,這意味着項目組有時需長期駐場工作。李敏打趣到,「我們是‘野生’投行,不在寫字樓,而是在車間、在礦區、在鍋爐房;沒有西裝革履的光鮮,卻有紮根一線的韌勁。」 雖然項目組同事長期出差、十分辛苦,既卻能第一時間相應客户需求,幫助其度過難關。
沈陽機牀的重組很成功。被最高人民法院列為「服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典型案例,不僅讓企業資產負債率迴歸合理水平,更激活了其在工業母機領域的技術潛力,為后續產業升級埋下伏筆。通用技術集團戰略入主后,實施"拆椅子、換腦子"改革:剝離不良資產,聚焦高端數控。重組后三年,企業扭虧為盈,經營虧損減少30.7億元,重新成為中國智能製造的核心力量。
沈陽機牀重組和引資並非孤例,是2018至2019年東北傳統支柱性產業面臨轉型壓力的縮影。這讓中金看到了深耕區域的可能性。
2022年6月,中金公司東北分公司正式揭牌,從沈陽輻射東三省。一方面,財富管理業務通過分公司和營業部,200余名工作人員紮根東北;另一方面,投行核心團隊多從北京派駐,同時逐步吸納本地人才,形成「總部資源+本地深耕」的運作模式。
這種模式也產生了良好效果。在2025年遼寧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及的華晨集團、錦州銀行等4例大型企業風險化解典型案例中,中金公司實現了全覆蓋,充分體現了金融企業的責任擔當。據李敏介紹,2025年,因在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攻堅之年做出突出貢獻,公司東北分公司獲得遼寧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同年,也憑藉「華晨中國合資智能座艙項目」榮獲「金融興遼」的融合發展優秀案例獎,是該獎項獲獎單位中唯一的券商機構。
從產業振興到民生保障
盛京能源重整則體現了中金公司積極參與民生保障行業。
「沈陽市三分之一的供暖依賴盛京能源,一旦停擺,民生底線將被擊穿。」李敏口中的這家民生企業,曾因多元化擴張陷入破產困境,20-21年度供暖季,臨近春節時,企業已無資金採購燃煤。
在盛京能源重整項目中,中金團隊創新性地設計了共益債融資,以2000萬元自有資金為盛京能源撬動1.2億元融資,及時保障了重整期間盛京能源供熱業務穩定運營。這一在海外成熟但國內券商鮮有嘗試的金融工具,憑藉法院優先受償的制度保障,為困境企業打通融資通道。后續華潤集團的入主,讓企業完成閉環重整。
這次共益債融資,在寒冬中為沈陽市民送去了温暖,既保障了萬名職工就業穩定,又讓沈陽市民冬季供暖未受絲毫影響,充分展現了「資本的温度」。
中金公司多次提到,其戰略要始終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的發展定位和原則,立足主責主業,充分發揮投資銀行鏈接資本市場資金供給端和實體經濟資金需求端的橋樑作用,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中金公司佈局產業投行已久,其中就建立了一支債務重整專業團隊,以產業振興為己任,助力地方政府和企業化解重大債務風險。沈陽機牀、盛京能源便是這類投行業務的受益者。公開數據顯示,中金公司已累計支持困境企業化解債務規模超8萬億元,引入資金超3000億元,為40余家企業保住超過百萬員工就業崗位,重組后企業創造產值超過3500億元。其中,2018年起,中金公司在東三省持續發力,累計為區域內困境企業引入增量資金超800億元,化解債務規模超8000億元,保障就業崗位超6.5萬個。
「一袋大米」闖市場
與前兩家企業的重組紓困不同,十月稻田的成長軌跡,是中金服務傳統產業科創升級的另一個故事。這家紮根東北農業土壤的企業,通過數字化營銷與品牌化運營,讓「東北大米」擺脫了同質化競爭。
在中金介入之前,十月稻田雖已憑藉東北大米的優質口碑積累了市場基礎,卻深陷傳統農業「同質化競爭、價值鏈低端」的困境。2023年,中金全程主導十月稻田港交所上市進程,通過把握消費行業趨勢與資本市場邏輯,助力其成為港股「廚房主食食品第一股」,更創下2023年初至今消費(糧食)行業H股最大規模IPO紀錄,募集資金約8.20億港元。
中金的賦能,讓十月稻田的成長不再是單一企業的成功,而是帶動整個產業鏈升級的「漣漪效應」。2025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十月稻田實現營收30.64億元、淨利潤2.9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9%和97.7%,連續六年保持東北大米中國銷量領先,玉米品類連續兩年銷量登頂。
如今,當十月稻田的聯名大米在年輕消費者中熱銷、玉米產品斬獲國際美味大獎時,當東北農户的收入穩步增長、農業產業鏈不斷向高端延伸時,中金用實際行動回答了「一流投行如何服務實體經濟」的命題。
投行從業者的心聲
在東北的佈局中,中金主導或參與了多個具有標杆意義的重組項目,覆蓋工業製造、港口物流、能源民生、汽車產業等關鍵領域,每個項目都緊扣產業價值與社會價值雙重導向。
「高鐵、工廠、盒飯、加班,這是中金投行人的日常。」李敏的話語中,沒有光鮮亮麗的金融敍事,反而更多是紮根一線的務實。比如遼寧忠旺項目組在廠區駐場四年,一批批同事輪番接力,而廠區內產線的運轉則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
「我們希望自己成為一羣把金融力量根植在中國泥土上的人。」這句簡單的話,道出投行在東北地區的堅守。而支撐他們堅守的,除了生存需求,更多是職業成就感。
「參與沈陽機牀、忠旺集團這樣的重大項目,看着企業從絕境重生,那種參與歷史進程的自豪感,是其他工作難以替代的。」在李敏看來,中金的底色是「以國為懷,以人為本」的文化傳承。這種文化讓團隊在盈利之外,更看重項目的社會價值。盛京能源的供暖保障、華晨集團的就業穩定、沈陽機牀的產業安全,這些項目或許短期盈利有限,但關乎民生、產業與區域穩定。
「作為投行從業人員,我們靠專業服務養活自己,也希望籍此改造社會。」李敏表示,參與沈陽機牀重組、忠旺集團重整等具有歷史意義的項目,讓團隊成員獲得了超越商業利益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加上中金提供的平臺支持與成長機會,成為團隊堅守的重要動力。
不少團隊成員並非東北本地人,來自五湖四海。「很有幸,能以投行角度參與東北產業轉型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也相信,東北和產業能因自己的努力而變得更好。」這是李敏和同事們的共同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