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5 17:56
全球AI科技板塊大反攻,如期而至。
CPO、光通信、光芯片等板塊出現多家公司封於漲停板,帶動人工智能ETF(159819)、科創人工智能ETF(588730)均漲超2%。

催化因素,不可謂不大,海外有新模型參數爆表、「AI創世紀計劃」,國內又有新的AI應用app成為爆款,等等。
盤整近2個月的AI科技板塊,又能否藉着這次大反攻,再次引爆資本市場呢?
説起這一次大反攻,需要提及一下谷歌。
隔夜美股市場,谷歌單日6.3%的飆升,市值逼近2萬億美元,證明其在AI模型(Gemini)和算力(TPU)上的全力投入,正獲得資本的認可。
更深刻的意義,在於谷歌證實了「多極競爭」格局的形成,並極大地增強了整個AI賽道的可信度,據報Meta Platforms正考慮斥資數十億美元購買谷歌的TPU,包括用於Meta的數據中心建設。
除了谷歌,還有Claude Opus 4.5發佈,代表了AI大模型能力的又一次飛躍,特別是在編程、智能體和日常辦公應用方面,更強大的模型需要更強大的算力基礎設施作為支撐,這直接催化了底層硬件需求。
宏觀層面,美國推出的「創世紀計劃」,旨在將AI全面賦能科學研究,預示着未來科研領域對AI算力的需求將呈現長期且巨大的增長,為整個AI產業鏈提供了堅實的頂層設計和支持。
聯儲局理事沃勒明確的「12月減息」表態,為市場提供了寶貴的流動性預期。
對於AI這類依賴長期投資和未來現金流的成長型板塊,利率下降意味着估值錨的顯著提升。
當「寬松貨幣」遇上了「顛覆性技術」,形成了完美的上漲配方。
昨晚,特斯拉、亞馬遜、Meta、英偉達等全線大漲,表明AI板塊的反攻,從芯片層迅速擴散到雲平臺、應用生態和電動汽車等更廣闊的領域。
恰逢,最近再一次掀起AI泡沫論,特別是算力基建方面,有人擔心大量投入的資本開支,以及不斷上升的估值,最終會因為無法交出相對應的業績而崩潰。
這已不是新鮮事,事實上,過去幾年,幾乎每隔數月就出現一次,當中不乏知名投資人,例如木頭姐。
但有趣的是,木頭姐旗下的ARK Innovation ETF,於2025年11月21日,買入93374股英偉達股票,價值約1700萬美元。 此前,ARKK和ARKW基金在2025年5月曾兩次買入英偉達股票(總計約470萬美元)。
我們不清楚木頭姐到底經歷了怎樣的認知轉變,但從商業模式上看,微軟/谷歌/亞馬遜等雲AI服務已實現百億美元級別的收入,即花錢建算力,是有明確回報的,並非虛幻的概念炒作;
從技術進化上看,儘管現在的AI大模型不斷取得突破,但距離AGI,或者真正替代人類大腦的距離還很遙遠,而要最終實現例如AGI,就需要持續進化模型,在這個過程中,算力是必不可少的。
有研究機構做出推算,結論是AI大模型每進化一代,算力需求將是前一代的10-100倍。
更具體的證據,是AI雲服務商們一次次提升資本開支,AI芯片訂單四面八方涌進,AI芯片代工商產能拉滿,夜以繼日趕工,整個產業鏈的業績都在高增長。
不管是定量還是定性的分析,至少目前尚沒有太多證據支持算力「泡沫論」。
隨着谷歌掀起的新一輪AI技術競賽,整個產業將會更加的熱鬧,不管是先行者,還有后來者,不管是實業界,還是資本圈,也不管是上游,還是中游、下游,都將重啟新一輪的競賽。
作為國內投資者,顯然會更關心眼下的中國AI,會涌現出什麼樣的新機會?
秉着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里,尋找確定性的投資機會的理念,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尋找中國在全球AI產業鏈里的獨有優勢,例如:光模塊(CPO)。
當中的傳導路徑是:
谷歌、微軟、Meta、阿里、騰訊、字節等海內外巨頭的天量AI資本開支,當中的大部分將轉化為AI算力的訂單,然后再分拆為更加具體的各個配套的訂單,其中光模塊的訂單,將大部分流向中國的CPO廠商。
這是因為,經過多年競爭,全球光模塊市場格局已高度集中,中國頭部廠商與美國Coherent、II-VI等公司共同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
特別是高端數通市場,中國廠商的份額優勢明顯,與英偉達、谷歌、微軟、Meta等全球雲計算巨頭形成了深度綁定關係。
綜合多家市場研究機構(如LightCounting、Yole等)近兩年的報告,中國頭部廠商(新易盛、中際旭創等),在全球800G光模塊市場的合計份額預計超過50%;
下一代數據中心互聯的1.6T技術,中國頭部廠商已率先公開展示了1.6T光模塊解決方案,並正在向英偉達、谷歌、微軟等核心雲廠商進行送樣測試,進展處於全球第一梯隊。
更重要的是,不管AI芯片競爭格局如何變化,最終是英偉達的GPU更受歡迎,還是谷歌的TPU更能打,它們都需要中國的光模塊。
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説中國的CPO是「賣鏟人」,只不過他們的客户變成AI芯片廠而已。
可以確定的是,在這一輪AI超級周期中,中國廠商在部分AI硬件產業鏈的環節中,特別像CPO,已經建立的全球競爭力,佔據了重要的戰略地位。
當然了,中國在AI產業的機會,並不只有CPO,上游的算力、中游的模型,以及下游的應用,同樣存在很多機會。
現在,全球AI浪潮已經勢不可擋,從大模型迭代到智能應用落地,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各行各業。
迴歸到具體的市場中,這一輪AI科技板塊的回調,從10月初開始,至今快2個月,大公司股價的跌幅,10-20%比較多,高彈性的中小票,跌幅要更深一些。
海外方面,微軟、英偉達、特斯拉、亞馬遜等巨頭股價都已經跌幅超過10%,meta跌幅甚至超過20%,達到技術指標分界線;中小票的表現更差一些,coreweave、多鄰國股價相對10月高位已經腰斬。
如果算上25Q3財報的業績增長,估值的消化要比單純的股價下跌,更大一些。
如新易盛,股價距離10月份高位下跌30%,動態PE回到40倍。
這個估值或許算不上低,但考慮到未來1-2年,全球算力依然充足,CPO的訂單量、單價都有機會維持高位,只要能夠交得出高增長的業績,估值消化起來也會比較快。
表現類似的,還有寒武紀、瀾起科技等等。
雖然近期AI板塊遭遇了比較大的回調,各種利空傳言、質疑也有點甚囂塵上,但緊接着的一系列事件——從「創世紀計劃」、Claude Opus 4.5發佈,到谷歌引領的美股AI股暴漲,再到聯儲局的降息預期,已經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邏輯閉環。
它們共同,也再次確認了一個簡單事實:
世界正處於一個,以AI為核心驅動力的全球科技新周期的起點。
更具體地説,AI科技長線的商業價值、投資價值並沒有改變,資本對於AI的長期熱情也不會消失。
相信很多投資者,對於今年2-4月份針對AI的質疑聲依然印象深刻,現在看來,不過是市場噪音,市場也用后來的上漲證明這一點。
至於目前市場是否到底,無法預料,通常都是市場自己走出來后才知,但從時間和技術指標上看,已經消化了相當一部分的高估值,也具備一定的吸引力。
如果繼續回調,估值的吸引力會更加明顯。
因此,相比糾結AI到底存不存在泡沫,不如堅守AI的核心價值,多關注市場可能出現的轉折信號。
如果認同AI產業的投資價值,不想錯過AI賽道的發展紅利,但又擔心個股選擇難度大、波動高,可以像很多資金一樣,選擇借道ETF的方式。
其中,一鍵打包AI各細分環節龍頭公司,產業分佈均衡的人工智能ETF(159819),年內淨流入資金80.12億元,最新規模224.5億元,居同類斷層第一,且為同標的中唯一規模超百億的ETF;其綜合費率0.2%,為全市場股票型ETF最低。

聚焦於AI產業鏈最核心的算力芯片和應用環節,覆蓋瀾起科技、寒武紀、芯原股份等芯片龍頭的——科創人工智能ETF(588730)年內淨流入資金11.9億元;其日內漲跌幅20%,鋭度高。

人工智能ETF聯接(A類:012733;C類:012734)、科創人工智能ETF聯接(A類:023564;C類:023565),就是專門為場外投資者佈局人工智能板塊提供便捷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