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回購潮持續,今年247家上市公司回購超1500億

2025-11-25 16:31

財聯社11月25日訊(記者 陳俊蘭)港股回購分紅潮仍在持續。

騰訊控股、小米集團-W等60多家港股公司先后通過港交所披露易網站發佈回購公司股份公告。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25日,年內已有247家港股上市公司實施股份回購,合計金額達1536.67億港元。其中,騰訊控股、匯豐控股、友邦保險等3家機構回購金額超百億港元。

業內人士指出,上市公司的回購行為是認為當前自家的股票價格遠低於其內在價值,向投資者表達當前股價已被嚴重低估的積極信號,以此來穩定投資者信心和公司股價。歷史經驗表明,港股市場的回購活動往往與大市走勢呈現負相關性,也是市場觸底反彈的顯著「信號」。

一邊是復甦「信號」,另一邊則是業績支撐的「底氣」,2025年港股上市公司的分紅活躍度也在不斷提升。Wind數據顯示,年內已有966家港股企業完成分紅,現金分紅次數1391次,現金分紅總額1.35萬億港元,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並且年內分紅金額有望創下歷史峰值。

14家港股公司今年回購金額超10億

港股上市公司股份回購大幕再度開啟。Wind數據顯示,2025年以來,港股共有247家上市公司進行了股份回購操作,合計回購股份達67.62億股,回購總金額為1536.67億港元。

image

從回購力度來看,多家上市公司出手「闊綽」,63家港股上市公司實施的回購金額均超過1億港元,14家回購超過10億港元。包括騰訊控股、匯豐控股、友邦保險、中國宏橋、中遠海控、小米集團-W、快手-W、藥明生物、安踏體育、太古股份公司A、周大福、百勝中國、時代電氣、恆生銀行。

其中,今年最大手筆的回購來自騰訊控股。11月24日,騰訊控股發佈已發行股份變動及股份回購公告,當日完成102.2萬股回購,涉及金額6.36億元。數據顯示,年內騰訊已開展105次回購,累計回購公司股份1.26億股,佔公司目前總股本的0.014%,成交總額為635.08億港元。

從積極性來看,科技和可選消費行業回購升溫最為明顯。11月以來,騰訊控股、小米集團、中國飛鶴、海倫司等多家公司穩步進行股份回購,顯示出企業對科技和可選消費行業未來發展的強勁信心。

具體到公司層面,除騰訊控股、匯豐控股、友邦保險持續佔領回購榜前三外,參與回購的上市公司當中也有不少「熟面孔」,比如小米集團-W,在11月21日通過在港交所公告,公司當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回購800萬股,回購金額3.03億港元,這已是公司年內第14次發起回購。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集團在今年1月進行3次回購后,回購行動就暫停,直到9月底才重新開啟回購,近30日累計回購2150萬股,累計回購金額8.11億港元。11月20日,小米集團單日的回購金額便超過了5.07億港元,創上市以來最大單日回購金額紀錄。

有企業在持續加碼回購力度,當然也有多家企業逐步收縮回購規模。友邦保險、快手-W等企業在今年前7個月保持常態化回購節奏,自7月起已暫停股份回購動作。而廣汽集團在1月內開展了三次回購后就再沒動作,而回溯2024年全年,廣汽集團回購頻次高達36次,且實現月度多輪迴購的持續推進。

分紅動作也不斷

年內港股市場的分紅也較為活躍。目前已經有966家港股上市公司實施分紅,現金分紅總額1.35萬億港元,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從結構來看,港股通高股息標的成為分紅主力。Wind數據顯示,30家港股通高股息成分股在年內完成分紅合計5273.11億港元,佔港股全部分紅總額的近四成比例。

高股息率是港股分紅的核心吸引力。恆生銀行、香港電訊等標的股息率普遍維持在5%—7%區間,顯著高於銀行理財3%左右的年化收益,疊加股價增值潛力,複合收益優勢突出。同時,資金面也反應積極,今年以來港股紅利類ETF規模增長391.45億元,險資等長期資金也密集佈局港股銀行、公用事業等高分紅標的。

行業分佈上,金融、能源、公用事業等傳統高分紅板塊延續穩健態勢,香港中華煤氣、友邦保險等老牌企業保持長期分紅傳統,而「中特估」背景下的中移動、中海油等央企港股,分紅穩定性持續增強,部分企業還提升了分紅比例,成為分紅「新主力」。

港股調整到哪一步了?

年初以來港股整體表現出色,恆生指數、恆生科技均於10月初創下21年以來新高。但10月中旬以來港股步入調整,且最近一周跌幅有所加大,恆生指數最大跌5.1%、恆生科技最大跌8.1%。經歷了連跌行情后,昨日港股迎來翻紅,止步六連跌行情。站在當下,港股后續如何演繹?

華泰證券指出,港股正在進入佈局區。近期市場波動率上升,流動性、情緒和風險偏好是主要原因。對於在市場波動放大的情況下部分投資者再度擔憂轉弱的經濟數據與股市之間「背離」問題,並不悲觀。國內資產重估主線脈絡未變,資金尋找核心資產的訴求也未變,但估值向盈利的切換和內外資的重新平衡要求配置思路需要更加去偽存真。港股本輪調整相對 A 股更早、跌幅也更深,當前位置已經開始具備性價比。

國泰海通海外策略研究團隊分析指出,港股休整背后,一方面是美元流動性偏緊和美聯儲降息預期回落;另一方面,港股前期漲幅較為明顯,且AI泡沫擔憂有所升溫。從中期維度看,增量資金流入+優質資產匯聚的港股牛市行情有望延續。若后續壓制港股的短期因素解除,中期維度看港股增量資金明確,且匯聚了優質的中國稀缺性資產,有望繼續支撐本輪牛市行情。

廣發證券策略團隊則認為港股可能再次迎來佈局良機。港股牛市的基礎並未破壞,但演進方式更可能呈現「震盪上行、重心緩升」的特徵,而非單邊快速上漲,港股的11月基本面驅動效應強,仍然要重視高景氣板塊的價值。在配置上,仍然採用槓鈴策略,港股穩定價值類資產,尤其是AH溢價相對較高H股,作為底倉長期配置,港股景氣成長類資產的產業邏輯依然堅實,震盪中孕育機會。一旦上述Trigger出現,資金可能會流入中國最具備全球競爭優勢的核心資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