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5 14:11
(來源:儲能網)
中國儲能網訊:隨着隆基收購儲能公司的消息公佈,晶科、天合、晶澳、阿特斯、通威等組件龍頭企業全部完成儲能業務佈局,一個嶄新的競合時代就此拉開帷幕。
在光伏產業上游的製造環節,「光儲融合戰略」由來已久,但回顧各家企業佈局儲能業務的發展歷程,又會發現,龍頭們入局的時間、策略和進程各不相同——
最早入局的是天合光能和阿特斯,自帶「光儲融合」基因,幾乎是創業之初便明確了光儲一體化發展的定位,2015年左右通過成立儲能公司、收購儲能資產等形式切入儲能賽道;
晶科和晶澳稍晚一些,但也是在本輪行業下行周期開始之前投資儲能業務,在2022-2024年期間推出第一代儲能產品,晶科推行全棧自研,晶澳偏愛戰略合作;
隆基和通威是從今年開始進軍儲能,隆基通過收購實力雄厚的儲能公司直接補齊儲能業務板塊,通威尚處於試水摸索階段,暫未開啟大規模投資。
時間來到2025年底,六家龍頭企業終於在光儲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完成首次「會車」。
隆基入局,后發先至
隆基參股儲能企業的消息最早出現在今年9月份,當時隆基董辦人員迴應稱:「對公司儲能業務佈局一直在做評估,具體結果不清楚。」
即便並未正面回覆,但2025年以來,隆基開拓儲能業務的意圖早已越來越明顯——
2月份,在隆基成立25周年的演講中,李振國表示,「隆基將尋找與儲能的結合方案,讓所有人更便利地使用光伏、使用清潔能源」。
隨后的4月、5月、9月,內蒙古興安盟智儲新能源有限公司、武威儲威新能源有限公司、廣西柳州源儲新能源有限公司陸續註冊成立——這三家公司全部由隆基間接全資持股,經營範圍均覆蓋儲能技術服務。
9月的某次交流中,鍾寶申提及,「隆基關注儲能已經有七八年了」,並強調如果開展儲能業務,會通過與優質資源強強聯合的方式推動公司儲能發展。
到11月13日,陝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佈公示稱,隆基綠能擬通過收購股權、增資入股、表決權委託的形式取得蘇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精控能源」)約62%的表決權,交易完成后,隆基綠能將單獨控制精控能源。
官網資料顯示,精控能源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江蘇蘇州高新區,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以「核心技術全棧自研」為發展理念,致力於動力電源系統、智慧儲能系統、氫燃料電池系統三大業務領域的研發與創新。
在全球化佈局方面,精控能源的儲能業務已覆蓋中國大陸、歐洲、北美、澳洲等多個關鍵地區,海外產能和服務網絡已實現全球佈局,全球自有產能31GWh;通過與區域夥伴的緊密合作,精控能源已成功落地執行多個大型智慧能源項目,全球併網量10GWh+。2025年上半年全球儲能系統集成商出貨量排名顯示,精控能源位居直流側系統廠商第五,排在其前面的分別為寧德時代、比亞迪、海辰儲能和遠信儲能。
精控能源的自有產能為31GWh,遠超天合光能、阿特斯和晶科,隆基可謂后發先至,通過控股精控能源一舉完成光儲一體化佈局。精控能源背后成熟的儲能系統集成經驗、強大的全球產能和完善的海外渠道,這些正是晚於同行入局的隆基最為看重和最迫切需要的能力。
如果説這則公示只能被看作是「被動」官宣,那麼兩天后的11月15日,來自巴西COP30會議現場李振國的演講,則堪稱隆基的「主動」官宣。
李振國的演講主題是「超越光伏,構建堅韌的零碳世界」。他提到,「超越光伏」這一理念代表着隆基對能源系統整體性的深刻認知,單一技術路線難以支撐全球零碳願景,而「光伏+儲能+氫能」的多元協同則成為構建韌性能源體系的關鍵。
組件龍頭佈局儲能全景
隆基之前,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晶澳等企業均已進軍儲能領域。
其中,最早佈局儲能業務的當屬天合光能和阿特斯。
早在2010年,天合光能就確立了儲能解決方案技術儲備及戰略規劃,於2015年11月正式成立江蘇天合儲能有限公司(簡稱「天合儲能」),公司儲能艙及系統銷售已覆蓋中國、歐洲、亞太等六大區域市場。隨着今年天合儲能大豐基地的投產,天合儲能產品組合產能達到25GWh。
2025年前三季度,天合光能儲能累計出貨超12GWh,訂單儲備突破70GWh,海外簽約訂單超10GWh,並在第二、三季度連續實現單季盈利,尤其是第四季度以來,出貨量迎來了歷史性突破,預計單季度出貨將突破5GWh。
11月17日,天合光能發佈公告稱,子公司天合儲能成功與北美、歐洲、拉美三大區域的客户簽訂總額達2.66GWh的儲能產品銷售合同。其中,與北美區域客户簽訂的合同規模尤為亮眼,高達1.08GWh。
在天合儲能成立的同一年,阿特斯收購了美國RecurrentEnergy公司,就此打開了北美市場並掌握大型儲能項目開發流程。
2021年6月,阿特斯在蘇州成立阿特斯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阿特斯儲能」),註冊資本2億元,專注於儲能系統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儲能項目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據阿特斯發佈的最新公告,預計2025年末,阿特斯儲能系統產能將達到15GWh,儲能電芯產能將達到3GWh。
晶科的光儲協同戰略自2017年啟動,稍晚於天合光能和阿特斯,但卻遵循着與之相同的戰略——全棧自研。
晶科能源一直致力於構建儲能垂直一體化技術體系,建立從電芯、BMS、PCS、EMS到雲端管理的全棧自研能力。2023年4月,晶科能源成立浙江晶科儲能有限公司(簡稱「晶科儲能」),註冊資本10億元。當前,晶科能源已具備 12GWh 系統集成能力 + 5GWh 電池產能。
與前三家企業不同,晶澳在儲能業務上採用的是輕資產運營模式,選擇牽手有實力的戰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儲能供應鏈體系。
11月6日,晶澳科技與楚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楚能新能源」)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楚能新能源專注於新能源儲能電池、動力電池、能源管理系統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2025年上半年儲能電池出貨量超20GWh,全球市佔率升至8.7%,位列全球第四。
值得一提的是,晶澳在今年正式成立儲能事業部,並且啟動了海外產能的建設。這些跡象表明,晶澳在儲能戰略上或有進一步升級。
通威在2022年8月宣佈進軍下游組件業務,至2025年第三季度,已成功躋身組件出貨top5行列,成為新晉組件龍頭。2025年,通威也開始佈局儲能業務。
2025年2月,通威子公司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簡稱「通威新能源」)與四川成都金堂縣政府簽署「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暨150MW/300MWh共享儲能項目。6月,金堂項目公司通威新能源科技(金堂)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為4000萬元,通威新能源佔股70%。9月,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問及儲能業務的發展規劃,通威表示,公司目前聚焦光伏主業,同時動態評估儲能業務拓展機會,尚未大規模投入儲能產品製造或獨立儲能市場。
對於光伏組件龍頭而言,跨界儲能製造環節、提供質量過硬的儲能產品或許只是第一步。
「136號文」推動新能源發電全面入市,光伏電站的盈利模式就此顛覆,資方和業主對光伏電力交易的剛性需求,直接決定了配儲的必要性,下游的電站運維和電力交易環節纔是真正的主戰場。
新的角逐賽已經悄然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