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超45億美元BD再度升級!

2025-11-24 17:17

(來源:動脈新醫藥)

11月24日,和鉑醫藥發佈公告,宣佈將更新與深化推進其與阿斯利康於2025年3月建立的全球戰略合作。在本次合作中,雙方將基於各自專業技術知識,共同發現和開發包括抗體偶聯藥物(ADC)和T細胞銜接器(TCE)在內的新一代生物療法。根據協議,阿斯利康將在未來四年內,每年持續向和鉑醫藥提名研發項目,並獲得這些項目的授權許可選擇權,彰顯雙方合作關係的持續深化。和鉑醫藥將有資格獲得選擇權費、選擇權行使費、開發與商業里程碑付款,以及授權項目基於未來淨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相關經濟條款與雙方於2025年3月達成的財務框架保持一致。3月份的條款顯示,和鉑醫藥將獲得總計1.75億美元的首付款、近期里程碑付款和額外新增項目的選擇權行使費,以及最高達44億美元的研發及商業里程碑付款,外加基於未來產品淨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合作金額總計45.75億美元)。此外,3月份的戰略合作中,阿斯利康還認購了和鉑醫藥9.15%的新發行股份,股權投資約為1.05億美元。

01.

半年賺了去年51倍的錢

今年以來,和鉑醫藥除了與阿斯利康再度達成交易之外,其在全球範圍內還與多家企業達成了多項BD合作。

2025年1月,和鉑醫藥和科倫博泰就合作開發的HBM9378/SKB378(現又稱WIN378)與Windward Bio簽訂許可協議,授予其在全球範圍內(不包括大中華區以及部分東南亞及西亞國家)進行研究、開發、生產和商業化HBM9378/SKB378的獨家授權。2025年6月,和鉑醫藥與大冢製藥株式會社簽訂全球戰略合作協議,推進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xCD3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器HBM7020的開發。 2025年11月,和鉑醫藥全資子公司諾納生物與輝瑞達成非獨家授權協議,輝瑞獲得HCAb平臺的全球使用權,用於開發針對多種潛在疾病適應症的臨牀前抗體,諾納生物不僅提供平臺使用權,還將與輝瑞合作開展抗體發現、開發及工程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和鉑醫藥已經對外達成合作約50次。其中,和鉑醫藥與海外藥企的合作次數約30次,涉及阿斯利康、輝瑞和艾伯維等3家MNC。其中,自2022年以來,和鉑醫藥已達成超10起對外授權合作,已知累計合作總額近千億人民幣(包括后續里程碑付款在內)。

頻繁的BD讓和鉑醫藥的收入屢創新高。和鉑醫藥2025年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總收入約7.25億元人民幣(約1.01億美元),同比增長327%;盈利約5.23億元人民幣(約7300萬美元),同比增長51倍;現金儲備充盈,約合22.91億元人民幣(約3.2億美元),較去年年底增長92%。

和鉑醫藥之所以能夠依靠BD持續不斷地創造收入新高,核心在於其與大多數只做一次性管線買賣的Biotech不同,其將「技術平臺」發展成了可持續、高溢價的商業模式。通俗地講就是,別人賣產品,它賣「平臺產能」。平臺合作的價值在於其持續性和延展性,隨着合作方利用該平臺推進多個研發項目,和鉑醫藥有望獲得持續不斷的里程碑付款和特許權使用費。

以和鉑醫藥此次與阿斯利康達成的合作為例,該合作並不是簡單的關於管線項目的license out授權開發,而是走向更長期的深度綁定和資源共享。

其合作主要內容圍繞平臺技術和項目。根據協議,阿斯利康將獲得基於和鉑醫藥專有的Harbour Mice全人源抗體技術平臺在多治療領域的多項目授權許可,以及將獲得兩項臨牀前免疫學項目的授權許可選擇權,並將提名更多靶點由和鉑醫藥開發新一代多特異性抗體療法。阿斯利康可行使選擇權以推進這些項目進入臨牀開發階段。此外,根據協議,雙方可選擇在未來五年內將更多項目納入合作範圍,並可在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將協議期限再延長五年。

和鉑醫藥專有的Harbour Mice抗體技術平臺是全球稀缺的全人源抗體研發平臺,該平臺能夠生成經典抗體(H2L2)和僅重鏈(HCAb)形式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與單B細胞克隆篩選平臺相互協作從而優化抗體發現效率。圍繞Harbour Mice平臺,和鉑醫藥已建立起包括單B細胞克隆、二代測序、生物信息學、獨特的免疫接種技術、蛋白質科學、酵母/噬菌體/哺乳動物細胞展示技術和抗體工程技術等在內的抗體藥物發現技術全平臺體系,有效加速了創新抗體藥物的開發進程。全人源抗體的Harbour Mice 平臺,不僅可用於單抗、雙抗、細胞治療,還可廣泛應用於mRNA療法、雙功能核藥、雙功能ADC等。

目前,Harbour Mice技術平臺已與阿斯利康、輝瑞、Umoja Biopharma、大冢製藥子公司Visterra等超100家全球知名機構合作,覆蓋腫瘤、自免、眼科、動物保健等多個治療領域。

02.

BD已成部分Biotech的常態化收入來源

包括和鉑醫藥在內,近一兩年,中國創新葯正以前所未有的勢頭快速崛起,創下一項又一項BD紀錄。據動脈網不完全統計,2024年,中國創新葯領域共計發生76筆License out交易,是同期License in交易(26筆)數量的3倍。從交易金額來看,2024年1—10月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額約31.6億美元,交易總金額高達511億美元,遠超2023年全年 License out 交易總金額。License out、NewCo 、併購等BD方式一起,成為中國Biotech生態發展良性循環的一部分。

不難看出,中國Biotech的主流商業模式,正在從「管線引入+商業化」「自主研發+對外授權」加速轉變BD已成為中國Biotech求存甚至實現盈利的最重要途徑之一。和鉑醫藥、百利天恆、和譽醫藥,均在2024年依靠BD實現了盈利,康寧傑瑞、和黃醫藥也在其業績中指出其盈利原因包含了BD。

為什麼中國資產能夠在海外市場如此吃香?原因大概有兩點。

最根本的原因是跨國藥企逐漸認可了中國藥企的研發實力,無論是創新能力(尤其是組合式創新)還是臨牀數據。以中國 ADC 藥物為例,中國ADC領域的Biotech大多由具有海外經驗的科學家參與創辦。這是因為,此類管線此前因臨牀表現不夠理想而被諸多海外大藥企裁撤,相關華人研發團隊回到國內,基於對ADC藥物發展前景的判斷繼續投入研究。當ADC藥物憑藉亮眼的臨牀數據在國際上嶄露頭角時,諸多中國ADC藥物資產也在此時開花結果。

此外,相較於歐美國家,中國創新葯的研發與產業化「性價比」更高。中國創新葯研發成本相對低,體現在諸如早期研發、CRO、CDMO、臨牀開發等各個環節。並且,中國創新葯企業具備較高的能力和效率,做 best in class方面具有一定優勢。這也是跨國大藥企們傾向從中國持續補充管線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僅靠BD獲得短期盈利,並不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以和鉑醫藥為例,除了依靠BD實現公司的穩健發展之外,和鉑醫藥也在逐步轉型為平臺型公司,通過孵化子公司(如Élancé Therapeutics、Resilience等),在不同疾病領域和技術方向推進創新項目。這種模式具有領域精專、效率提升、融資靈活、風險分散等優勢,母公司可為子公司提供技術、資本與商業化支持。BridgeBio、Roivant等案例也進一步證明該平臺型模式在創新葯領域的可行性與潛力。

未來,中國Biotech的盈利之路將更加多元化。一方面,企業需要繼續深耕本土市場,優化商業化路徑;另一方面,通過出海創新和國際化合作,進一步提升全球競爭力。隨着創新葯研發能力的不斷提升,中國Biotech有望在全球舞臺上佔據更重要的位置,為行業和患者創造更大的價值,帶來更可及的藥品。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