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折價到高光:港股科技板塊,AI時代的中國資產「黃金坑」

2025-11-21 07:22

時間的指針撥向2025年末,全球科技浪潮依舊以中美為雙核奔湧不息。中國一邊是OpenAI開發者大會上的生態突圍,用技術迭代刷新行業想象;另一邊,阿里、美團等中國企業的具身智能與AI工具落地,世界科技版圖在這場競閤中被重新繪製。

在這場變革中,港股科技板塊以「中國核心科技資產聚集地」之姿,成為全球聰明資金的逐浪焦點——南向資金年內淨流入近1.35萬億港元關口,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與恆生互聯網ETF(513330)規模分別達到約460億元、340億元,兩者年內規模增長合計近300億元,敏鋭資本的佈局軌跡清晰可辨。

儘管中美科技博弈等風險仍需警惕,但市場的積極信號早已蓋過雜音:美聯儲降息預期升溫,為港股送來流動性「甘霖」;南向資金的持續增配、龍頭企業的盈利改善,更與估值修復形成強勁的正向循環——一場圍繞技術、資本與估值共振的價值重估之旅,已悄然啟程。

尤其是歷經前期調整后,前述ETF標的指數最新估值(PETTM)分別回落至21—22倍區間,這個在任何科技語境中都顯得過於朴素的數據,使得港股科技板塊這片價值高地的性價比,堪稱全球科技版圖的「價值窪地」,其獨特的「限時折扣」屬性在當下展露無遺。而近期多家國際頂級資管機構的密集發聲,也讓這份「看多」信號愈發堅實。

外資共識

當下,全球經濟復甦的潮汐在不確定的巖岸間起伏,金融市場的波動如潮水般反覆沖刷,外資對中國資產,尤其是港股科技資產的青睞,已進化為少有的市場共識。

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港股率先拉開了這場波瀾壯闊的估值修復序幕,將長期壓抑的估值彈簧一舉釋放,空頭回補與增量資金呈階段性雙向奔赴——恆生指數、恆生科技指數2024年以來漲幅分別達51.52%、48.95%;A股戰場也在「結構性繁榮」到「指數級行情」的深層敍事里,展現出強勁韌性。

它們互為呼應,共同勾勒出中國資產的吸引力曲線。

數字躍出紙面之前,它們便化作了外資不斷湧入的真金白銀。摩根士丹利的報告記錄下這樣一組關鍵數據:今年9月,外資單月淨流入中國股市達46億美元,創近一年新高,而被動型基金年內累計流入更突破180億美元,已超去年70億美元的水平。

其中,半導體等科技成長領域,成爲了外資配置的主要方向。阿里巴巴、寧德時代和京東則在個股增持榜單上位居前列,成為外資佈局的重點標的。

多家國際頂級資管機構的密集發聲,進一步為這份「看多」信號夯實基礎。

「MSCI香港指數未來12個月預測市盈率較10年均值低0.3個標準差,香港成亞太區除東盟外最便宜的市場。」摩根大通在10月下旬發佈的報告指出。基於此判斷,該行將2025年底MXHK基本目標上調至13000點、樂觀目標上探至14000點,預計香港將持續吸引資金流入,並對2026年港股持正面看法。

安本投資從基本面給出解讀,認為中國經濟動能與流動性環境為股市提供堅實支撐;富達國際等機構一致認為,中國資產在全球組合中不僅具備估值優勢,更受益於經濟動能修復與政策紅利釋放。

這種一致性態度,本質上是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認可,也凸顯出在全球資產配置的棋盤上,中國資產已成為不可替代的關鍵落子。

長期看多的預期下,站在產業升級前沿的中國科技公司,正逐漸成為外資眼中的「成長藍海」。路博邁等機構敏鋭觀察到,AI應用端機會正在擴散;瑞銀則注意到,國際資金對半導體板塊的增持尤為積極,存儲、製造等細分領域在供應鏈重構與需求回暖雙重驅動下,具備持續成長潛力。

無論是市場漲跌、資金脈絡,還是機構研判,似乎都在訴説着同一個故事:外資正在重新審視這片東方沃土的價值底色。在科技浪潮的沖刷下,傳統與現代、製造與智造、內需與創新,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正在這里與資金一道,奇妙地共生共榮。

產業蝶變

資本的潮水總在尋找新的敍事。在外資系統性看好與增配中國資產的同時,作為中國新經濟橋頭堡的港股市場,正以久違的凌厲姿態重返舞臺: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港股近1.35萬億港元,創下歷史新高。

截至11月19日,港股IPO年內融資額同比增長246.90%,配售總額激增454.78%,蜜雪冰城、地平線機器人等新經濟勢力競相登陸。市場另一側,騰訊、美團等巨頭以1489.71億港元的回購,傳遞着對自身價值的堅定信心。

回過頭看,港股科技板塊的強勢迴歸,並非曇花一現的資金躁動,而是資金面、基本面與產業面等多重力量擰成一股繩后,在特定歷史時刻的必然迸發,這其中的每一份動能,都紮實且強勁。

在資金端,全球降息周期開啟,讓人民幣資產吸引力持續上升,國際資金加速流入港股市場。與此同時,南向資金借道ETF大舉佈局科技賽道,為板塊上漲提供了堅實的資金支撐。

在基本面,此前壓在科技股估值上的政策陰霾,已被市場充分消化,企業盈利預期完成漂亮的觸底反彈——恆生科技指數的盈利增長預期,甚至顯著高於恆生指數整體水平。利空出盡后的劇本已然寫就,估值修復的閘門自此全面敞開。

而最強勁的內生動力,深植於科技革命驅動着的產業肌體的全面重塑。人工智能浪潮方興未艾,從大模型到Agent應用,從語音識別到視頻生成,中國企業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構建完整的AI生態。

這之中,港股三家互聯網巨頭的地位尤為突出,它們手握國內AI雲服務近80%市場份額。這種近乎壟斷的稀缺性,使其成為AI浪潮中的關鍵玩家,有望通過AI技術增收降本兩頭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科技的投資機會遠不止於AI。智能駕駛的賽道上車輪滾滾,創新葯的實驗室里燈火通明,這些看似不相干的脈絡,並轡疾馳,勾勒出中國新經濟最生動的剖面。

汽車產業里,中國車企的全球競爭力已被充分驗證,出口規模2020年以來增長10倍,海外可觸達市場仍有6倍空間,且外銷單車盈利是國內兩倍以上,成為利潤增長的重要引擎;智能駕駛亦處於爆發前夜,整車廠、算法公司、芯片設計、傳感器等智駕關鍵領域的創新引領者,齊聚港股,為投資者提供了豐富的選擇。

創新葯領域里的中國企業,更是憑藉強大的工程化能力,在複雜藥物研發中構建獨特優勢。未來,隨着研發實力的進一步增強與國際化佈局的持續深化,國產創新葯全球份額或持續攀升。

毫無疑問,港股科技企業已全面覆蓋新經濟核心賽道,基本面持續改善,恆生科技指數ROE與淨利潤率均呈向上趨勢,高質量發展周期已經開啟。

這或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變革從不單獨來臨,機遇也從不囿於單一維度。當多條產業脈絡在時空的交匯點共振,在香江畔落定的港股科技板塊,便成爲了觀察中國創新力量的最佳棱鏡——透過它,我們能看到資本的流向,也能看到一個國家產業升級的軌跡。

全球科技版圖里的「價值窪地」

港股科技的產業趨勢已然明晰,投資者的核心關切自然從「是否參與」轉向了「以何種價格參與」。而判斷的主要依據,或在於估值合理性與成長確定性的匹配度。

歷經前期調整后,市場給出的答案,與基本面的積極變化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反差:就在中國科技企業於AI、5G、新能源等前沿領域不斷縮小差距,部分細分領域甚至實現領跑的時候,作為這些企業主要上市地的港股科技,卻依舊躺在全球資本的「估值窪地」里。

這種錯位,在數據上展現得尤為顯著:截至11月18日,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和恆生互聯網ETF(513330)等產品標的指數,最新估值(PETTM)分別來到21.84倍、21.55倍,分別處於指數發佈以來約22.19%、15.5%的估值分位點。

這意味着,上述指數歷史上約八成時間的估值都高於當前,性價比堪稱全球科技版圖的「價值窪地」。

與之相對應的是,政策面利空出盡后愈發友好的發展土壤——港股科技板塊發展環境持續優化,企業盈利改善趨勢清晰可辨。從財務數據看,港股科技企業ROE從2022年低點穩步回升,淨利潤率與現金流狀況同步改善,一輪由盈利能力驅動的成長新周期,已悄然開啟。

而支撐這份成長的長期動力,遠比想象中充沛。人工智能浪潮遠未抵達彼岸,從技術突破到千行百業場景落地的過程中,港股科技企業將持續受益,長期增長動力充足。

政策東風為這份前景增添了幾分確定性。宏觀層面,美聯儲降息預期持續不斷升溫,歷史數據早已給出參照:以往降息周期中,恆生科技指數平均漲幅顯著跑贏大盤,寬松流動性不僅會進一步降低科技企業融資成本,也將推動資金向權益市場轉移,為港股科技持續「輸血」。

國內政策也在持續加碼科技創新。「人工智能+」行動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落地,為半導體、智駕、AI應用等領域提供了明確的政策支撐;疊加中國資產重估的重大敍事,港股科技的估值修復空間全面打開。

此刻,在「預期改善+估值低位+資金流入+產業紅利」的加持下,港股科技板塊這片價值高地正在展現其獨特的「限時折扣」屬性。近期的市場波動,反而為那些着眼於長期價值的投資者,提供了提供難得的佈局窗口。

百億資金潮湧ETF

全球資本再平衡趨勢下,美元資產向非美資產切換的進程中,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獨特優勢凸顯,外資逐步迴流科技賽道,聚焦港股科技龍頭的指數產品愈發獲得市場青睞,恆生科技指數ETF(代碼:513180,場外聯接A/C:013402/013403)即是如此。

截至11月18日,掛鉤其所跟蹤的港股科技標杆性指數——恆生科技指數的全球ETF總產品規模已突破3000億元,僅前述ETF規模便有460.01億元,年內規模增量達230.26億元,為我國境內最大的一隻恆生科技ETF產品。

作為囊括30家港股科技龍頭的標的指數,軟硬科技兼備、佈局全面均衡,是恆生科技指數的基本特徵。其持倉股深度聚焦AI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從AI硬件、半導體到互聯網應用、新能源汽車均有涉及,將產業鏈的棧橋從雲端鋪到晶圓廠。在降息預期升溫、技術面補漲需求、產業面催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該指數有望繼續展現韌性。

性價比也是當前投資者關注的重要因素。在現實的角度,恆生科技指數估值仍落后創業板一個身位,有較大修復空間。

不僅如此,國產芯片和智能駕駛兩大賽道的長期成長邏輯清晰,該指數成份股中,不僅匯集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兩大晶圓製造龍頭,以及ASMPT封裝龍頭,芯片半導體陣容強大,比亞迪股份、「蔚小理」、地平線機器人、舜宇光學科技等智能駕駛龍頭,也齊聚恆生科技指數,指數有望長期受益於這兩大賽道的高速發展。

另一值得關注的標的——恆生互聯網ETF(513330)則更為純粹。它所跟蹤的恆生互聯網科技業指數,尤為聚焦互聯網平臺經濟這一核心賽道,涵蓋了阿里巴巴、京東、騰訊、美團、快手、百度等大型互聯網龍頭,DeepSeek含量達86%,鋭度高,具備「新消費+新科技」雙重屬性。截至11月18日,該產品年內規模增長了68.71億元,目前已有339.12億元。

儘管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鍾擺與中美科技博弈的暗流等風險因素仍需關注,但中長期看,中國科技產業的崛起勢不可擋,加之資金南下、估值凹地、盈利回升三力同向,匯聚中國核心科技資產的恆生科技和恆生互聯網,屬於它們的「補漲」行情或許已在不遠處。

藉助上述或均衡配置、或賽道聚焦的ETF工具,投資者的能力邊界也或隨之跨越香江,在這場「中國時間」主導的科技浪潮中,與港股科技一道,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來源:證券時報基金研究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