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0 11:44
(來源:混業風雲)
混業風雲觀察到,近日,中信保誠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誠資產」)發佈公告(中信保誠函〔2025〕7號 ),其唯一股東中信保誠人壽委派NEIL NADIM MOGE任中信保誠資管董事,並提名其擔任中信保誠資產董事長。NEIL NADIM MOGE任職后,陳偉敏(CHAN WEI BENG)不再擔任中信保誠資管董事。
年內將帥雙雙發生變動
中信保誠資產的董事長一職,目前由陳尚偉(Charles Sheung Wai Chan)擔任。2022年7月27日,其董事長任職資格獲監管覈准,至今未見官方卸任信息公佈。
除執掌該保險資管公司之外,陳尚偉亦身兼多職:其不僅是中信保誠人壽的董事,還在三家上市公司中擔任獨立董事及關鍵委員會職務——包括翰森製藥的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主席、貓眼娛樂的獨立董事及審計委員會主席,以及在順豐控股兼任獨立董事,並身兼審計、戰略、薪酬與考覈及風險管理四個專門委員會的職務。
新任董事長NEIL NADIM MOGE在資產管理領域擁有超過20年的經驗,職業生涯貫穿高盛、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及RSA保險集團等多家頂尖機構。2013年,他在高盛資產管理部出任董事總經理,並負責歐洲、中東、非洲及亞洲區的保險投資組合管理。2022年至2025年間,他進一步升任全球保險投資組合管理聯席主管,參與領導管理規模超4000億美元的資產團隊。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6月英國保誠集團(Prudential)已官宣Neil Moge出任新任首席投資官(CIO),7月1日正式履新接替離任的郭忠勇(Don Guo)此番同時執掌集團CIO與合資平臺董事長兩職,其履歷特質與崗位需求形成鮮明呼應。
兩相比較,陳尚偉的背景聚焦金融行業深耕與跨領域治理,核心履歷集中於審計領域,投資端實戰經驗相對薄弱;而Neil Moge的核心競爭力,恰恰落在超20年國際頂級機構歷練沉澱的實戰能力。作為股東方新任 CIO,可能為中信保誠資產在投資策略迭代、風險管理體系升級等核心領域,帶來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適配性的突破性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8月,陳徵宇正式出任中信保誠資產總經理,終結了該崗位長達一年多的空缺。這一空缺的背后,是前任總經理趙小凡的紀律審查風波——2024年4月,趙小凡因達到法定退休年齡離任,僅半年后的11月,便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2025年5月,官方通報其被開除黨籍,相關違紀違法問題已移送檢察機關依法處理。
公開履歷顯示,陳徵宇擁有逾二十年銀行從業經驗,職業軌跡與中信體系深度綁定。2002 年他加入中信銀行,從杭州分行公司銀行部、投資銀行部總經理逐步晉升至分行副行長,期間還曾兼任浙江臨安中信村鎮銀行董事長;2021 年,他跨境調任信銀(香港)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此次履新是其從境外平臺回調至核心合資資管機構。
此次年內「董事長+總經理」的「將帥齊換」,絕非簡單的人事更迭,更像是中信保誠資產應對行業變局的主動佈局。當前資管行業淨值化轉型進入深水區,保險資管同時面臨利率下行、利差損風險加劇、風險防控壓力陡增等多重挑戰,新任董事長Neil Moge的國際化背景與大規模資產運作經驗,恰好契合公司在複雜市場環境下提升核心競爭力的訴求。
從現有高管團隊構成來看,除陳徵宇外,副總經理原瑞政、熊文利、徐沭裕、秦莉,以及身兼首席風險管理執行官、合規負責人、董事會祕書三職的辛強,多位核心高管均循着「中信銀行體系—中信保誠人壽—中信保誠資產」的履職路徑。這種人事佈局既延續了股東方中信集團的管理文化傳承,也為中信系內部機構間的業務協同築牢了人事根基。
母公司近年來投資表現波動劇烈
中信保誠資產系中信保誠人壽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於2020年3月正式成立。依託母公司資源支撐,其管理規模在不到五年間實現快速擴張,截至2025年1月,整體管理規模已達3365億元,較成立初期實現160%的正增長。
但光鮮增長背后,母公司中信保誠人壽的資產擴張動能已顯疲態。2024年末,中信保誠人壽資產規模攀升至2722億元,但增速持續放緩——2022年至2024年同比增速分別為17.6%、12.8%、11.5%,下滑軌跡清晰。進入2025年,這一趨勢未獲扭轉,截至9月末,其資產規模為2779億元,較年初重述后數據僅增長5.0%。儘管全年數據仍待最后一個季度收官,但資產增速放緩的態勢似乎仍在延續。
儘管面臨此般宏觀約束,中信保誠資產在2024年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全年實現營收4.44億元、淨利潤1.88億元,兩項指標同比增速均超30%,顯著跑贏行業。在34家同機構中,其營收規模雖位居中游,但增速已躋身前列,顯示出強勁的成長勢能。
從母公司中信保誠人壽的業績來看,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淨利潤31.40億元,不僅一舉扭轉了2023年、2024年連續虧損的局面,其三季度單季21.11億元的淨利潤更顯強勁。然而,這份亮眼的利潤成績單,卻與另一項關鍵指標的走勢形成了鮮明反差:同期,其前三季度綜合投資收益率僅為1.27%,與4.21%的財務投資收益率差距懸殊。
可見,業績「扭虧」之下,中信保誠人壽的投資表現實則暗流湧動。回顧2022至2024年,其財務投資收益率分別為3.83%、1.69%、2.00%;而綜合投資收益率,則在經歷1.71%和2.88%的低位徘徊后,於2024年大幅反彈至7.52%。這輪反彈看似強勁,實則根基不穩——近兩年高達25.5億元和48.1億元的鉅額資產減值損失,持續侵蝕着其盈利基礎。
而在新準則下,包括中信保誠人壽在內的諸多險企,將大量持有至到期的債券資產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FVOCI)的資產。而綜合投資收益率的核算,正是在財務投資收益率基礎上,納入了 FVOCI 科目中未實現的浮盈浮虧。
2024年利率下行時,這類債券的公允價值上漲產生的大額浮盈,疊加股市回暖,推動了綜合投資收益率大幅反彈;但2025年三季度末市場利率上行,導致險企持有的大量債券資產公允價值縮水,產生鉅額未實現浮虧。該浮虧雖不影響計入利潤表的財務投資收益率,卻會直接拉低綜合投資收益率,且這種影響在FVOCI計量規則下被充分體現。
市場利率的波動,透過新會計準則,被放大為投資業績的劇烈搖擺。對於資產端以長久期債券為壓艙石的保險公司而言,如何在這種新邏輯下管理利率風險、平滑業績波動,已成為比追逐短期利潤更為嚴峻的挑戰。對於肩負母公司資金管理重任的中信保誠資產而言,這既是證明其專業價值的時刻,也是新任領導層必須直面的嚴峻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