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20 10:30
2025年以來,科技、創新葯領銜港股市場上演了一場牛市,恆生指數漲幅一度超過30%,恆生科技指數的漲幅更是一度超過50%。但自10月以來,恆生科技指數卻是「畫風突變」,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中,最大回撤已超過15%,而在最近4個交易日更是出現「4連跌」。
不過,在眾多分析人士看來,當前恆生科技的短期調整並未改變港股科技龍頭的長期投資邏輯;而在騰訊「混元」大模型、阿里千問等技術應用逐漸落地的背景下,市場開始更多關注AI(人工智能)落地對推動互聯網企業實現二次增長的具體成效。長期來看,在估值優勢、資金支撐與AI助推產業升級的多重驅動下,恆生科技指數的長期投資價值依然值得期待。
港股科技龍頭「畫風突變」
今年10月前和10月后的港股科技龍頭股,完全是「冰火兩重天」的分化處境,也是走勢分化的關鍵分水嶺。
在今年10月前,港股科技龍頭股可謂是「春風得意」,在恆生科技的30只成份股中,有9只個股的漲幅超過100%,其中漲幅第一的華虹半導體更是上漲將近270%;還有騰訊、百度、小米集團等8只個股漲幅超過50%;而出現下跌的僅有美團和海爾智家這兩家,美團下跌幅度超過30%。
但自10月之后,這些港股科技龍頭卻是「畫風突變」:10月以來,恆生科技的30只成份股中,僅有美的集團、海爾智家等4只個股上漲,有7只跌幅超過20%,其中如理想汽車、舜宇光學科技的跌幅超過27%;有10只跌幅在10%到20%之間。此外,騰訊以及美團的跌幅均在5%左右。
而在資金流上,也可以明顯發現,南向資金在部分恆生科技成份股中出現了小幅流出的現象。Wind數據顯示,在最近一個月中,南向資金淨賣出最多的個股是阿里巴巴,淨賣出額達到25億港元,理想汽車的淨賣出額也達到12億港元,舜宇光學科技和快手也有數億港元的淨賣出。
對此,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衝表示,恆生科技近期下跌主要疊加三股力量:「其一,前期漲幅過大,估值和倉位都偏滿,10月本身就是一輪集中獲利了結;其二,10月10日美國宣佈對中國商品加徵最高100%關税並收緊關鍵軟件出口管制,13日恆指大跌,科技股作為‘政策敏感資產’被系統性降估值;其三,海外尤其是美股AI龍頭在11月出現‘迷你股災’,一周市值蒸發約8000億—1萬億美元,納指周跌約3%—3.7%,直接壓低全球科技風險偏好。」
此外,近期恆生科技市場或許還受到年底風格切換的影響,臨近年底,更多資金開始關注銀行、非銀金融等紅利資產,而非科技類的高波動資產。興證國際就指出,由於港股本年度累積了比較大的升幅,個別股票更是翻倍,投資者及基金經理於年底前傾向於鎖定利潤,資金由高增長類別股份流向高息防守類別股份。由於市場投資風格出現轉向,所以傳統經濟股份偏強,而新經濟股表現則乏善可陳。
短期波動未改長期邏輯
不過,短期波動之下,恆生科技指數的長期投資邏輯並未發生根本變化。在不少人士看來,恆生科技成份股主要是一些並未在A股上市的互聯網巨頭以及一些半導體、新能源汽車公司,這些公司對內地投資者和全球投資者而言,都是稀缺資產。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指出,近期科技股出現調整,恆生科技指數一度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很多投資者比較迷茫,不知道這是趨勢性回落還是上漲過程中的調整。「我傾向於認為港股和A股一樣,牛市將持續兩到三年的慢牛長牛,而不是一年的行情。恆生科技指數對應的科技互聯網板塊也都是經濟轉型受益的公司,因此恆生科技指數的調整應該是短期調整。」
對此,黃立衝還認為,從估值看,當前恆生指數和恆生科技指數的定價仍明顯低於2021年高點。到9月下旬,恆指和恆生科技指數的市盈率約為11.8倍和23.7倍,而2021年峰值分別在17.6倍和70倍左右,恆生科技指數點位也仍較歷史高位低約四成。
此外,在不少分析人士看來,港股科技匯聚了中國經濟轉型中最具活力的科技創新力量,在AI與全球化雙輪驅動的背景下,當下港股科技仍是佈局中國新經濟的重要陣地。
市場各方關注AI落地效果
今年港股的科技股行情,在年初時還是源於DeepSeek的橫空出世,一舉將中國科技股推向全球視野,也讓全球市場再次重估這些中國核心資產。但隨着近一年的時間過去,美股市場開始產生對AI泡沫的擔憂,而對於國內的科技巨頭們而言,市場則更關注和期待AI的落地效果。
對此,黃立衝坦言,在AI和機器人等新技術層面,今年港股科技的重估邏輯已經從「講故事」走向「看報表」。騰訊三季報收入同比增長約15%,管理層強調「混元」基礎大模型和「代理型AI」在廣告投放、內容生產和遊戲運營中的滲透,內部披露超過九成工程師已在日常開發中使用AI工具,廣告和遊戲業務的效率改善開始反映在利潤表上。阿里巴巴則多次上調未來三年AI與雲基礎設施投入,單次宣佈追加投資就超過500億美元規模,相關季度AI收入保持三位數增速,並帶動股價單日上漲接近兩成。此前DeepSeek等國產模型的突破也曾觸發一輪「中概AI行情」,使恆生科技指數連續多周錄得自2020年以來最強升勢。AI已經在現金流和估值兩端對頭部平臺產生實質拉動。
尤其是在美國市場的AI股經歷了「8000億—1萬億美元市值回吐」的估值校正后,全球AI資產定價已經從「全面溢價」切換到「擇優加分」:投資者更看重單位資本開支能帶來多少可驗證盈利,而不是單純模型性能或算力擴張。
在這樣的環境下,黃立衝判斷:AI和機器人會推動一輪「結構性重估」,收益主要集中在騰訊、阿里、百度等有數據、有場景、有云基礎設施的綜合平臺和部分硬件/算力鏈公司;缺乏自有生態、只靠講AI概念的小票,反而可能在全球去泡沫過程中持續被邊緣化。未來一到三年,恆生科技指數更可能走出「龍頭緩慢抬升+整體高波動」的路徑,而不是指數層面的普漲牛市。AI會成為港股科技股中長期價值修復的發動機,但只有能夠把AI寫進利潤表的公司,才配享受真正的價值重估。
「今年科技板塊一枝獨秀有深刻背景,‘十五五’規劃建議已經正式公佈,從規劃方向來看,重點推動的就是科技創新板塊,像今年表現不俗的仿生機器人、芯片、半導體、算力、算法、低空經濟、深海裝備、創新葯等。現在政策對於科技創新的支持,有望在未來兩三年轉化成實際業績,這讓科技股的上漲更有持續性。」楊德龍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