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重回風口的無人物流車

2025-11-18 18:41

文|白   鴿

編|王一粟

「什麼是無人配送車?」「它能夠解決什麼問題?」

2018年,當剛剛創業的余恩源,費盡口舌跟人解釋這些問題時,對方卻只留下一句「沒聽懂,再看看吧」,便轉身離開。

彼時,無人物流車賽道正處於蠻荒時代,整個行業中還在持續探索的企業少之又少。7年后,當無人物流車穿街走巷時,越來越多的新玩家,開始湧入這一賽道中。

11月18日,L4級自動駕駛企業輕舟智航宣佈已與奇瑞商用車達成無人物流戰略合作,雙方將攜手打造行業全新的量產級L4物流產品,推動無人物流車在城市配送全場景的規模化應用。

奇瑞商用車與輕舟智航聯合打造的首款無人物流車產品

據悉,雙方聯合打造的首款無人物流車已陸續在蘇州、金華、蕪湖等城市投入運營,未來將逐步推廣至全國核心城配區域乃至全球市場。

除輕舟智航外,有消息顯示,Momenta也正在組建團隊,進軍無人物流配送車市場。德賽西威、佑駕創新兩家智駕供應商,也在今年9月發佈了旗下無人配送車品牌與車型。

可以看到,原本以「載人」場景為主的自動駕駛企業,紛紛開始進軍無人配送物流車賽道。同時,今年京東物流也宣佈重啟無人配送車業務。

另外,年初以來,頭部無人配送車公司九識智能、白犀牛、新石器等均傳來鉅額融資消息。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前十月,無人車配送企業就已吸金近百億元。

其中,新石器無人車在前十個月,先后完成了10億元的C+輪融資、未披露融資金額的戰略融資和6億美元的D輪融資;九識智能在4月和10月,分別完成了近3億美元的B輪融資和1億美元的B+輪融資;5月,白犀牛在完成2億元B輪融資后,緊接着又在8月完成了數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除此之外,主線科技也在9月宣佈完成數億元D輪融資。

新玩家和資本的湧入,讓無人配送車在走過野蠻生長的迷茫期后,終於在今年迎來真正的風口。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在於,重新被市場「看見」的無人配送車,也正處於一個重要拐點,即從過去的研發、示範階段,正式進入全球範圍內的規模化商業運營。

而「除了傳統的快遞配送,越來越多的新場景也正在不斷涌現,賽道的寬廣程度、規模遠超我們的預期。」新石器創始人兼CEO余恩源説道,今年無人配送行業的發展速度是去年的十倍。

但爆火的背后,也同樣爆「卷」,重新成為市場風口的無人配送車行業,也面臨着更「卷」的行業競爭,如何搶佔更多市場份額,成為擺在新老玩家面前的一大難題。

01 無人配送風口再起 百家爭鳴背后的三股勢力

無人配送車其實並不算是一個新興的賽道。

國內最早成立的無人配送業務的,是2016年的京東X事業部,此后多家無人配送公司如雨后春筍出現。只不過相比於「載人」場景的市場前景,無人配送似乎成了一個更小眾的市場。

也正因此,新石器成立之初,很多人並不看好這一賽道。

但今年,無人配送車,可以説已經成為自動駕駛技術落地最迅猛的賽道之一。

當前,隨着無人配送賽道的重新崛起,以及越來越多玩家的湧入,逐漸形成了三股勢力:

首先,是以新石器、九識智能、白犀牛等為代表的新勢力企業,憑藉全棧自研技術成為行業黑馬,主要聚焦整車研發與場景落地,突破技術瓶頸,推動行業成本大幅下降。

這些新勢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技術激進性與成本控制能力。

如,新石器從2021年起堅持視覺算法路線,僅用1顆激光雷達+12顆攝像頭的極簡傳感器配置,通過視覺動作基礎大模型實現L4級自動駕駛,將每公里運營成本壓縮至4-5毛錢。

技術上,新石器還押注無圖技術方案,並在今年啟動無人配送行業首個L4級無圖自動駕駛技術方案交付,實現貨運行業第一個「視覺-動作」基礎大模型「Neolix-VA」首次上車,車輛具備極高的泛化能力,能夠自如應對各種陌生、複雜路況,也能夠降低跨國跨區域的部署門檻。

第二股勢力,是平臺型企業,其手握海量物流場景,將無人車作為優化末端配送效率核心工具。

在這其中,又可以劃分爲兩種類型:

一是以京東、美團、菜鳥為首的企業,其既有自研技術,又對外尋求開放合作。

截至目前,菜鳥小蠻驢累計配送超4000萬單,京東物流無人車覆蓋30座城市。美團無人車累計完成配送訂單破550萬單,覆蓋路網總長度超5000公里,自動駕駛總里程更是破1500萬公里。

可以看到,這三家企業,既是業務需求方,也是無人物流車的製造者,其以自身業務場景為試驗田,將核心運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二則是以三通一達、順豐等為主的物流企業,其主要通過與新勢力企業合作,採購后者無人車產品,並佈局在物流場景當中。

日前,中通快遞官方表示,今年旺季期間,中通全網組成了一支行業內規模最大的無人車隊,共有近3000台無人車每天在250多個城市運送超20萬件包裹,累計運行里程已逾2000萬公里。

中通網點部署了包括新石器、九識智能等品牌的無人車,其中新石器無人車佔比較多。而在中國郵政7000台無人車招標項目中,最大贏家則是九識智能。

另外,新石器也是順豐的合作伙伴,但順豐在無人車佈局中,不僅僅只合作新石器,還投資了白犀牛,並計劃2025年將無人車規模擴至8000輛。

可以看到,在這些快遞物流企業策略中,並不會將「雞蛋只放在一個籃子」里,而是多點佈局無人車產品,在這其中,影響這些企業選擇合作伙伴的原因,除了產品能力,更重要的就是成本。

據悉,九識智能之所以能夠拿下中國郵政的招標,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其給出了超低服務報價。畢竟,業內皆知,末端配送佔物流總成本的50%以上,無人化成為降本關鍵。

第三股勢力,就是跨界玩家,以輕舟智能、德賽西威、momenta等為代表,其原本主要聚焦在自動駕駛「載人」場景中,現如今則切入「載物」場景。

這些企業還可以劃分爲兩類,一類是L2級智駕技術供應商,如德賽西威、佑駕創新,核心優勢是可以整合其在汽車電子研發製造的經驗。

德賽西威新推出的「川行致遠」品牌,率先打出「全車規級」旗幟,從零部件選型到整車測試均遵循嚴格的汽車行業標準,六項行業首發技術中,六年三十萬公里的電池壽命標準尤為引人注目。

而佑駕創新則是將其在乘用車前裝市場積累的感知算法、決策系統和供應鏈體系,快速遷移至無人配送場景。與之同樣做法的,還有L4級自動駕駛企業。

如此次輕舟智航佈局無人配送賽道,就是通過與奇瑞商用車合作,輕舟智航提供其在近百萬台NOA量產上車的海量高價值數據,奇瑞商用車則提供其整車製造,共同打造L4無人物流車。

相比較來説,這些智駕供應商在乘用車領域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場景數據和經驗,其進入無人車賽道,能夠快速實現技術遷移。

但這些新玩家存在的難點就在於,其往往缺乏對物流場景的深度理解,以及缺少和客户工程化磨合的時間。

新玩家加入,短期可能帶來競爭壓力,但更多是推動賽道擴容、加速行業成熟。余恩源面對競爭,比較樂觀。

02 蠻荒之后 1-100的規模化應用

今年,無人物流車行業正式告別野蠻生長,邁入「規模化+盈利」的新階段。

按照業內共識,1萬台是無人車業務爆發的臨界點。只有達到這一規模,無人物流才能形成技術降本、場景驗證、規模擴張的正向循環。

就在今年9月,新石器和九識智能均宣佈已實現1萬臺車下線交付。

這也就意味着,無人配送車已經邁過產品規模化落地的關鍵門檻。

另外,前不久,中國郵政集團的無人車的集中招標項目,招標數量是7000輛,這是迄今為止無人配送領域最大規模的採購訂單。

這一招標項目,無疑也給無人配送車規模化落地提供了信心

「無人配送這個賽道,需要對物流行業和城市物流發展有深刻的理解,所以自動駕駛發展了不少年,直到今年,無人配送賽道纔剛起規模,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余恩源説道。

新石器無人車創始人兼CEO  余恩源

另外,據新石器表示,其今年上半年已經實現單月盈利,預計今年實現10億元營收規模,2026年實現全面盈利。目前新石器單月交付量已經達到2000輛,預計年底這一數字可達3000輛。

新石器無人車首席財務官李子夷則表示:「儘管已經開始盈利,我們還是要進行大規模融資,核心原因是我們判斷,整個行業在今年完成‘0-1’的突破后,很快會進入‘1-100’的超高速增長階段,我們需要儲備足夠的‘彈藥’,才能抓住這個增長機會。

事實上,無人配送車市場即將進入1-100高速增長的背后,是政策開放、技術成熟、成本下降三大因素,共同推動行業從研發示範走向全面商業化運營。

其中,「路權是無人配送的基礎設施。」余恩源的這句話,道出了行業發展的關鍵。近年來,國家與地方政策密集落地,為無人車鋪路搭橋。

國家層面,商務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加快數智供應鏈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明確推廣無人配送車;地方層面,上海、蘇州、遂寧等城市加速部署,蘇州計劃2026年前投放1600輛低速無人車;截至2024年,全國103個城市開放無人配送車路權,覆蓋80%物流樞紐。

政策支持讓無人車從「試點」走向「常態」。

如在青島,新石器部署了1200台無人車,數量比Waymo在舊金山的部署量多50%,成為全球無人車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后續其在武漢、香港等城市的無人車部署,也在加速落地。

余恩源透露,今年年底前將有5-10個城市複製青島模式,大規模部署無人車。

另外,技術的突破是行業爆發的核心驅動力。

新石器全球首創了貨運領域視覺動作基礎大模型,讓無人車僅需1顆激光雷達和12顆攝像頭即可實現L4級自動駕駛,相比行業普遍的多傳感器配置,成本大幅降低,同時算法要求更高。

另外,新石器首個純無人L4級別無圖方案,則徹底打破了高精地圖的限制。

「有圖技術只能做計劃性物流,新增路線需要重新採圖、製圖,靈活性太差。」余恩源説,無圖方案讓無人車能夠進入即時物流場景,支持實時呼叫、實時規劃,場景覆蓋瞬間豐富了一千倍。

「5年前,單台無人配送車的硬件成本普遍在30萬元至50萬元之間,現在已降至10萬元以內。」余恩源透露的成本變化,也正是行業爆發的關鍵。

激光雷達、國產芯片的規模化應用,讓核心零部件成本大幅下降。自動駕駛計算單元成本從2023年的8000元降至2025年的3200元,降幅達60%。

整體硬件產品的降低,也讓單台無人車成本不斷下降。而除了整車成本外,無人配送車的運營成本也在不斷降低,以新石器無人車為例,其每公里運營成本僅4-5毛錢,包含硬件折舊、運維、電費、通信等所有費用,遠低於人工配送成本。

也正因此,成本下降讓無人車成為物流企業的「剛需」。

中通快遞在山東萊蕪部署40多臺無人車,覆蓋40余條線路,日均配送6萬件包裹,通過優化路線,單票運輸成本降低0.05元。

「無人車的優勢在於24小時無休、不知疲倦,還能適應惡劣天氣。」余恩源舉例,深圳颱風天、青島嚴寒天氣,無人車都能正常運行,這對於物流高峰期尤為重要。

今年,被看做是無人物流配送車的「爆發元年」,預計相關市場未來三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

此前,菜鳥CTO兼無人車總經理李強預判,隨着技術的進步和政策的許可,無人車市場將很快迎來拐點,預計未來三到五年僅快遞行業就會部署超過20萬台無人車。同時,據佑駕創新預測,明年無人配送行業的增量將接近10萬台。

但在無人車邁向從1-100的新階段時,也同樣面臨着眾多挑戰。

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在於,「是合規,即如何保證無人車在實際運行中能夠不干擾老百姓的生活,符合國家和社會治理系統的標準、法律法規,以及安全、綠色、環保等。」余恩源説道。

無疑,無人配送行業將在今年完成0-1的建設,並邁入1-100的高速發展階段。

當技術已經被驗證,行業初步形成競爭格局后,如何持續擴張自身在市場中的規模化優勢,將成為新階段競爭的焦點。

03 搶佔市場規模 不能只靠價格戰

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也讓各個玩家開始「卷」起來了。

根據東吳證券的測算,無人物流車企業實現盈虧平衡的銷量門檻約為5000台。當銷量達到5萬台時,單車利潤可達4.3萬元,淨利率超過40%。

對於無人物流車行業的企業而言,突如其來的龐大需求是它們必須緊緊抓住提升銷量機遇,因此價格、服務、產品質量、拿到更多路權牌照缺一不可。

而當硬件產品逐漸標準化后,價格戰也隨之而來。

今年5月,九識智能E6裸車價僅1.98萬元,首次將無人車價格降至2萬元以內。菜鳥無人車緊隨其后,推出1.68萬元的GT-Lite車型,打響「1.5萬元級」價格戰。

面對競爭,新石器選擇了差異化策略,即不打硬件低價戰,而是通過金融補貼降低客户門檻。

6月,其推出首付888元限時優惠,9月升級為「0首付、0利率、48期分期」方案,更包含FSD(完全自動駕駛)終身免費使用服務。

不過,無人配送車企業在降低硬件價格的背后,其實是整個行業商業模式的變革。

即無人車企業不再單純依靠硬件賺錢,而是轉向「硬件銷售+軟件訂閲」的盈利模式,通過持續的服務收入實現長期盈利。

如九識智能的E6車型雖然裸車價1.98萬元,但每月需支付1800元的FSD訂閲服務費,五年總服務費遠超車價本身;新石器雖然免費提供FSD服務,但通過規模化交付和生態合作實現盈利。

在這種模式下,客户可以用低至萬元左右的首付獲得硬件車輛,然后按月支付自動駕駛系統的訂閲服務費。於無人車企業而言,也能夠通過快速硬件銷售,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的同時,其盈利則主要在於后續持續的服務收入和數據價值挖掘。

不過,爲了快速搶佔市場,九識智能更是不斷降低價格。

在之前中國郵政集團招標項目中,有疑似知情人士表示,九識智能的中標價被曝低至每月1399元。這一價格遠低於行業常規水平,此次卻為搶佔「燈塔客户」和市場份額採取激進策略。

「物流行業的客户是To B的,他們要的不是低價車,而是貨物低成本送達的結果。」余恩源不認同單純的價格戰。

他認為,真正的競爭力在於能否為客户降本增效,能否打造健康的生態鏈。「我們要給合作伙伴留足空間,有人做解決方案,有人做運維,有人做安全維護,這樣才能提供客户想要的結果。」

這種理念讓新石器在價格戰中保持清醒。余恩源透露,公司不會爲了搶佔市場而犧牲利潤,而是通過規模效應和技術優化控制成本,同時堅守合理的價格體系,讓生態鏈上的每一方都能受益。

「我們已經把租賃資產賣給了合作伙伴,未來只在新場景或樣板間持有資產,優先賣產品給合作伙伴。」余恩源解釋,這種模式能讓新石器聚焦核心的算法和產品,同時降低自身的資金壓力。

與此同時,新石器爲了持續擴大規模,還在不斷開拓更多的應用場景。

早期,快遞行業是無人車的主要應用場景,因為其計劃性強、密度高,適合技術打磨。新石器在快遞KA領域的市場份額超過70%,服務順豐、京東、郵政、「三通一達」等所有頭部企業。

但余恩源深知,快遞行業的增長是線性的,天花板明顯,「如果只做快遞,月交付量一千台就到頂了」。因此,在看來,未來無人配送車市場真正的爆發則賴在小B和大C市場。

2025年,新石器完成戰略轉型,進攻即時物流和泛城配市場,目前每月兩千台出貨量中,一半來自快遞行業以外的場景。

滴滴貨運作為小B市場的代表,通過平臺收集小商户需求向新石器下單;醫藥、生鮮、酒店布草等泛城配場景的中小B客户已達幾百家。

據新石器方面表示,這些城配新場景的訂單大規模爆發,目前單月訂單數量及金額均已超過新石器總訂單的50%,成為第一大需求場景。在泛城配領域,新石器目前服務行業頭部客户數百家,佔據了超過60%的市場份額。

「明年,我們希望70%-80%的訂單來自小B和大C市場,KA和大B只佔20%-30%。」余恩源表示,小B市場分散且需求旺盛,是指數級增長的核心,也能讓無人車的價值最大化。

在青島,新石器與滴滴貨運的合作僅用三個月就從3臺車擴展到1000多臺,也印證了即時物流場景的巨大潛力。

另外,於ToB客户而言,訂閲模式也大幅降低了初始投入門檻,讓中小企業也能用上無人車。

「以前一臺無人車幾十萬,很多小商户買不起,現在通過分期或訂閲,每月投入幾千元就能提升效率。」余恩源表示,這種模式正在加速無人車的普及,尤其是在中小B市場。

更重要的是,訂閲模式讓企業與客户建立長期聯繫,通過持續的技術迭代和服務優化,提升客户粘性。新石器的無人車設計壽命為8年,實際使用周期可達5年,長期服務能帶來穩定的收入,也能收集更多場景數據,反哺算法優化。

04  「螞蟻雄兵」重構物流未來

在余恩源的願景中,希望未來,城市里會有一支「螞蟻雄兵」,即成千上萬台無人車在夜間默默運行,不干擾人類生活,卻能高效完成配送任務。

於用户來説,早上醒來,前一天訂購的貨物已經靜靜擺在門口。

而現在,這個願景正在逐步實現。在青島,1200台無人車24小時穿梭;在萊蕪,40台無人車每天配送6萬件包裹;在中東,5000台無人車的部署計劃已經啟動。

無人物流車不再是科幻電影里的場景,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毛細血管」。

走過七年孤獨探索,無人物流車行業終於重回風口。這一次,風口的背后不是資本的盲目追捧,而是技術成熟、政策支持、市場需求的堅實支撐。

九識智能和新石器用1萬台交付量證明了商業化的可行性,也為行業樹立了標杆。

未來3-5年,行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余恩源判斷,無人配送將在全球範圍內普及,新場景持續涌現,賽道規模遠超預期。

而競爭的焦點,將從價格戰轉向合規、安全和用户體驗,誰能真正融入城市基礎設施,誰能為客户創造長期價值,誰就能笑到最后。

「2018年我們孤零零進入這個行業,現在終於看到賽道繁榮起來。」余恩源説,他希望有更多玩家加入,一起把物流基礎設施用AI技術重新打造一遍。

當「螞蟻雄兵」遍佈全球,當夜間物流成為常態,當無人車真正實現「降本增效、普惠民生」,這個走過野蠻生長的行業,也終將迎來真正的黃金時代。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