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分析師警告稱,壯麗七將成為低利潤科技公用事業公司

2025-11-17 22:30

人工智能推動的大型科技公司轉型正在進入危險的領域,資本支出激增可能會侵蝕利潤率,拆除輕資產模式,並將Magnificent Seven等曾經高增長的巨頭減少為公用事業類低迴報實體。

這是Sparkline Capital創始人Kai Wu的觀點,他最近強調,華爾街的人工智能寵兒正在轉向一種風險更高、資本密集的模式,這種模式歷來對投資者來説都是不理想的。

人工智能投資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麥肯錫表示,美國科技巨頭今年的資本支出預計將減少近4000億美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相關支出總額預計將達到5.2萬億美元。

乍一看,華爾街很喜歡它。

上個月,Oracle Corp.(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ORCL)在OpenAI數據中心交易后的第二天就上漲了36%。

但這些收益是否可持續?吳在報告中寫道:「雖然市場迄今為止對這筆支出給予了獎勵,但我們發現歷史上的資本支出繁榮通常會導致過度投資、過度競爭和股票回報率不佳。」

儘管大肆宣傳,但收入還沒有到位。吳估計,目前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收入約為200億美元,這意味着到本世紀末,它們需要增長100倍才能證明此類投資的合理性。

這假設採用速度加快。

就像90年代末電信公司在光纖上超支一樣,大型科技公司可能也陷入了同樣的陷阱。吳做了一個直接的比較:「與過去的技術建設的相似之處很難忽視。」

在人工智能資本支出熱潮中生存👷投資者應該做什麼?🤖AI投資熱潮🏭📉🚂尋找人工智能早期搜索者. pic.twitter.com/RYwG6yw4Vh

自ChatGPT發佈以來,摩根大通數據顯示,人工智能股票貢獻了標準普爾500指數75%的回報、80%的盈利增長和90%的資本支出增長。

七人組-蘋果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AAPL)、微軟公司(納斯達克股票代碼:MSFT)、Amazon.com Inc.(納斯達克股票代碼:AMZN)、Meta Platforms Inc.(納斯達克股票代碼:Meta)、Alphabet Inc.(NASDAQ:GOOGL)、英偉達公司(NASDAQ:NVDA)和特斯拉公司(Tesla Inc.)(納斯達克股票代碼:TSLA)-目前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的35%,集中度超過了互聯網時代。

多年來,他們以其靈活、輕資產模式而聞名,並帶來鉅額回報。

但這種情況正在迅速變化。

吳表示,「人工智能軍備競賽正在將大型科技公司從輕資產轉變為重資產,我們發現這種模式與較低的回報率有關。」

這些公司的資本支出佔收入的比例已從2012年的4%飆升至今天的15%。Meta、微軟和谷歌預計將將21%至35%的收入用於基礎設施,這一水平更像是老派公用事業公司的典型水平,而不是硅谷增長機器。

吳警告説:「七巨頭的資本密集度正在迅速接近公用事業。」

所有這些支出都開始拖累盈利能力。吳估計,未來五年內,僅折舊成本就可能從1500億美元攀升至4000億美元,這還沒有考慮到技術壽命的短暫性。

正如他指出的那樣,人工智能熱潮背后的一些資金看起來有點循環。

吳寫道:「Nvidia最近向OpenAI投資了1000億美元,為OpenAI提供了可以用於購買Nvidia芯片的資金。」一周后,OpenAI與AMD簽署了協議。結果?人工智能公司組成的錯綜複雜的網絡互相資助彼此的支出狂潮。

吳將當前的競爭比作經典的博弈論陷阱:「雖然最佳舉措是企業相互同意適度投資……每家公司都受到激勵單方面增加投資。」

即使它破壞了利潤率,沒有一家大型企業能夠在不冒無關緊要的風險的情況下撤出。

Meta的馬克·扎克伯格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我們最終浪費了數千億美元……那將是非常不幸的。但是……另一邊的風險更高。」

與此同時,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更進一步:「我寧願破產也不願輸掉這場比賽。」

從歷史上看,脫穎而出的不是基礎設施建設者,而是用户。

吳指出,互聯網時代鋪設的85%的光纜為何未被使用,但過度建設為Netflix和Facebook等公司的蓬勃發展鋪平了道路。

「供應過剩壓低了價格,實際上導致建築商向客户提供補貼,」吳説。

他打賭同樣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人工智能上。

這種動態--每家公司都覺得有必要在支出上超過競爭對手--造成了一場自我毀滅性的軍備競賽。儘管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前景光明,但其經濟狀況仍然不確定,投資者可能高估了未來的收益。

吳建議將重點轉向「人工智能早期採用者」--那些將從人工智能中受益而無需支付基礎設施費用的公司。

想想沃爾瑪公司。(NYSE:WMT)、卡特彼勒公司(NYSE:CAT)、摩根大通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JPM)、索尼集團公司(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SONY)、西門子股份公司(OTC:SIEGY)和羅氏控股股份公司(OTC:RHHBY)。

他説,這些公司提供較低的資本要求和更好的估值。

與此同時,以英偉達、亞馬遜和微軟等大型企業為首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股的估值溢價自2015年以來已從32%飆升至137%。

這種延伸不會留下太多的錯誤空間。「投資者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吳寫道。「激進的資本支出通常導致股票回報率不佳。」

與此同時,以英偉達、亞馬遜和微軟等大型企業為首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股的估值溢價自2015年以來已從32%飆升至137%。這種延伸不會留下太多錯誤的空間。

「投資者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吳寫道。「激進的資本支出通常會導致股票回報率不佳。」

現在閲讀:

圖片:Shutterstock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