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7 19:30
(來源:商圖藥訊)
01
兩筆百億級Big Buy收購
把License-in送進歷史陳列櫃
不到四周,歐美併購市場連放兩顆高爆彈:
11月3日,Pfizer以100億美元現金擊敗Novo Nordisk,將減重新鋭Metsera Inc.整體收編,獲得每月一次、無需滴定的GLP-1/GIP雙激動劑MET-097i,劍指2030年劍指300億美元減重市場;
11月15日,Merck宣佈以92億美元、每股221.5美元全現金拿下抗生素平臺公司Cidara Therapeutics,把已上市抗真菌藥Rezzayo(rezafungin)和流感單季防護藥CD388並收入囊中,交易預計2026 Q1完成。
兩筆交易共同關鍵詞:全現金、100%股權、管線+平臺一鍋端,堪稱典型的 「Buy, not Partner」。曾經讓MNC如魚得水的License-in,如今正被更快、更狠、更獨佔的 「Big Buy」 取代。
02
戰略急轉彎
從"租管線"到"買公司"
跨國藥企的收購策略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這一轉變背后有着深刻的行業邏輯。
專利懸崖逼近,租金趕不上失速。Merck到2028年將失去Keytruda美國獨佔權,年峰值缺口達250億美元;輝瑞2025-2030年專利懸崖合計損失430億美元。License-in平均需要3-4年才能實現商業化,遠水難救近火,而收購等於立即補血。
優質靶點進入"庫存危機"。減重、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的first-in-class資產屈指可數。租約模式下競爭對手可隨時擡價截胡,唯有買斷才能鎖死稀缺入口。
資本成本驟降,買比租更划算。美聯儲連續降息,投資級企業債利率跌破4%,併購貸款成本創十年新低。同樣一款三期資產,收購的淨現值反而低於分攤里程碑付款的模式。
政策壓力加劇。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直接鎖定藥價漲幅,歐洲多國集體砍價,MNC寧可一次性資本化支出,也不願未來利潤被政策逐年蠶食。
03
中國現實
仍在"賣青苗",未到"賣菜地"
與全球併購熱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A股、H股已整整兩年沒有出現過MNC全資收購案例。
2023年12月阿斯利康12億美元收購亙喜生物,發生在納斯達克,對A/H股只算"心理暗示"。2024-2025年最大的出海交易仍是License-out:百利天恆84億美元、恆瑞與GSK合作潛在價值120億美元、三生與輝瑞交易60.5億美元……
金額越來越大,卻始終停留在"產品層面"。
中國創新葯板塊要重現2025年上半年的持續增長輝煌,可能需要等待一個關鍵信號:MNC直接收購中國創新葯企。這個信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將意味着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的緩和前提下,中國創新葯企的價值得到全球頂級買家的全面認可,而不僅僅是單個產品的肯定。
04
值得思考
MNC瘋狂收購,為何繞開中國藥企?
既然中國擁有豐富的創新葯管線,為何MNC卻鮮有直接收購創新葯企業?
1、地緣政治因素構成首要障礙
美國考慮出臺行政命令,嚴格限制來自中國的實驗性藥物與臨牀數據。根據草案,美國公司從中國藥企收購藥物權益將面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 "強制性審查"。
2、技術梯度尚未跨越 "must-have" 門檻
Metsera的MET-097i、Cidara的CD388均具備全球first/best-in-class與臨牀三期雙標籤;中國大部分管線仍處"me-better"區間,MNC寧願等美國驗證后再來"摘桃"。3、流動性與通道成本問題突出
A股全流通受限、H股日均成交僅美股1/10,大額併購換股、私有化退出路徑不清晰,導致MNC寧可溢價50%買美股,也不願折價買A/H。4、估值"提前兑現"
上半年BD狂歡把部分公司市值推到管線淨現值之上,MNC不願為"已預期的里程碑"再付一次錢。
05
MNC的在華戰略
從"買青苗"到"早期育苗"
面對中國市場的複雜環境,MNC正在調整策略,更深度地參與中國創新生態。
MNC從 "摘果子"轉向"早期育苗"。拜耳在浦東落地了其在亞太地區最大的共創平臺"上海拜耳Co.Lab",旨在賦能與孵化本土生物科技初創企業。
拜耳還成立了全球首個鏈接投資機構的平臺 - 拜耳Co.Lab創Venture聯盟。
輝瑞則計劃與高瓴展開基金合作,利用后者專業的投資眼光與廣覆蓋的項目網絡,進行系統性掃描的佈局。
這種MNC與頂級財務資本的聯姻,能夠幫助其在資產估值高企和競爭白熱化之前,以更低成本鎖定未來選項。
MNC的 "選秀"標準正變得越來越苛刻。據行業人士分析,中國創新葯的BD邏輯進入一個"贏家通吃"的殘酷篩選期,僅僅站在熱門賽道上已經不夠了,還要在熱門賽道上跑得最快、姿勢最漂亮,才能勝出。
06
歷史經驗
創新葯板塊主升浪在等一個併購信號
回顧歷史,併購信號往往能引爆板塊行情。
2019年安進入股百濟,百濟港股股價在當日大幅高開逾25%,並一度飆升近40%,這一交易作為當時中美生物科技領域最大規模的股權投資,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2023年阿斯利康12億美元全資收購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亙喜生物,帶動了當時港股創新葯板塊的整體情緒。
這些案例表明,只有 "股權買斷"才能讓全球資金重新給中國資產定價。
目前,中國創新葯企已具備產生全球創新產品的實力。據行業數據,我國創新葯在研管線數量佔全球30%以上。從臨牀試驗來看,中國I期臨牀數量從2021年的122項激增至2025年的518項,增長超過4倍。
這些數據證明,中國創新葯管線不僅規模龐大,而且梯隊完整,在細胞與基因治療、腫瘤免疫等前沿領域展現出爆發力。
07
投資者策略
在"併購前夜"佈局
面對當前的行業態勢,投資者需要有理性的判斷和清晰的策略。
選股應聚焦三大特徵:
1、first-in-class靶點
2、國際III期臨牀進展
3、與MNC已有的合作基礎。
那些在某些疾病領域建立高技術壁壘的公司,更有可能成為MNC的收購目標。
倉位策略可以靈活配置:併購期權部分配置10%-15%,一旦有收購案例落地,可考慮加到30%。這種分批佈局的方式既能控制風險,又不會錯過板塊機會。
時間窗口值得關注:2025年第四季度至2026年第一季度,降息周期、專利懸崖與政策真空三期疊加,最可能誕生 "第一單A/H股併購"。
隨着部分創新葯企開始實現盈利,尤其是商業化盈利,自身"造血"能力增強,對資金的"渴求"不再那麼迫切,也使創新葯企在與海外藥企談判時能擁有更多底氣。
08
突圍之路
從"中國新"到"全球新"
中國創新葯企要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需要在多個維度實現突破。
提升全球臨牀開發能力是關鍵。面對國際政策變化,中國藥企需要生成更紮實的全球臨牀數據以應對監管挑戰。這意味着從臨牀試驗設計到執行,都需要符合國際最高標準。
差異化競爭是生存法則。在競爭激烈的創新葯行業中,制勝的關鍵在於創新和差異化,聚焦First-in-class/Best-in-class藥物,以顯著療效或安全性建立差異化優勢脫穎而出。
"中國研發、全球共享"成為新趨勢。武田與信達的合作模式,實現了"中國研發實力+全球商業化網絡"的優勢互補。這種本土創新支撐全球佈局的模式,正在替代傳統的全球產品中國落地模式。
當企業、投資者、監管層共同秉持長期主義,纔有望誕生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葯物。
結語
全球醫藥產業的競爭規則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MNC不再滿足於引進單個產品,而是通過收購獲取整個技術平臺;不再只看重中國的市場潛力,而是日益重視其創新價值。
License-out讓中國創新葯走到聚光燈下,只有MNC用全現金把中國上市公司私有化,才能讓全球資金重新用"全球估值"給中國資產稱重。
那一刻,不再是賣青苗,而是賣菜地;
那一刻,中國創新葯板塊將複製甚至超越2025上半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