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型電力系統:需求牽引與漲價共振上下游后續

2025-11-14 23:33

(來源:紀要頭等座)

新型電力系統:需求牽引與漲價共振上下游后續

一、綜述

1、新型電力系統下儲能及上游產業鏈供需格局與投資機會

在儲能領域,當前行業呈現"產能不均"的基本面特徵,頭部三至五家廠商產能高度飽和,已排單至明年,且11月至12月儲能產品單月排產持續環比小幅提升。儘管整體開工率仍偏低,但未來需求增長確定性強。國內"十四五規劃"明確火電佔比將持續下降,獨立儲能將在能源結構轉型中發揮作用。海外市場方面,東南亞、澳洲及歐洲儲能需求向好;美國市場雖存分歧,但AI數據中心對儲能時長的需求有望從目前的4小時提升至6-8小時,推動長時儲能發展。向上遊延伸,儲能帶動動力電池板塊增速由原預期15%上調至20%-30%,電池/電芯短期供給緊張態勢將持續至明年上半年。原材料方面,六氟磷酸鋰、VC添加劑已進入漲價周期,鐵鋰正極、增粘劑亦出現小幅上漲;鋁箔、隔膜、銅箔等材料處於醖釀漲價階段,廠商正與下游協商調價。電解液行業加速集中於頭部三家企業,二三線廠商逐步退出,行業由高景氣轉向供需再平衡,輕薄化、高抗高延趨勢明確。鐵鋰正極高端產能結構性偏緊,價格進入上升通道;負極一體化龍頭滿產運行,疊加石墨化成本優勢,盈利彈性釋放可期;隔膜領域干法隔膜龍頭企業挺價意願增強,兩輪提價幅度達20%-30%,帶動盈利改善。此外,新能源非電利用途徑成為新增長點,涵蓋可再生能源供熱、綠氫製備、生物燃料等方向,將為風光大基地及深遠海風電項目提供需求支撐,推動新能源與傳統產業(如煤炭)、戰略性新興產業(如算力、綠氫)融合互促,形成零碳工廠、虛擬電廠、綠電直連等新模式,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

2、新能源非電利用與上游材料供需格局及重點標的推薦

在新能源領域,除電力應用外,非電利用途徑正成為需求增長的重要補充。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應用涵蓋氫能、綠色燃料(如生物燃料)、生物質能等方向,相關產業鏈環節包括中國天楹、國電股份、精鋒科技、中船科技雙良節能、輸送裝備、科威爾、嘉奧環保、卓越新能、海科、海新能科等企業,有望在非電利用場景中發揮作用。光伏方面,收儲機制和平臺建設進展順利,通威、隆基、天合光能等龍頭企業受益於政策推動預期,尤其11月可能迎來重大利好政策落地。新能源與傳統產業融合趨勢顯著,虛擬電廠相關企業如國電南瑞南網科技、威勝、國能日新安科瑞東方電子等迎來發展機遇;零碳工廠與零碳園區相關企業如兆新股份陽光電源科華數據蘇文電能金智科技、凌陽能源等亦值得重點佈局。儲能作為本輪需求爆發的驅動力,除電芯集成外,上游電池材料同樣處於景氣周期。鋰資源自礦山起即呈現供需偏緊態勢,預計2026年新礦投產有限,疊加儲能等領域需求穩定增長,碳酸鋰、氫氧化鋰價格有望高位持穩,碳酸鋰或偏強運行。鋰鹽彈性較大的企業包括安達、天齊鋰業贛鋒鋰業永興材料等。硫鐵礦作為硫酸的重要原料,受海外煉廠開工回升及印尼紅土鎳礦冶煉需求拉動,疊加國內新能源項目帶動硫酸消耗,價格顯著上漲,相關標的會稽山、四十四具備漲價邏輯支撐。螢石作為氟化工基礎原料,國內資源稀缺,國家儲備水平約十年,2026年新增供給有限,而下游六氟磷酸鋰、製冷劑等行業需求有望繼續擴張,金石資源作為螢石龍頭將充分受益。此外,鈷、鉬、VC(鋰電池添加劑)等材料亦出現漲價預期,涉及企業如迴天新材、太和新材(擁有釩鉬鈦鐵合金技術)等具備成本優勢和高彈性特徵,若下游產品價格進一步上行,其性價比將凸顯。

3.新能源與電力設備產業鏈重點公司及市場機會

在新能源產業鏈中,多個細分領域存在顯著的投資機會。首先,在化工新材料方面,若下游需求帶動鈷鉬價格上行,則迴天新材、太和新材、方大炭素等公司有望受益,其中太和新材的性價比將凸顯,具備較大彈性。VC(電解液添加劑)價格上漲歷史表明其上游企業如建業股份新化股份等將同步受益,因三元材料價格與VC價格高度聯動。大宗化工品中,純鹼受光伏和鋰電池雙重拉動,需求結構發生根本變化。當前鋰電對純鹼年需求已達約300萬噸,預計明年將進一步增長,未來在光伏與儲能疊加背景下,純鹼需求佔比有望突破10%,扭轉市場對其需求疲軟的認知,相關企業包括遠興能源、三友化工山東海化等。機械板塊方面,AI數據中心興起導致電力緊缺,燃氣輪機成(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為受益環節。美國數據中心普遍採用燃氣輪機作為主電源,目前國際主流廠商如GE、西門子訂單已排至后年甚至大后年,產能極度緊張。國內主機廠中,東方電氣具備自主研發能力,50兆瓦級燃氣輪機實現高國產化率,並具出海潛力,是重點推薦標的。零部件中,葉片佔成本約30%,技術壁壘高,應流股份為國內少數可量產企業,預計2028年燃氣輪機與航發業務收入達50億元,2030年達60-70億元,對應利潤約15億元,估值空間可達300-400億元;疊加核電、主業等佈局,長期市值空間達450-500億元。其他部件供應商包括航發科技航宇科技三角防務聯德股份等。材料配套環節萬澤股份鋼研納克圖南股份撫順特鋼亦間接受益。

4、儲能需求回升推動上游鋰資源景氣周期,輔助設備企業迎來發展機遇

在儲能需求預期顯著改善的背景下,上游鋰資源產業鏈迎來積極變化。自10月中旬以來,碳酸鋰價格從最低7.3萬元/噸持續上漲至8萬元以上,並向9萬元/噸邁進;鋰精礦價格也逐步回升至接近1000美元/噸。當前8萬元/噸的價格已覆蓋主流企業生產成本,后續價格上漲將更多由實際供需關係驅動,而非成本支撐。下游儲能電池訂單明顯好轉,企業處於超產狀態,動力電池整體增長強勁,明年增速預期可達10%-15%。高增長需求帶動上游出現"牛鞭效應",即終端每新增100萬輛電動車或等量儲能裝機,上游材料因運輸、生產損耗及庫存備貨等因素,實際需求放大。同時,中下游企業補庫意願增強,過去兩年因價格穩定、供給寬松而不願囤貨的情況發生逆轉,保供需求促使企業增加鋰原料庫存,進一步推升表觀需求。供給端方面,自2021年起鋰價進入下行周期,行業新項目投資幾乎停滯,2025-2027年可釋放產能主要來自此前已立項的老項目擴產,新增礦山建設周期長,露天礦復產需1年以上,正規礦山需3-5年,新建鹽湖項目甚至需5年以上。因此供給彈性下降,未來在需求匹配下易出現緊平衡。預計2026年將由過剩轉向緊平衡,2027年可能出現明顯短缺,且短缺可能提前在2026年市場顯現。儘管江西、非洲等地存在潛在增量項目,但其投產周期難以趕上本輪需求釋放節奏,不影響周期反轉趨勢。

5、關於材料行業周期反轉機會及重點標的的投資建議

從產業彈性角度出發,這些領域可能成為未來投資的重要方向。隨着車端和儲能市場需求逐步明朗,當前市場對相關領域需求增速的預期仍較為分散,尚未形成統一共識。然而,展望明年,若實際需求數據持續向好並得到驗證,將有助於進一步明確行業增長路徑,並推動對包括龍頭企業在內的企業利潤增長空間進行重新測算與評估。屆時,市場有望圍繞具備基本面支撐的龍頭公司展開佈局。建議聚焦於"碳三鋰"相關邏輯鏈條,挖掘其中具備周期反轉特徵的投資機會。

二、Q&A

Q:儲能產業鏈當前供需格局如何?主要驅動因素及未來發展趨勢是什麼?

A:當前儲能產業鏈呈現出明顯的"產能不均"格局,即頭部企業產能高度集中且供不應求,而整體行業開工率仍偏低。以電芯和系統集成為代表的頭部三至五家儲能廠商已排單至明年,11月至12月單月排產持續環比上升,反映出強勁的訂單需求。這一現象的背后,是國內能源結構調整的長期趨勢------隨着"十四五規劃"推進,火電佔比持續下降,獨立儲能作為調峰調頻的重要手段將迎來快速發展期。與此同時,海外市場需求同樣旺盛,除美國市場存在分歧外,東南亞、澳洲和歐洲儲能部署節奏加快,尤其是AI數據中心對儲能時長要求提高,預計將從當前主流的4小時配置逐步向6-8小時演進,顯著拉動長時儲能需求。在此背景下,儲能電池及整個動力電池板塊增速預期由原先的15%上調至20%-30%,導致電芯短期內供給緊張的局面難以緩解,預計至少延續至明年上半年。此外,上游原材料如六氟磷酸鋰、VC添加劑已進入漲價周期,鐵鋰正極和增粘劑也出現價格上漲趨勢,鋁箔、銅箔、隔膜等材料亦處於醖釀漲價階段,進一步印證了產業鏈整體供需偏緊的狀態。未來發展趨勢上,行業正從前期高景氣透支階段轉向供需再平衡,技術路徑上輕薄化、高抗高延成為主流方向,同時通過與傳統產業(如煤炭開發)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如算力中心、綠氫)融合,拓展虛擬電廠、綠電直連、零碳園區等新型應用場景,推動新能源非電利用成為新的需求增長極。

Q:儲能上游材料的價格走勢與產業集中度變化情況如何?哪些細分領域具備投資價值?

A:儲能上游材料普遍進入價格上漲或醖釀漲價階段,顯示出較強的供需支撐。其中,六氟磷酸鋰和VC添加劑漲幅最為顯著,已成為本輪漲價的驅動力;鐵鋰正極材料因高端高壓實密度產品結構性偏緊,價格已進入上升通道;增粘劑也出現小幅提價趨勢。與此同時,鋁箔、銅箔和隔膜等輔材正處於與下游客户協商調價的過程中,具備明確的漲價預期。在產業集中度方面,電解液行業加速向頭部三家企業集中,二三線廠商逐步退出市場,行業由過去高景氣時期的過度擴張轉向供需再平衡階段。正極材料中,鐵鋰高端產能集中於少數龍頭企業,形成結構性緊缺;負極材料則呈現一體化佈局優勢,龍頭企業憑藉滿產運行和石墨化環節的成本控制能力,持續釋放盈利彈性。隔膜領域,干法隔膜龍頭企業挺價意願強烈,已完成兩輪提價,累計漲幅達20%-30%,帶動整體盈利能力邊際改善。基於上述趨勢,多個細分領域具備突出投資價值六氟磷酸鋰環節推薦關注華盛鋰電天際股份史丹利多氟多海科新源;負極材料重點佈局杉杉股份貝特瑞;正極鐵鋰建議跟蹤萬潤新能湖南裕能容百科技;銅箔和鋁箔方面,諾德股份嘉元科技鼎勝新材萬順新材等企業受益於材料漲價預期;隔膜領域則應重點關注恩捷股份星源材質佛塑科技等具備技術壁壘和定價權的企業。這些企業在原材料漲價周期中不僅具備成本傳導能力,且在產能利用率、客户結構和技術迭代方面具有領先優勢,有望在行業整合過程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Q:新能源非電利用的主要方向及其產業鏈中的重點企業有哪些?

A:新能源非電利用主要包括氫能、綠色燃料(如可再生甲醇、生物燃料)、生物質能以及工業領域的熱能替代等方向,是未來新能源需求增長的重要補充路徑。在氫能與綠色燃料環節,中國天楹、國電股份、精鋒科技、中船科技等企業在制氫裝備、儲運及系統集成方面具備技術優勢;雙良節能、輸送裝備則聚焦於余熱利用與高效換熱系統,服務於工業低碳轉型。生物燃料及相關生物質應用領域,卓越新能、海科、海新能科等企業專注於生物柴油、生物航煤等液體燃料生產,推動交通領域脱碳。同時,新能源與傳統產業融合催生新的應用場景,如零碳工廠和零碳園區建設,帶動陽光電源、科華數據、蘇文電能、金智科技、凌陽能源等企業提供綜合能源解決方案。此外,主網基礎設施仍是支撐非電利用發展的,平高電氣長高電新許繼電氣、長園集團、神馬電力、西電等企業在電網升級、智能配電等方面提供設備支持,保障能(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源系統的高效穩定運行。這些企業在政策引導和技術進步雙重驅動下,將成為新能源非電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Q:當前新能源上游材料的供需格局如何?哪些企業因資源稀缺性或成本優勢而具備投資價值?

A:當前新能源上游材料普遍呈現供需偏緊格局,尤其以鋰、硫、螢石、鈷、鉬、VC等為代表。鋰資源方面,全球鋰礦開發周期長,2026年新增產能有限,而儲能、電動汽車等領域需求持續增長,導致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價格維持高位,預計仍將偏強運行。擁有自有礦山的企業如天齊鋰業、贛鋒鋰業、永興材料及彈性較大的安達具備較強議價能力和盈利穩定性。硫鐵礦作為硫酸生產的主要原料,受印尼紅土鎳礦濕法冶煉項目推進影響,硫酸需求大幅上升,疊加國內新能源項目建設帶來的副產酸消耗增加,推動硫鐵礦價格上漲,會稽山、四十四等具備資源儲備的企業顯著受益。螢石作為氟化工的基礎原料,國內儲量稀缺,國家儲備僅約十年用量,且無新增大型礦山投產計劃,而下游六氟磷酸鋰、含氟製冷劑等行業需求穩步擴張,使得金石資源作為國內螢石龍頭具備長期稀缺性和定價權。此外,鈷、鉬等戰略金屬因新能源電機、高温合金等領域需求回升,疊加供應鏈安全考量,價格存在上行預期,太和新材在釩鉬鈦鐵合金領域具備技術突破和成本優勢,若鈷鉬價格進一步上漲,其產品性價比將更加突出。VC(鋰電池添加劑)在電解液配方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此前曾出現過量價齊升行情,相關生產企業如迴天新材也將隨產業鏈景氣度回升而獲得增長動能。

Q:為何純鹼在未來新能源產業鏈中的需求預期被重新評估?哪些公司可能因此受益?

A:純鹼的需求預期被重新評估,主要源於其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擴展,尤其是光伏玻璃和鋰電池兩大方向的拉動。傳統上,純鹼主要用於浮法玻璃、日用玻璃等行業,但隨着光伏產業快速發展,光伏玻璃成為純鹼的重要增量需求來源。每噸光伏玻璃需消耗約0.2噸純鹼,而近年來全球光伏裝機持續高增,帶動光伏玻璃產量快速上升,從而顯著提升純鹼需求。與此同時,鋰電行業中的鈉離子電池技術逐步推進,技術路線使用碳酸鈉作為正極材料原料,進一步拓展了純鹼的應用場景。更重要的是,當前鋰電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探針材料(如磷酸鐵鋰)製備中,每噸產品約消耗兩噸純鹼,使得鋰電領域對純鹼的年需求量已接近300萬噸,且預計明年還將繼續增長。結合光伏與儲能的雙重驅動,純鹼在新能源領域的總需求佔比有望在明年達到10%以上,並呈現持續上升趨勢。這一結構性變化正在扭轉市場此前認為純鹼需求增長乏力的固有認知。在此背景下,具備低成本產能、資源稟賦優勢或靠近下游市場的純鹼生產企業將顯著受益。代表性企業包括遠興能源,其擁有天然鹼礦資源,成本優勢明顯;三友化工和山東海化則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並積極拓展新能源客户渠道;此外,連雲港、河南等地的區域龍頭企業也在加快產能優化和技術升級以應對新興需求。這些企業在行業供需格局改善的過程中,有望獲得更強的定價能力和盈利彈性。

Q:燃氣輪機產業鏈中哪些環節最具投資價值?應流股份為何被重點推薦?

A:燃氣輪機產業鏈中最具投資價值的環節主要包括主機制造、零部件、材料配套以及輔助設備。其中,零部件特別是葉片環節具備最高的技術壁壘和附加值,是整個產業鏈中最具投資吸引力的之一。燃氣輪機廣泛應用於數據中心供電系統,尤其是在美國,其供電結構中燃氣輪機佔比高達40%,且多作為主電源而非備用電源使用,這使其在AI算力爆發帶來的電力需求激增背景下成為直接受益者。目前全球主流廠商如GE、西門子等產能已排至后年甚至大后年,供應極度緊張,形成了典型的賣方市場。在此環境下,具備自主生產能力並能切入國際供應鏈的企業將獲得長期成長紅利。應流股份之所以被重點推薦,是因為其是國內極少數能夠批量生產燃氣輪機高温合金葉片的企業,且已與全球頭部主機廠建立合作關係,覆蓋研發、試製到批量供貨全過程。公司在葉片領域佔據燃氣輪機總成本約30%的位置,毛利率高,盈利能力強。根據預測,到2028年,公司來自燃氣輪機及航空發動機相關業務的收入將達到50億元左右,2030年有望增長至60-70億元,對應淨利潤約15億元。基於遠期利潤測算,該業務板塊估值可達300-400億元。同時,公司還在覈電、軍用航空等領域積極佈局部件,主業穩定貢獻現金流,整體長期市值空間預計可達450-500億元,而當前市值尚不足310億元,存在顯著上升潛力。此外,由於燃氣輪機行業技術封鎖嚴重,主機廠擴產意願謹慎,供應鏈集中度高,進一步強化了應流股份的競爭護城河,使其成為機械板塊中不可替代的標的。

Q:為何當前碳酸鋰價格上漲被認為是由供需驅動而非成本推動?上游鋰資源為何可能在2026-2027年出現短缺?

A:當前碳酸鋰價格上漲被視為由供需關係主導,主要原因在於價格已回升至8萬元以上,這一水平已覆蓋主流企業的平均生產成本,意味着成本不再是支撐價格上漲的因素,后續動力主要來源於實際需求的增長與供給的剛性約束。自10月以來,儲能和動力電池領域訂單顯著回暖,企業甚至超出產能極限進行生產,反映出終端需求旺盛。與此同時,下游企業出於保供考慮,主動提升鋰原料庫存,疊加產業鏈"牛鞭效應"------即從終端消費向上遊原材料傳導過程中,各環節為應對不確定性而增加備貨,導致上游表觀需求被放大,使得實際採購量遠超理論耗用量。在供給端,自2021年鋰價下跌以來,全球範圍內新項目投資幾乎停滯,2025至2027年可釋放產能基本依賴於此前已開工的老礦擴產或復產,缺乏新增大型項目。新建鋰礦尤其是鹽湖提鋰項目周期長達3至5年甚至更久,短期內無法形成有效供給。綜合來看,預計2026年將進入供需緊平衡狀態,2027年可能出現明顯短缺,且由於庫存前置行為,短缺信號或提前在2026年市場顯現,從而支撐鋰價具備較強上行彈性。

Q:輔助設備企業在當前產業環境下的發展機遇體現在哪些方面?重點推薦的企業及其市場地位如何?

A:隨着燃氣輪機等設備產能緊張,其配套輔助設備的生產也面臨供應壓力,相關廠商因此間接受益於產業鏈整體產能趨緊帶來的訂單增長和議價能力提升。其中,余熱鍋爐作為輔助設備,在儲能及能源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重點關注的企業包括博影科漢、西子潔能和長寶股份。博影科漢已成功進入北美市場,展現出較強的國際化拓展能力。西子潔能在國內燃機余熱鍋爐領域佔據領先地位,市場實際佔有率約為50%,是國內該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公司不僅在國內廣泛供貨,還在東南亞地區為數據中心等項目提供燃機配套余熱鍋爐解決方案,具備一定海外佈局基礎。目前正積極推進與北美當地頭部余熱鍋爐製造商的合作談判,致力於打入北美市場,相關進展正在穩步推進中。長寶股份也被列為重點關注對象,顯示出良好的成長潛力。在當前主設備產能受限的背景下,輔助設備企業的產能利用率和訂單飽滿度同步上升,成為產業鏈中具備彈性增長機會的重要環節,未來隨着全球儲能及清潔能源項目建設提速,此類企業有望持續受益。

Q:為何當前建議重點關注周期反轉類公司而非直接佈局龍頭企業?

A:當前市場對於車端和儲能領域的需求增速判斷尚不一致,預期較為分散,缺乏統一且明確的增長信號。儘管龍頭企業具備較強的市場地位和技術積累,但在需求尚未充分釋放、利潤增長空間未被實際數據驗證之前,其估值擴張基礎仍不牢固。因此,在明年實際需求數據未得到持續驗證的情況下,直接押注龍頭存在預期波動風險。相比之下,處於周期底部、具備成本優勢和運營改善潛力的公司,如深圳中框資源、有型材料等領域的平臺型企業,正面臨經營拐點。隨着行業整體運行環境改善,這類公司有望率先實現盈利修復和彈性釋放,具備更高的邊際改善空間。因此,在當前節點,優先關注周期反轉可能性更大的標的,能夠更好地把握行業復甦初期的投資機遇,待后續需求確認后再逐步向龍頭切換,形成更為穩健的投資節奏。

Q:在篩選周期反轉標的時應重點關注哪些具體維度?

A:在篩選具備周期反轉潛力的公司時,應重點考察其成本控制能力、運營效率提升情況以及所在產業鏈中的結構性位置變化。首先,成本端具備顯著優勢的企業,在行業下行周期中更能維持穩定現金流,並在需求回暖時快速釋放利潤彈性。其次,運營管理能力突出、已實現平臺化運作的公司,往往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資源整合效率,能夠在行業復甦階段迅速響應市場需求。此外,需關注企業所處細分領域的供需格局是否出現積極變化,例如產能出清接近尾聲、庫存水平迴歸合理區間、訂單可見度提高等(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信號。特別要重視那些已經顯現經營拐點跡象的企業,如營收環比改善、毛利率企穩回升、資本開支趨於謹慎等財務指標變化。最后,結合"碳三鋰"邏輯框架,優選具備政策支持、技術升級或應用場景拓展背景的材料類公司,尤其是在中框結構件、新型功能材料等方向上具備先發優勢的企業,以確保所選標的不僅具備周期彈性,也擁有可持續的成長動能。

免責申明: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以此作為投資依據出現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