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5 17:30
年輕人變了。
95后上班族小夏往年購物清單里主要是化粧品、連衣裙,今年卻下單了可摺疊的瑜伽墊、能投影的便攜幕布,還有一塊軟到能陷進去的羊毛地毯。
來源:圖蟲
剛畢業租下小單間的阿澤,沒買新球鞋也沒囤護膚品,反而花心思挑了升降書桌、壁掛收納架和靜音小風扇。
......
年輕人正在用訂單改寫「家」的定義:它不再是單純睡覺的地方,也不是招待客人的「面子空間」,而是能裝下健身、辦公、娛樂、放松的「悦己空間」。
「給家升級」,儼然成為這屆年輕人的消費新主題。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根據星圖數據發佈的《2025年雙十一全網銷售數據解讀報告》,今年雙11期間,家用電器與家俱建材類商品銷售額佔比超過22%,成為最受歡迎的品類。
易觀的分析則指出,淘寶天貓在家電家居板塊的成交份額達到47.9%,增速為12.5%,市場份額和增速均居行業首位。據悉,天貓雙11開賣首日,家電家居領域,372個品類、10831個品牌增長翻倍。
那麼問題來了:這場圍繞「家」的消費爆發,究竟是雙十一的一時熱鬧,還是一股將重塑居家生活的深層力量?
01、空間場景消費:從單品購買到生活方式重構
這一輪家消費浪潮,核心是消費邏輯的迭代。年輕人不再滿足於購買功能單一的商品,而是圍繞具體生活場景,進行系統性、整體化的「空間投資」。
最典型的變化,是傳統「客廳-餐廳-卧室」功能邊界的消融。取而代之的,是根據個性需求重新規劃的「彈性空間」。天貓雙11數據顯示,有22%的用户在購買牀品時會同時搭配牀邊毯——毯子不再只為保暖,更是爲了營造睡前的「氛圍感」。
「消費者不再只為物品本身付費,他們真正想購買的是理想生活的記錄。」淘天集團家享生活行業總經理恩重指出,這與煥新用户比例提升密切相關。與首次裝修用户不同,煥新用户更清楚自己的生活習慣與痛點,對家的期待也從「實用耐用」升級為「功能、審美與情緒的三重滿足」。
家,從一個靜態的「居住容器」,變成年輕人表達態度、安放熱愛的「動態舞臺」。
這為品牌打開了新的增長機遇。
儘管宏觀環境持續討論「消費降級」、「用户更謹慎」,但圍繞家場景消費呈現的行為恰恰相反——不是收縮,而是重塑。
今年雙11數據顯示:第一階段,天貓有302個新品牌拿下趨勢品類第一,家電家裝家居品類獨佔70席,成為黑馬最集中的領域。更重要的是,今天雙11有高達1128萬用户購買相關品類新品牌。
這組數據説明:年輕人不是在減少消費,而是在拒絕舊答案,轉而尋找能與生活方式同頻的新供給。
亞朵星球、霜山、朴西等品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頭部,卻成為「新審美時代」的代表。消費者買它們,並不是因為「便宜」或「名氣」,而是因為這些品牌表達的家,更接近他們腦海里正在長成的那個版本——
亞朵賣的不是牀品,而是「把酒店舒適帶回家」的生活想象;
霜山賣的不是收納,而是一種乾淨、剋制、留白的秩序感;
朴西賣的不是拖鞋,而是「踩進去那一瞬間,我終於回家了」的體感情緒。
從榜單來看,家電、家居、家裝三個品類均出現明顯的品牌格局變化,新品牌贏家展現出強勁爆發力。他們看起來「各不相同」,但做對的事情幾乎一模一樣——他們不是在賣產品,而是在賣「生活方式」。
來源:圖蟲
每一個爆款背后,都是一個正在被重新理解的命題:
比如,清潔類品牌石頭從掃拖工具,升級為提供「全屋清潔場景解決方案」,開賣首小時成交破億。
照明與硬裝領域出現類似趨勢。公牛抓住中古風趨勢,在本來隱性的開關領域實現風格化表達,新款手撥型開關成交同比日常翻5倍。開關從「不可見」,變成「空間風格里必須被看見的細節」。
而莫語這樣的新品牌依靠「模塊組合沙發」,踩中可移動與空間可重構趨勢,從新入局者快速成長為頭部品牌。
「場景化購買」正成為新常態,只要能獲得消費者認同,就能成功實現交易轉化。
消費的偏好正在重新排序;而「家」消費,正在重新被定義。
02、家的「進化論」:從棲身之所到悦己之地
小夏的瑜伽墊、阿澤的升降書桌……這些看似零散的消費選擇,背后是一場關於「找到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的集體敍事。
年輕人不再把家視為單純的起居空間,而是將其打造成承載健身、辦公、放松與自我表達的「生活容器」。這種「家」消費的爆發,並非雙十一促銷的短期產物,而是需求、供給與平臺三方共振的必然結果。
從需求端看,年輕人的生活哲學正在迭代。
與過去追求「一步到位」的全屋裝修不同,當下的年輕人更注重家的「可進化性」。他們通過添置單品,逐步將家塑造成契合自身生活節奏的「功能複合體」:一張地毯能劃分出健身區,一盞暖光燈可營造治癒角落,壁掛收納架則讓狹小空間實現高效利用。
來源:圖蟲
這種消費行為的本質,是年輕人對「悦己」價值的深度認同——他們不再為「他人的眼光」佈置客廳,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率性而為。這種從「剛需採購」到「悦己定製」的轉變,正是「家」消費升溫的核心邏輯。
供給端與政策端的合力,則為這場變革按下加速鍵。
國家補貼與地方消費券的發放,疊加平臺雙11優惠,價格優勢達全年最大,讓過去被視為「高決策成本」的家電家裝產品,以更無壓力的方式進入年輕人的購物車。
同時,平臺通過場景化營銷(如天貓「10㎡生活空間」IP),將抽象的生活方式轉化為具象的解決方案——消費者買的不僅是香薰機,更是「睡前放松時刻」;不僅是投影幕布,更是「周末影院體驗」。這種「場景觸發消費」的邏輯,精準契合了年輕人「為情緒與體驗買單」的新需求。
那麼,這股風潮是曇花一現,還是長期趨勢?答案指向后者。判斷趨勢能否持續,需觀察其是否形成「需求—供給—數據」的飛輪效應:
需求的可持續性:Z世代對「家」的期待已從「居住剛需」升級為「生活解決方案」,這種認知一旦形成便會加速滲透。隨着個體意識覺醒和對生活感的追求,年輕人個性化家居場景的需求只會持續深化。
供給的支撐力:品牌已從「賣單品」轉向「提供場景解決方案」。例如,智能沙發品牌增加「一鍵可躺」功能,家俱品牌開發模塊化書架,家電品牌推出小型桌面款內衣褲洗衣機——供給端的創新正在反向激發新需求,無論是傳統品牌還是新勢力,都在擁抱這一趨勢。
數據的驗證:2025年雙十一家電家裝品類中,咖啡機、療愈拖鞋、人體工學椅等「場景單品」增速顯著,已經充分說明了年輕人的消費態度:別問有沒有用,就説舒不舒服吧。
這場變革的深層邏輯,是「家」從物理空間向情感載體的遷移,是年輕人通過消費定義自我、安放情緒,而品牌與平臺則通過洞察場景需求,構建起「人—貨—場」的新連接。
當「家」成為生活方式的試驗田,它的進化就不會止步於一次大促,而是持續生長的長期敍事。
03、結語
也許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誤解了當下的消費趨勢——年輕人不是消費降級,而是在改變價值排序。
他們不再為外界買單,而是為自己的生活買單;不是追求更多,而是追求合適、貼合、能讓生活更像自己。
家正在被重新構建,而家消費,正在成為最確定的下一條增長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