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藥企赴港上市熱潮再起 融資續命與國際化佈局雙線並行

2025-11-14 20:25

《科創板日報》11月14日訊(記者 史士雲)赴港上市熱潮仍在升溫,藥企衝刺港交所的步伐愈發密集。

僅僅是11月6日至12日,就有7家生物醫藥企業遞表港交所,完全是日均1家遞表的高頻節奏。

另有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已有超40家生物製藥公司在港交所申請IPO。同時,已有多家生物醫藥企業成功「上岸」港股,包括銀諾醫藥(02591.HK)、中慧生物(02627.HK)、軒竹生物(02575.HK)、映恩生物(09606.HK)等。

藥企扎堆闖關港股的背后,既涉及資本市場規則差異、資金需求匹配,也關聯行業競爭與國際化佈局等多重因素,企業們紛紛想抓住這波「窗口期」

多重引力,扎堆「闖關」

在日前召開的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主峰會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提到,香港金融市場持續向好,交投量按年增長100%,今年以來IPO融資額達200億美元,全球排名第一,已有80家企業完成上市。

與此同時,自今年以來,一批A股龍頭企業也陸續啟動「A+H」上市佈局,據統計,年內已有16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登陸港股,合計首發募集資金超1300億港元。截至目前,「A+H」 股上市公司總數已增至160家,跨市場上市生態持續擴容。

資深投行人士、前保薦代表人王驥躍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港股IPO持續火爆,系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國企業出海擴張亟需國際資本支持,港股憑藉更低的風險屬性、連接中外市場的樞紐定位,成為企業對接國際資金的優選。」

同時,港股市場自身優勢進一步強化了其吸引力。當前港股市場活躍度穩步提升,部分「A+H」股IPO出現股價倒掛現象,H股的估值優勢獲得國際投資者認可,出海龍頭企業更受青睞。加之港股再融資流程高效便捷,選定投資方后一周內即可完成發行,為企業快速補充資金提供了有力支撐。

再回到生物醫藥企業「青睞」港股的敍事上來,近期赴港上市的藥企呈現出諸多共性特徵:最后一輪投后估值多集中於30億元- 50億元的區間,深陷虧損泥潭,且研發費用高企,創新葯管線佈局密集,現金流正在被快速消耗。而港股對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的包容政策,恰好為這類企業提供了「輸血續命」的關鍵路徑。

朴拙資本執行合夥人苗天一亦認為:「港交所的18A規則為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關鍵的上市融資通道,有效破解了醫藥行業‘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特性帶來的融資瓶頸。同時,2025年港股市場流動性顯著改善,IPO審批流程優化(如增設科企專線),吸引了企業搶佔窗口期。同時,港股作為相對穩定且貼近中國本土市場的國際融資平臺,更能精準匹配藥企分階段的鉅額研發資金需求。」

以今年達成多筆BD交易的邁威生物(688062.SH)為例,儘管其已有多款產品實現商業化上市,但依然未實現盈利。2020年-2024年,其已累計虧損超44億元,而對應多款在研創新葯的推進,公司年度研發投入均維持在7億元以上。由此,邁威生物一直在忙着找錢,在今年就已經啟動2項融資計劃,並同步開啟了赴港上市進程。

專注於呼吸系統及兒科疾病創新療法研發的愛科百發更是捉襟見肘,截至今年上半年,其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9673.60萬元,爲了推進更多產品的研發,其全力籌措外部資金,在近4年內開始了二度衝刺港股上市。

另有二級市場投資人對《科創板日報》記者指出:補充資金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港股通對新上市股票的快速納入,為內資參與交易、助力股價提振搭建了高效通道。與此同時,BD交易的動持續活躍,顯著帶動市場情緒,港股創新葯板塊由此形成高估值生態,這就為新上市藥企提供了更為充足的市場支持。

從「補血」到「出海」 ,拓寬發展邊界

在港股IPO的排隊大軍里,融資並不是唯一訴求,聚焦國際化佈局、提升全球市場影響力同樣是核心目標。通過赴港上市,企業既能引入國際戰略資本,也能借助香港的國際化平臺推進海外臨牀試驗、拓展全球銷售網絡,同時提升品牌在全球醫藥市場的認可度,為后續跨境合作、技術輸出與市場擴張奠定基礎。

對此,苗天一表示:港股市場多元化的國際投資者結構,為生物藥企的國際化佈局提供了支撐。這里匯聚了全球知名長線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及專業醫療健康投資機構等優質資本力量,企業登陸港股本身就是一次權威的全球信用背書,能顯著提升其在國際市場的信譽度與行業知名度。這一優勢不僅有助於企業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加盟,也成為企業拓寬商業化渠道的橋樑。

一些現金流充足的企業,打的就是這張牌,比如「國產醫療器械一哥」邁瑞醫療(300760.SZ)。

本月,邁瑞醫療正式遞表港交所,華泰國際和摩根大通為聯席保薦人。根據其第三季度報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邁瑞醫療的貨幣資金儲備高達171.33億元,完全是「不差錢」的主兒。

其此前就已在公告中明確,衝刺港股是爲了深入推進國際化戰略,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邁瑞醫療董事長李西廷更是做了清晰的表態:公司赴港上市的第一目標不是募資,而是要通過香港市場進一步提高公司的國際知名度,讓國際化戰略走得更健康。

作為國內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國際化」已成為邁瑞醫療近年來的核心戰略關鍵詞。在今年5月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邁瑞醫療方面提出,要用五年的時間,即到2030年,公司要躋身全球醫療器械綜合實力前十行列,同時將海外收入佔比提升至70%以上。

目前,從海外業務數據的表現來看,邁瑞醫療離自己的「五年」目標正在越來越近。其第三季度報披露顯示,邁瑞醫療國際市場的營收約為46億元,同比增長11.9%,佔總營收的首次超過50%,其中歐洲市場同比增長超20%。

分業務來看,生命信息與支持業務、體外診斷業務、醫學影像業務第三季度的收入分別為29.52億元、36.34億元、16.89億元,其中國際市場的貢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前三季度的收入佔比分別達到了70%、37%、61%。

目前,邁瑞醫療已將歐美和新興市場定位為「公司的核心增長引擎,並擬以「A+H」架構進一步拓寬全球業務覆蓋邊界。

科興製藥(688136.SH)本月也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請,目標與邁瑞醫療一致。其提出,赴港上市的目的之一是爲了強化公司「創新+國際化」的戰略佈局,加快海外業務發展,進一步提高公司綜合競爭力及國際品牌形象。

科興製藥主要專注於重組蛋白、抗體及靶向遞送療法的研發,目前,其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旗下的SINOGEN人干擾素α1b注射液、EPOSINO人促紅素注射液等4款自主商業化產品及2款引進產品。

對於一家創新葯企而言,研發差異化的產品能拔高上限,佈局海外市場,或能為公司帶來更多的贏面。

根據科興製藥的第三季度報,其歸母淨利潤為1.11億元,同比增長547.70%;扣非歸母淨利潤為7044.66萬元,同比增長190.65%。歐盟市場銷售帶動海外收入大幅增長是主要因素之一。另悉,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科興製藥自海外銷售產生的醫藥產品相關收益分別同比大增長了61.6%、96.3%。

目前,科興製藥產品主要圍繞聚焦慢乙肝、丙肝、毛細胞白血病、腎功能不全所致貧血等,相較於腫瘤領域,並非大市場的大品種,在國內的帶來的市場增量相對有限。科興製藥把市場拓展押注海外,截至2024年底,其出口產品包括白蛋白紫杉醇、人促紅素、人粒細胞刺激因子和酪酸梭菌二聯活菌等,業務覆蓋歐盟、巴西、埃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超70個國家和地區。

拓寬融資渠道、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是吸引企業涌向港股的核心優勢。然而,港股市場面臨的流動性考驗仍不容忽視。

「港股上市后企業或面臨流動性挑戰,尤其是小市值公司,若核心產品研發進展或商業化表現不及預期,將承受巨大的估值壓力。企業需在搶抓融資機遇的同時,聚焦核心管線的差異化創新與穩健的現金流管理,從‘講故事’轉向‘拼數據’,以真實價值應對市場波動。」苗田一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説道。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11月,今年已有超20家上市公司通過私有化從港股摘牌。推動這一現象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一是估值偏低,難以匹配公司真實價值,進而限制后續融資空間;二是成交量不足,缺乏有效流動性支撐,導致公開上市的實際意義弱化。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