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4 18:02
(來源:遠東資信)
大家好,今天是2025年11月14日星期五,歡迎收聽遠東速聽,本期主題為「可信數據空間——金融行業未來的信任基石」播客內容由遠東資信研究院李之行帶來,歡迎關注收聽。
宏觀經濟
央行發佈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335.13萬億元,同比增長8.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437.72萬億元,同比增長8.5%。前十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30.9萬億元,同比多3.83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4.52萬億元,同比少增1.16萬億元。
企業出海
國泰海通與中國銀行、中國太保聯合發佈跨境金融服務方案。 近日,國泰海通與中國銀行、中國太保在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聯合發佈《支持中資企業「走出去」跨境金融服務方案G-FIRST2.0》。該方案聚焦企業跨境經營與安全生產需求,整合三方資源,為企業提供覆蓋海外發展全生命周期的一體化金融服務。中國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張輝,中國太保黨委書記、董事長傅帆,國泰海通黨委書記、董事長朱健共同出席發佈儀式。
「三資盤活」
齊齊哈爾兩水庫淤泥處置權以8.39億元高價成交,創全國紀錄,探索生態資源價值轉化新路徑。近日,齊齊哈爾市依安縣上游水庫和躍進水庫20年淤積物處置權在黑龍江省自然和生態資源交易中心以8.39億元成交,創下全國水庫淤積物交易最高紀錄。中標企業為齊齊哈爾澤源環保產業有限公司,系齊齊哈爾國資委全資控股的國有獨資企業,成立於2025年10月10日,即在項目交易公告發布后成立。
該項目是黑龍江省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創新實踐,將清淤負擔轉化為資源。據披露,當地協調金融機構為項目提供最高9億元、最長20年的貸款支持。企業計劃將富含營養的淤泥用於有機肥生產,預計年產值至少1億元,形成「資源-資產-資本」的良性轉化模式。
金融科技
「信用生態可信數據空間在京發佈,國資監管迎來數字化新支撐。近日,「信用生態可信數據空間發佈會在京舉辦。該空間由國務院國資委商業信用中心主辦,以數據確權、安全流通、智能協同為核心特徵,旨在為政務、金融、產業等領域提供「信任底座」。國務院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郜風濤指出,該空間通過合規化數據採集和智能化應用,使監管實現了從「看得見」到「看得透」的躍升,有效防範潛在經營風險。國家數據局方面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基礎設施、標準規範、試點應用的協同發展,探索可複製推廣的模式。
以下由研究員李之行帶來熱點話題解讀:
可信數據空間——金融行業未來的信任基石
這期節目我們來聊一個正在重塑金融行業底層邏輯的熱詞——可信數據空間。可能很多朋友第一次聽到會覺得,這聽起來很技術,很抽象。但我想打個比方:它就像是為數據世界修建的一套高標準、智能化的「高速公路系統」。在這套系統出現之前,數據就像被困在無數個孤立的「村莊」里。金融機構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的數據不互通,這是「院內小路」沒修通;大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數據能力差距巨大,這是「省道」和「鄉道」的差別;而金融、政務、產業之間的數據,更是像隔着一座大山,難以安全、高效地往來。這就是我們常説的「數據孤島」問題。數據這座「金礦」明明就在那里,卻因為缺乏可信的流通渠道,價值大打折扣。
而可信數據空間,就是要用共識規則和前沿技術,打通所有這些梗阻,修建起一條條讓數據可以安全、高效飛馳的「高速公路」。那麼,這條「路」將如何改變金融的格局?
首先,我們得看清金融行業為什麼迫切需要這條「高速公路」。根據中國銀行研究院最新的報告,金融行業其實是數據交易最活躍的領域,市場規模在各行業中排名第一。但繁榮背后,挑戰巨大。一方面,機構內部「數據孤島」現象嚴重,一份報告指出,超過一半的銀行認為自己存在數據互通不暢的問題。另一方面,當金融機構嘗試與外部,比如政府、供應鏈企業進行數據合作時,又面臨着安全與合規的巨大焦慮——數據給了別人,如何確保不被濫用?泄露了誰負責?
而可信數據空間的核心能力,就是通過區塊鏈、隱私計算等技術,實現數據的「可用不可見,可控可計量」。簡單説,就是我們可以共同在一個安全的「數據加工廠」里計算數據價值,但原始數據本身可以不離開我的保險箱。這就像你不用把整座金庫搬給合作伙伴,卻能共同驗明黃金的成色。這極大地解決了數據流通的「信任」這個根本問題。
那麼,這條「信任高速公路」的修通,將如何賦能具體的金融業務呢?
想象一下,在供應鏈金融中,銀行可以基於這條「路」,安全地獲取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的實時產銷、物流、結算數據,從而精準地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比如四川長虹的案例就是明證,通過數據空間對接金融機構,為上千家中小企業提供了超40億元的融資,這就是數據暢通帶來的價值。
對信用評級行業來説,這一切可能會引起深刻變革。傳統的信用評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企業公開的財務報告和歷史履約記錄。這些數據固然重要,但它們是「靜態的」、「后視的」。我們就像是通過一張平面的照片來評估一座大廈的穩定性。而可信數據空間,則為我們提供了動態的、多維的、實時的「全景透視掃描儀」。
第一,它讓評級視角從「平面」走向「立體」。在可信數據空間的生態里,我們有望在獲得授權的前提下,安全地融合更多維度的數據。比如:政務數據:企業的實時納税、社保繳納、司法信息,這比財報更能反映其真實的經營活力。產業數據:一條供應鏈上的實時訂單、物流軌跡、甚至用電量數據,能讓我們精準判斷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實際地位和健康狀況。
商業行為數據:一些經過脱敏處理的、反映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聲譽的數據。這些多維數據的交叉驗證,將極大提升我們評級模型的精準度和前瞻性,能更早地洞察到企業的潛在風險或增長機遇。
第二,它讓評級更新從「定期」走向「實時」。未來的評級,可能不再是半年或一年更新一次。當被評對象發生重大事件時可信數據空間能讓我們近乎實時地捕獲這些信號,並及時做出評級調整,為市場提供真正「活」的風險定價。
第三,也是極具戰略意義的一點,它將極大助力我們開拓「跨境評級」這片藍海。隨着中資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競爭,對跨境信用評級的需求爆炸式增長。可信數據空間通過推動國際標準互認,能為我們搭建安全合規的跨境數據橋樑,幫助我們更高效、更準確地評估海外發行主體,這是提升中國評級機構國際話語權的關鍵基礎設施。
當然,這條「高速公路」的全面貫通還需要時間。但頂層設計已經非常明確。國家數據局已經發布了《可信數據空間發展行動計劃》,描繪了清晰的路線圖。未來的重點,將是打造跨行業融合的數據生態、夯實算力網絡基礎設施,並加強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