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4 15:49
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財經報道 記者 陳超】當95歲的沃倫·巴菲特在感恩節公開信中寫下「安靜退場」的決定,全球投資界都在為一個時代的落幕駐足。從1965年接手市值僅470萬美元的瀕臨破產紡織廠,到將伯克希爾-哈撒韋打造成市值數千億美元的投資帝國,60年間,他不僅締造了股價累計漲幅超5.5萬倍、年化複合收益率19.9%的財富神話,更用一生踐行的投資哲學與人生信念,成為跨越時代的精神標杆。這份「最后一課」,無關短期投機技巧,而是關於價值、耐心與敬畏的深層思考。
東方IC
投資的堅守:在「能力圈」里做確定的事
巴菲特的投資邏輯里,「能力圈」是最核心的底線,只碰自己真正看懂的領域,哪怕錯過再多「風口」,也絕不盲目跨界。2000年互聯網泡沫沸騰時,科技股股價翻倍上漲,市場質疑「巴菲特老了,跟不上時代」,但他始終不為所動,只因「看不懂這些公司的商業模式與盈利邏輯」。后來泡沫破裂,無數投資者血本無歸,伯克希爾卻因堅守邊界安然無恙。
1988年,他斥資13億美元買入可口可樂股票,看中的不只是財報上的數字,更是這家公司百年品牌沉澱下的「護城河」——無需頻繁創新,卻能憑藉消費者粘性實現穩定盈利。如今,這筆投資每年帶來的股息收入就超過7億美元,遠超當初本金。
2016年前后,當巴菲特開始重倉蘋果時,這位耄耋老人沒有糾結於複雜的技術參數,而是通過觀察孫輩對產品的依賴,將其重新定義為「擁有強用户粘性的消費品公司」。根據路透社在今年5月報道指出,截至2025年3月31日,伯克希爾高達3905億美元的股票投資組合中,超過四分之三集中在六家公司,蘋果公司位列其中。
巴菲特的「能力圈」原則,本質是對「未知風險」的清醒認知。對普通人而言,多數投資虧損並非源於能力不足,而是源於「高估自己對陌生領域的判斷」。在11月11日的一期投資對話節目中,步步高創始人段永平回憶,自己最初連K線圖都看不懂,直到讀到巴菲特那句「買股票就是買公司」,才豁然開朗。他特別澄清了市場對「安全邊際」的普遍誤解:巴菲特的安全邊際不是指便宜,而是指你對公司的理解有多深。
危機的答案:逆向佈局與安全邊際的雙重保險
據美國《福布斯》雜誌披露,截至今年5月巴菲特的個人淨資產約為1600億美元,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位列第五。時至今日,巴菲特在商業投資領域仍然影響力巨大,其獨具見解的投資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比如那句著名的「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他每年撰寫的致股東信更被業界奉為圭臬。
這句格言的背后,是巴菲特對市場情緒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安全邊際」的極致追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雷曼兄弟倒閉引發市場恐慌,他卻冷靜出手,以50億美元入股高盛,獲得10%股息率的優先股及認股權證。這筆交易最終為伯克希爾帶來豐厚回報,成為「逆向投資」的經典案例。
而支撐這種勇氣的,是充足的「安全墊」。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伯克希爾持有的現金及國債儲備高達1890億美元。這些資金既是應對危機的「彈藥」,也是等待機會的「耐心資本」。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李學楠表示,巴菲特的現金儲備不僅規模龐大,更關鍵的是資金成本極低,通過旗下保險公司獲取的保費「浮存金」,讓他能在危機中從容佈局。
時間的魔力:複利背后是「永遠陪伴」的耐心
或許有許多人並不清楚,巴菲特90%的財富是在60歲之后積累的,這一數據直觀展現了「複利」的驚人力量。從1965年至今,伯克希爾的年化收益率接近20%,看似平淡的數字,經過60年沉澱,卻讓1965年投入的1000美元增長至4470萬美元,而同期標普500指數的同等投資僅增長至34萬美元,差距懸殊。
從Wind最新發布的「巴菲特傳奇職業生涯持倉數據」可見,這種長期持有的耐心貫穿其投資生涯:他持有美國運通超60年,期間股價漲幅達300倍;持有可口可樂36年,漲幅70倍;即便是2016年才建倉的蘋果,也已實現10倍漲幅。在他的投資組合中,共有8家公司持有超十年,其中美國運通、可口可樂、穆迪等標的至今仍在持倉,完美詮釋了 「不想持有十年的股票,一分鍾都不要持有」 的投資信念。
這份收益的核心,是「長期持有」的耐心。他持有可口可樂超過36年,持有美國運通超過30年,即便面對股價短期波動,也從未動搖。「投資中最好的持有期限是永遠」,這句看似玩笑的話,藏着他對投資本質的理解。
今年5月,蘋果CEO庫克在社交平臺發文致敬時,特別提到「巴菲特對長期價值的堅持,啓發了無數企業管理者與投資者」。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總結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時,將 「重視複利增長」 列為七大關鍵詞之一。他認為:「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要堅持做有複利效應的事。巴菲特用60年時間實現了5.5萬倍的投資回報,這看起來不可思議,但拆分成年化收益僅為20%左右,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人生的底色:簡單生活與善意傳承
褪去「股神」的光環,巴菲特的人生哲學同樣值得深思。他至今仍住在1958年購入的奧馬哈老房子里,早餐常是一個漢堡配一杯可樂,辦公室沒有電腦,只有堆積如山的財報與書籍,95歲高齡仍保持每周五天上班的節奏,每天堅持閲讀5-6小時。
在財富傳承上,他早已明確計劃,那就是捐出99.5%的個人財富,僅給子女留下「足夠做任何事,卻不足以什麼都不做」的資金。他在謝幕信中寫道:「真正的偉大並非來自財富積累、聲名鵲起或手握重權,而是來自善心。」李學楠認為,巴菲特的成功,本質是 「理性+堅持」 的勝利。普通人不用追求複雜技巧,只要做到 「分散投資、定期再平衡、長期持有、遠離槓桿」 ,就能在投資中少犯錯;生活中保持簡單剋制,不盲目攀比,同樣能收穫幸福感。
當巴菲特正式告別伯克希爾的掌舵崗位,他留下的不是一本「暴富祕籍」,而是一套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則。對普通人而言,不必強求成為下一個「股神」,但這些關於敬畏、耐心與責任的智慧,終將在漫長的投資與人生路上,持續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