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錢荒」還在肆虐:市場正脅迫美聯儲動手?

2025-11-14 10:47

財聯社11月14日訊(編輯 瀟湘)儘管美國政府本周剛剛結束了停擺鬧劇,但在規模達12萬億美元、為華爾街日常融資提供關鍵支持的貨幣市場中,流動性緊張的跡象仍在不斷加劇,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市場人士呼籲美聯儲趕緊採取進一步行動來緩解壓力……

美國銀行、三井住友日興證券和巴克萊銀行等機構就警告稱,美聯儲可能需要採取更多措施,例如增加短期市場貸款或直接購買證券,以向銀行體系注入資金,緩解導致隔夜利率持續攀升的緊張局面。

道明證券利率策略主管Gennadiy Goldberg表示,「鑑於近期壓力,部分投資者認為美聯儲行動過於迟緩,恐難避免銀行準備金短缺的局面。"

財聯社上周曾介紹過,近幾周,一系列短期利率持續居高不下,隔夜有擔保融資利率(SOFR)甚至出現過自2020年3月疫情高峰以來非加息周期中的最大單日波動。

此后,緊張狀況隨有所緩和,但近日卻似乎正再現「捲土重來」的態勢。如下圖所示,SOFR與美聯儲準備金利率(IOR)的利差目前已再度已擴大至8個基點。

image

高盛回購交易部門的分析顯示,不僅是SOFR,三方回購利率(Tri-Party repo)近期也重新反彈至準備金利率上方約0.8個基點。

導致流動性緊縮的根源在於財政部國庫券發行量增加,這導致短期市場資金外流,銀行體系內資金減少。即便美聯儲近期宣佈將於12月1日起停止減持國債,資金緊張狀況仍未緩解,且有觀點擔憂政府僵局結束也未必能徹底解決問題。

市場的擔憂在於,流動性不足可能加劇市場波動性,這將削弱美聯儲調控利率政策的能力,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迫使頭寸平倉,進而波及作為全球借貸成本基準的國債市場——尤其在經濟前景仍不明朗之際。

許多市場老手仍清晰記得2019年9月的場景:當時關鍵隔夜利率飆升至10%,迫使美聯儲向金融體系注入5000億美元資金干預。

CreditSight美國投資級和宏觀策略主管Zachary Griffiths表示:「可以肯定地説,2019年的情況是一場災難。而我們最近在融資市場觀察到的情況是,銀行準備金已基本下降到可以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表規模的程度,目前還是一個可控的信號。」

不過,儘管隨着財政部計劃縮減每周票據拍賣規模,且政府停擺結束后存放在美聯儲的TGA賬户現金將重新被動用,未來數周壓力預計將大幅緩解,但年末市場仍存在波動風險——屆時銀行通常會為滿足監管要求而縮減回購市場活動以鞏固資產負債表。

這種「收縮」往往發生在12月前,可能加劇年末融資市場的任何擾動。

美聯儲官員開始暗示將「出手」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緊張狀態,美聯儲官員目前也正保持着高度關注。

周三,負責監管央行證券投資組合的紐約聯儲官員Roberto Perli表示,近期融資成本的上升表明銀行體系的準備金已不再充裕,美聯儲「不必等待太久」即可購買資產,這與當天其頂頭上司——紐約聯儲主席威廉姆斯的類似評論相呼應。

威廉姆斯周三也曾重申,作為維持對短期利率控制的技術性措施的一部分,美聯儲重啟債券購買的時間越來越近了。

威廉姆斯在其所在地區聯儲銀行召開的會議上準備的演講稿中指出,這些購債行動不會對貨幣政策產生任何影響。這位美聯儲「三號人物」表示,美聯儲正通過一種「並不精確的科學方法」來尋找其認為「充足」的銀行準備金水平,以確保能夠有效控制央行的利率目標,並維持正常的貨幣市場交易環境。

威廉姆斯表示,「我們資產負債表戰略的下一步是評估銀行準備金水平何時將達到充足(邊緣)水平。屆時,隨着美聯儲其他負債的增長和對儲備的潛在需求隨時間推移而增加,我們將開始逐步購買資產(釋放資金),以維持充足的銀行準備金水平。」

達拉斯聯儲主席洛根上個月也曾表示,如果回購利率持續高企,央行將需要購買資產,她還補充稱,購買的規模和時間不應該是機械的。洛根早年曾在紐約聯儲市場部門工作多年。

當然,目前美聯儲內部對此問題的觀點也並非鐵板一塊,也有官員認為無需對貨幣市場近來的動盪過於擔心。克利夫蘭聯儲主席哈馬克上周就表示,隨着準備金繼續向充足(紅線)的水平邁進,官員們正在努力確定可接受的波動水平。「我認為,只要短期利率保持在我們設定的區間內,有一定的波動性是好事,所以,我認為25個基點的波動是健康的。」

但對於一些市場參與者來説,若美聯儲不出手提振一把市場流動性,單靠貨幣市場的自我修復可能無濟於事。

「你希望貨幣市場平均水平達到什麼程度?貨幣市場控制又是什麼?」美國銀行利率策略主管Mark Cabana表示,「在我們看來,指望回購利率自我調整不太可能達到美聯儲所期望的結果。」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