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4 09:35
原標題:從「小鎮青年」到世界級網紅,野獸先生的野蠻成長史
在數字技術重塑傳播形態的新媒體時代,各種網紅如過江之鯽,總是難逃「各領風騷三五年的宿命」。
然而一位名叫吉米·唐納森(Jimmy Donaldson)的美國年輕人,卻在YouTube平臺以「野獸先生(MrBeast)」之名,用十余年時間開創了一個估值數十億美元的跨界商業帝國,全球粉絲高達3.89億。
他的成長軌跡,不僅打破了網紅行業的生命周期魔咒,也重新定義了內容創作與創業的可行路徑,成為新媒體時代「內容重塑商業」的典型樣本。
雖然「野獸先生」在視頻中動不動就狂撒數百萬美元給參與者,但他卻並非什麼富二代。
在成為世界級網紅之前,他只是再普通不過的「小鎮青年」。
1
*章:*探索與破局(2012-2017):從「電腦玩家」到「算法專家」的轉型
2012年,年僅13歲的吉米,懷着對視頻創作的滿腔熱忱,在YouTube平臺註冊了「MrBeast6000」賬户,悄悄踏上了充滿挑戰的視頻創作之旅。
彼時,他手中僅持有一臺老舊的筆記本電腦,甚至連個專業的麥克風都配備不起,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連購置優質麥克風的錢都湊不齊,經濟狀況極為窘迫。
和大多數初入平臺的新人一樣,吉米選擇從最熟悉的遊戲領域切入,製作了大量遊戲解説視頻。
但他的內容定位與同期多數創作者高度趨同,無非是展示遊戲操作、講解通關技巧,缺乏差異化記憶點,難以在海量遊戲視頻中吸引觀眾停留。
爲了提升視頻質量,吉米只能拼命兼職賺錢。
放學后匆匆趕到餐廳后廚,洗碗、整理食材,一小時賺8美元,常常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纔夠買一塊新的硬盤存儲視頻素材,或是一副入門級耳機改善收音。
甚至,即便他每天保持15小時以上的視頻製作強度,從腳本撰寫、遊戲錄製到后期剪輯全靠自己,並嘗試不斷優化封面來提升點擊率,可依然未能找到突破流量瓶頸的方向。
辛苦更新了5年,可他的賬户播放量長期在低位徘徊,甚至多數視頻發佈后幾天內播放量不足千次。
通過研究其他博主的內容,他意識到單純靠「努力」無法突圍,必須讀懂平臺規則纔有機會逆襲。
於是,他開始系統性研究YouTube算法,不斷拆解頭部博主的視頻結構。
從分析「前3秒鈎子如何設計」「多久插入一個笑點更易留住觀眾」播放節奏,到逐幀分析熱門視頻的剪輯節奏、完播率、互動率(點贊、評論、轉發)與平臺推薦量的關聯,他逐漸積累了經驗。
同時,他還堅持在評論區與少得可憐的粉絲溝通,收集他們對內容風格、話題方向的建議,努力迎合粉絲們的喜好。
正是他這種對平臺規則的*鑽研,以及對用户需求的敏鋭捕捉,為他日后令人不解的「癲狂」行為埋下了伏筆。
2017年,18歲的吉米做出了一個看似瘋狂的舉動:他花了整整40小時,面對鏡頭從1逐一數到10萬,並將這段視頻剪輯成長達24小時的作品。
當時,周圍的人都對他的行為表示質疑,認為不會有人願意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去觀看一個人數數的視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看似毫無新意的視頻卻吸引了無數觀眾,甚至有人在評論區仔細覈對數字,指出他漏數了某個數字。
很快,這一視頻的播放量迅速突破千萬大關,同時也帶動了粉絲數量實現翻倍增長。
這次成功讓吉米徹底驗證了「反常規內容」的可行性,並覺察到與其隨波逐流,拍攝與他人相似的內容,不如大膽嘗試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此之后,他的視頻內容不是讀世界上最長的單詞,就是用微波爐加熱微波爐(對,你沒看錯),或是用世界上最熱的物質挑戰最冷的物質,反正就是各種奇葩的挑戰。
憑藉各類離奇荒誕的挑戰行為,他的人氣火速上漲,幾乎每一個視頻都能獲得上千萬的點擊量,也終於接到了人生中*條廣告,接到了某品牌5000美元的廣告。
對於任何人來説,這麼辛苦製作視頻自然就是爲了賺錢,然后好好犒勞下自己。
可喜歡「不走尋常路」的吉米卻在思索,如何讓這筆錢發揮出*的價值。
經過思索后,吉米向品牌方提出了一個獨特的建議:品牌方再追加5000美元,他將把這總計1萬美元捐贈給流浪漢羣體,並通過視頻記錄整個捐贈過程。
2
第二章:流量轉化為品牌價值(2017-2020):「撒錢」背后的品牌塑造策略
品牌方在經過一番考慮后,半信半疑地接受了他的提議。
隨后,吉米帶着這筆錢走上街頭,找到了一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並親手將錢遞到對方手中,同時用鏡頭捕捉下了流浪漢驚喜萬分的表情。
這種將「撒錢」行為與公益事業相結合的策略,成功贏得了觀眾的好感和認可,迅速火爆整個平臺,播放量瞬間飆升至300萬次,且平臺分成所帶來的收益甚至超過了廣告費用本身。
欣喜之余,吉米又成功掌握了一個流量密碼:隨機送錢。
自那之后,他把每一期視頻的收入都投入到下一期的製作中去,「野獸先生」也就此成為平臺的頭部賬户。
在這些視頻中,有些是直接送錢。比如,給女孩子30秒,讓她在珠寶店隨便買,由他來買單;有的是帶着粉絲見世面,比如,一美元與一百萬美元一晚的酒店有什麼區別;甚至,他還曾買下一整個汽車行的車輛,並當場將其贈送給路人。
結果是送出去的錢越多,給他帶來的關注和收益也越大,很快就讓他成爲了百萬富翁。
這里必須解釋下吉米這種「越送越賺」背后的平臺邏輯,其核心在YouTube的「廣告分成+算法助推」的分賬機制。
簡單來説,平臺把55%的廣告淨收入直接分給創作者,CPM(千次播放收益)隨視頻完播率、互動率、國家/地區溢價實時浮動。
由於「野獸先生」賬户內容極為吸引人,其平均完播率高出同類型博主40%,使得他的CPM常年穩定在12-15美元。
也就是説,「野獸先生」一條1億人次播放的視頻,僅廣告分成就可淨入600-800萬美元,還沒算品牌植入、會員打賞和周邊銷售收入。
於是,就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對比,如果吉米在節目中送出一輛特斯拉,YouTube反而倒貼他兩倍車價的廣告費。
說白了,吉米能把撒錢做成再投資,本質是用YouTube的高CPM、高分成、高流量槓桿,把內容直接變現為資本;相比國內視頻創作者只能先「用愛發電」,再靠直播帶貨二次變現的模式,其內容本身成了引流耗材,而非資產。
一句話,只要內容優質,有觀眾,YouTube給錢給的極為大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屬「網飛」的《魷魚遊戲》大火之后,吉米花費350萬美元復刻熱門劇集《魷魚遊戲》,召集456人蔘與真實版的比賽,而獲勝者可獲得高達45.6萬美元的鉅額獎金。
這些*衝擊力的視頻內容一經發布,便迅速吸引了大量觀眾的關注,其中僅復刻《魷魚遊戲》的視頻播放量更是突破6億次。
自那以后,吉米將「高投入、敢創新、大製作」的「撒錢」模式運用得愈發嫻熟,並始終通過公益活動來維繫與觀眾之間的情感紐帶。
比如他出資幫助1000名白內障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視頻中,當老人拆開紗布,*次清晰地看到孫子的面容時,激動得淚流滿面,這一感人場景深深觸動了觀眾的內心,該視頻的播放量高達1.44億次。
他還在非洲地區出資打了100口水井,切實解決了當地50萬人的飲水難題;此外,他聯合網友共同種植了2000萬棵樹,甚至吸引了馬斯克的關注與支持。
而吉米也很坦承,毫不避諱地向觀眾説明:每次視頻所使用的資金,主要來源就是觀眾觀看視頻所帶來的收益。
這種真誠的溝通方式不僅消除了觀眾對於其公益行為動機的質疑,反而讓大家產生了一種慈善參與感和成就感,覺得自己通過觀看視頻也為社會公益做出了一份貢獻。
這種積極的情感共鳴,使得粉絲對「野獸先生」品牌的粘性不斷增強,並給其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
截至2025年8月,他的YouTube頻道粉絲數已超過3.89億,單期視頻播放量輕松過億。
其YouTube頻道在28天內的觀看量達36億次,單條廣告報價更是高達100萬美元。
3
第三章:內容變現與實業拓展(2021-2024):從視頻創作到多元化商業佈局
除了巨大的金錢收益,這種帶有慈善性質的內容也給品牌帶來巨大的社會價值。
根據2021年的一項調查數據,有高達70%的網友對「野獸先生」品牌持有好感,使得這個欄目不再只是一個網紅名字,而是成功轉型為一個在大眾心目中「可靠、有社會責任感」的知名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成爲了YouTube頭部博主,幾乎每條視頻都能「躺賺」,可吉米依然每天都會去看視頻的完播率數據(觀眾觀看視頻的時間),通過設置各種懸疑點讓觀眾持續看下去,甚至視頻節奏比很多綜藝節目都快。
隨着品牌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吉米也開始謀劃更為長遠的商業發展路徑。
日益成熟的他意識到,視頻創作總有瓶頸期,觀眾也早晚會審美疲勞,僅僅依靠YouTube平臺的分成收入難以實現可持續的長期發展,必須快速將積累的流量資源變現。
於是,他以一個成熟商人的視角,積極探尋各種商業機會,並將目標鎖定在了餐飲行業。
不過,吉米投資餐飲,並不是傳統的租賃店面、招聘員工的高成本運營模式,而是創新性地打造了「雲端廚房」模式,推出MrBeast Burger(野獸先生漢堡)。
事實上,他就是利用自己的名氣與實體店的餐廳合作,由合作餐廳負責漢堡的製作和外賣配送,他的團隊則主要專注於品牌推廣和廣告宣傳。
在視頻內容中,吉米親自品嚐漢堡,並大力稱讚「這是我吃過*吃的漢堡」,同時還策劃了「30秒內吃完漢堡贏取1000美元」的促銷活動,甚至開着餐車在街頭免費派送漢堡。
在他強大的粉絲號召力下,該項目迅速在全球範圍內吸引了1600家合作餐廳,僅一年時間,漢堡銷售額就突破了1億美元。
餐飲項目取得初步成功后,吉米又將目光投向了零食市場。
2021年,他又推出了巧克力品牌Feastables,併爲該品牌策劃了一場*創意的營銷活動:復刻電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中的經典場景,購買巧克力的消費者有機會抽取「幸運門票」,中獎者可前往現場參與挑戰,幸運兒甚至有機會贏得一家巧克力工廠的所有權。
憑藉這一*吸引力的營銷手段,Feastables巧克力在上線后的72小時內,銷售額就突破了100萬美元。截至2024年,Feastables品牌年收入達到2.5億美元,利潤高達2000萬美元,成為吉米商業版圖中*盈利能力的業務板塊之一。
看到品牌的強大影響力,他還積極拓展周邊產品市場,推出了品牌T恤、帽子等周邊商品,單周銷售額最高達到200萬美元。
他的團隊還與玩具製造商合作推出品牌人偶,並在動漫展等活動中進行推廣,現場人氣火爆,場面絲毫不亞於明星見面會。
此外,他還涉足金融領域,投資金融科技公司,並開發相關工具,幫助其他創作者進行數據分析,提升創作效率和商業價值。
通過一系列多元化的商業佈局,吉米藉助各類營銷成功讓「野獸先生」這個品牌實現了從單純的視頻創作者向多元化商業經營者的角色轉變。
到2024年,在「野獸先生」品牌總收入結構中,巧克力業務佔比約40%,玩具及周邊產品佔比35%,品牌廣告收入佔比15%,而「老東家」YouTube平臺分成僅佔10%。
事實上,隨着「野獸先生」的節目投資越來越大,YouTube平臺的收益已經很難覆蓋製作成本,而吉米並不擔心。
4
資本市場和中國市場
以2024年的財務數據為例,「野獸先生」的視頻業務收入為2.46億美元,但成本高達3.26億美元,淨虧損8000萬美元。而旗下的巧克力業務卻帶來了2000萬美元的利潤,再加上漢堡、玩具及周邊產品的收入,整體業務仍然實現了盈利。
而且,從流量轉化的角度來看,視頻製作投入越高,所產生的內容越具有吸引力,不僅帶來了更多的流量,也吸引了資本市場的關注。
2022年,華爾街的投資機構向「野獸先生」注資1.5億美元資金,並給予了15億美元的估值。
「野獸先生」商業項目版圖越來越大,截至2024年底,公司估值已飆升至50億美元,成為YouTube平臺上估值最高的博主。
而在資本市場的眼中,吉米也不再只是一名網紅,而是一位具備*商業運營能力的企業家。
2025年經媒體估算,吉米的個人資產已達到10億美元,成功躋身全球第八年輕的億萬富翁行列,並且是其中*一位在30歲以下、完全依靠自身努力白手起家賺到10億美元財富的創業者。
吉米並未在現有成就前止步,他敏鋭捕捉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市場——中國。
在吉米正式入駐中國互聯網平臺之前,國內網友就已經在B站等平臺自發剪輯他的視頻內容,相關賬號粉絲數量累計達到1563萬,甚至在B站漲粉榜上排名第二,充分顯示了中國觀眾對他的喜愛和關注。
甚至,別看他還未踏足中國土地,但已展現出驚人的「隔空運營」能力。
去年1月,他悄然空降B站,迅速獲得手工耿、何同學等本土頂流UP主主動互動;一年時間內,其影響力快速擴張至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國內全域粉絲量已突破1563萬。
更令人驚歎的是他對中國網絡文化和用户偏好的精準把握。
在與美食博主合作的「辣條挑戰」視頻中,他被辣到滿臉通紅、被奶糖粘牙的真實反應,迅速贏得中國觀眾好感,該視頻最終收穫1672萬次播放,成為其本土化運營的典範之作。
這些其實也都是團隊為「野獸先生」品牌入駐中國做的「預熱」。根據其透露的消息,吉米計劃2025年第四季度來中國拍攝大型挑戰類節目,希望就此能打開中國市場。
當然,他的「撒錢」行為是不可能在國內復刻的,只能通過旗下的巧克力品牌以及各類文創產品來實現商業變現。
甚至有消息稱,吉米為中國市場制定了明確的業績目標:到2026年,中國市場的收入要佔其全球總營收的15%,即達到2.4億美元。
雖然中國市場在吉米看來,是一個充滿潛力的新市場,更是他進一步拓展全球商業版圖、實現商業帝國規模擴張的關鍵戰略支點,但現實恐怕很難令他如意。
即使他想把「撒錢挑戰」換為同等實物的獎勵,可由於受到國內相關綜藝節目政策限制,也未必能通過審覈,令觀看效果大打折扣。
事實上,涉足中國市場,對於「野獸先生」來説,也是爲了儘快擺脫纏繞品牌多時的困境。
5
挑戰與未來展望(2024-):高速發展背后的挑戰與機遇
由於「野獸先生」長期依賴「撒錢+挑戰」的固定模式,缺乏突破性創新,導致內容重複率高達35%。
這種單一化的呈現形式,逐漸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部分視頻的「踩」評數量飆升至200多萬次,直觀反映出市場對其內容新鮮感的不滿。
曾經靠「極端挑戰」吸引觀眾駐足的創意,如今因過度復刻淪為「流量套路」,連早期積累的核心粉絲都在評論區直言「看久了只剩麻木」。
與此同時,網絡上對其視頻內容真實性的質疑聲也始終不斷。
有人指出,他視頻中「砸豪車」「隨機送錢給路人」等*視覺衝擊力的情節,其實是通過*合成或聘請演員演繹的「劇本化內容」,並非真實場景。
這些質疑迅速引發輿論熱議,讓「野獸先生」陷入「內容造假」的信任危機,讓昔日建立在「真實、敢玩」基礎上的品牌形象開始松動。
不僅如此,圍繞「野獸先生」的負面消息也是接踵而至。
先是團隊核心成員Kris被曝在與未成年網友的聊天中,使用大量帶有性騷擾性質的詞句,該事件一經曝光便引發道德層面的廣泛批評,對團隊聲譽造成重創。
隨后,一名自稱曾為「野獸先生」工作的博主,發佈了時長1小時的視頻《我曾為野獸先生工作,他是個騙子》,在視頻中詳細揭露了視頻製作環節的多重問題:爲了追求戲劇效果,刻意剪輯「選手崩潰畫面」卻隱瞞背后的安全保障措施;為控制成本,使用臨期食材製作挑戰道具;甚至為確保「劇情走向」,提前內定挑戰活動獲獎者,普通參與者只是「背景板」。
這些爆料如同重磅炸彈,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其「真實性」的質疑,相關話題連續多日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
在商業運營領域,爭議同樣不斷。
他旗下的漢堡品牌採用「雲端廚房」模式,與全球多地餐廳合作製作配送,但因對合作方資質審覈不嚴、品控標準不統一,多地出現食品安全問題。
有消費者食用后出現腹瀉、嘔吐等症狀,部分門店甚至被檢出食材變質,相關投訴最終演變為集體訴訟,不僅影響品牌銷量,更讓「輕資產擴張」的商業模式遭受質疑。
而巧克力品牌Feastables推出的*活動,也因「高價值獎品+青少年受眾」陷入爭議:品牌在巧克力包裝內放置「幸運獎券」,宣稱中獎者可獲得豪車、遊艇乃至一家巧克力工廠的所有權,看似*吸引力的設定,卻因獎品價值遠超多數國家和地區對「有獎銷售」的金額限制,被質疑存在「誘導消費」嫌疑。
更嚴重的是,第三方數據顯示,該活動購買人羣中青少年佔比超65%,部分未成年人因「想抽中工廠」大量購買巧克力,引發家長羣體集體抗議,甚至被部分國家監管部門納入「涉嫌非法博彩」的調查範圍。
除此之外,「野獸先生」過往推薦某加密貨幣的行為也被重新翻出。2021年,他在視頻中僅用一句「我覺得這是個好機會,信我」,便帶動數百萬粉絲跟風投資該加密貨幣。
然而,短短三個月后,該貨幣價格暴跌90%,大量粉絲血本無歸,當時雖有零星爭議,但被其持續增長的流量掩蓋。
如今隨着負面集中爆發,這筆「舊賬」再次引發輿論反噬,不少粉絲在社交平臺曬出虧損截圖,指責其「不負責任的推薦」,認為他「只看重合作費用,不顧粉絲利益」,進一步擴大了公眾對其的信任裂縫。
從內容創新乏力到真實性遭質疑,從團隊醜聞頻發至商業運營失序,再到過往決策的負面余波持續發酵,「野獸先生」的商業帝國正被層層爭議包裹,甚至面臨「塌房」的風險。
「野獸先生」眼下的困境,本質是新媒體行業快速擴張的共性難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用十余年時間證明,新媒體時代的草根也能憑藉對內容與流量的精準把控,搭建起傳統企業難以企及的商業版圖。
未來,如果「野獸先生」能夠突破內容創新瓶頸、完善管理體系、守住合規底線,他依然有機會帶領自己的團隊穿越周期。
而他的探索與陣痛,也將為更多新媒體創業者提供寶貴的啟示:
流量能築起一時的帝國,但唯有對內容、用户與規則的敬畏,才能守住長久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