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3 19:24
在技術突破、資本加持、路權開放等多因素驅動下,無人配送市場一片火爆。
2025年以來,新石器、九識智能、白犀牛等無人小車供應商密集斬獲新一輪融資,金額屢創新高,資本市場的狂熱追捧印證了無人配送行業的巨大潛力。
然而,火爆的無人配送車市場背后,一場「捲到極致」的市場混戰已經悄然升級。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獲悉,今年以來,無人配送車賽道的價格戰愈演愈烈,部分企業甚至通過「賠錢鋪量」的策略來搶佔市場份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德賽西威、佑駕創新等車企及供應鏈玩家也在殺入無人小車賽道,讓本就激烈的無人配送市場競爭進一步白熱化。
衆所周知,儘管無人配送行業商業化進程在加速進行,但要真正邁入爆發式增長階段,仍然面臨着政策標準完善、技術成熟度等多重的挑戰。這就意味着,伴隨着價格戰的全面打響,一場決定市場格局的淘汰賽正在加速到來,行業洗牌大幕已經悄然拉開。
01
火爆表象下的「價格雪崩」
進入2025年下半年,伴隨着新老玩家紛紛湧入,無人配送賽道的「價格戰」一再升溫,甚至已經上演「賠錢鋪量」的戲碼。
有業內人士透露,在中國郵政近期公佈的7000台無人配送車招標訂單中,部分企業報出了單月租賃1300多元的「地板價」,這一價格相比中郵速遞設定的最高限價(2600–3199元/月)低近一半,甚至低於完全自動駕駛服務費(1800元/月)。
「就算把無人配送車的芯片、激光雷達、攝像頭、車身等硬件拆了賣,都不止這個價。」有行業人士直言,這樣的報價毫無盈利空間,純粹就是「貼錢搶市場」。
在這背后,無人配送賽道的火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搶灘熱潮」,整個賽道已經呈現了「多方混戰」的市場格局:新石器、白犀牛、九識智能等一眾早期佈局的初創公司主攻落地,京東、菜鳥、美團等互聯網與物流巨頭專注於場景拓展,德賽西威、佑駕創新等智駕廠商攜資金與技術雙重優勢強勢入場,三類玩家共同推動行業步入白熱化競爭階段。
事實上,在此前,受技術迭代加速以及硬件成本下降等多重因素影響,無人物流車的整車價格已經呈現了斷崖式下降的趨勢。
《高工智能汽車》調查發現,2019-2021年期間,市場上公開發布的L4級無人配送車價格普遍在20-30萬元之間。目前,伴隨着激光雷達、芯片等核心硬件成本的下降,主流的無人物流車平均售價爲5萬元左右,部分無人物流車的裸車價格最低已經殺入到1萬多元。比如九識智能推出的E6裸車售價已經將至1.98萬元,菜鳥GT-Lite疊加優惠后售價僅1.68萬元,直接將無人配送車的價格底線拉至冰點。
有業內人士表示:「價格戰的根本目的是快速鋪開車輛。當車賣得越多,蒐集到的大數據也會隨之增加,就有機會訓練出更強大的AI模型,形成技術壁壘。」
02
無人配送行業駛入「深水區」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在經歷了「跑馬圈地」的規模狂歡后,無人配送行業將正式駛入發展「深水區」。一方面,無人配送應用場景正在持續拓寬,從早期的單一快遞場景快速向即時城配、冷鏈物流、商超零售配送等多元化應用場景延伸。這一轉變意味着,場景適配能力將成為無人小車企業決戰未來市場的全新競爭力。
「不同場景對於車輛性能、載重、配送時效、運營流程等要求差異顯著,能否精準匹配場景需求,直接決定了無人小車企業的市場拓展空間。」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表示。而這種適配能力的構建,核心取決於三大關鍵因素:車輛本身的車規級標準、AI算法的迭代能力以及生態合作的整合效率,這三者共同構成了無人配送車的核心產品競爭力。
另一方面,無人配送行業最難的不是把車造出來,而是無人車的「常態化運維」和「商業化落地」。「如何讓客户買單,讓運營模式具備可持續性,這纔是無人小車的生存之道。」有企業人士直言,這不僅需要無人小車持續優化算法,還需要在當地建立運維團隊、合作伙伴與供應鏈體系,才能提供穩定的運營服務。
「無人車的商業模式,很快將跨過原來商用車按照一輛車賣給司機的階段,所以價格高低不是最關鍵的。它是個生產工具,不是個消費品。」 新石器無人車創始人兼CEO余恩源也表示,無人車真正的商業模式不在於賣車,而在於提供運力服務。誰能夠給客户提供體驗最好、成本最低的運營服務,誰才能夠贏得客户。
總體來看,伴隨着無人配送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行業競爭的核心也開始轉向「運力服務能力」的比拼。即誰能為客户提供體驗最優、成本最低的一體化運營服務,誰就能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
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瞭解,新石器等頭部廠商已經着力提升自身的運維能力,以幫客户提升配送時效,進一步降低成本。比如新石器在第10000台無人車交付后,不僅升級「主動安全系統」,通過百萬級真實事故場景數據訓練優化算法,更在全國佈局20余個區域運維中心,實現「30分鍾響應、2小時上門的服務承諾。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競爭的白熱化,也進一步推動頭部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目前,包括新石器、白犀牛在內的無人車企業開始在日本、歐洲等海外市場先行探索,通過輸出成熟的技術方案與運營經驗,在全球市場中尋找新的增長空間,構建國際化競爭優勢。
有行業人士判斷,無人配送行業將在1-2年內迎來大洗牌。缺乏技術壁壘與資金支撐的中小玩家將逐步退出市場,市場集中度將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