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外資餐飲品牌正加速擁抱中國資本 漢堡王與麥當勞的中國東家皆有「中信淵源」

2025-11-14 02:08

  • init();
  • init();

每經記者 李蕾 丁舟洋 每經編輯 董興生

  70多年前,麥當勞與漢堡王作為現代快餐行業的「奠基雙雄」在美國誕生。這兩家企業都以「漢堡、薯條、碳酸飲料」為核心產品,同屬「大眾快餐」賽道,很快形成直接對抗,甚至曾在廣告中「針鋒相對」,其競爭軌跡幾乎貫穿美國快餐品牌的全球擴張史。

  然而,在美國大本營可以與麥當勞掰手腕的漢堡王,在中國市場卻有點「水土不服」。近日,中國投資機構CPE源峰宣佈與漢堡王母公司RBI達成戰略合作,雙方成立合資公司——漢堡王中國,CPE源峰將持有合資公司約83%股權,RBI將保留約17%股權。這場交易背后,是漢堡王在中國市場遭遇的增長乏力。

  目前,漢堡王在華門店約1250家。而其官網曾顯示,2019年在華門店數已達1300家,這意味着6年來不僅未擴店,反而淨減少約50家。

  對比之下,同期競爭對手增長迅猛。2025年9月底,肯德基在華門店突破1.2萬家,2019年以來淨增超5000家;2024年,麥當勞中國門店達6820家,預計2025年新增1000家;本土品牌塔斯汀門店更是從不足1000家飆升至近9000家。

  這種差距的根源,在於中國市場競爭邏輯已從「外資品牌光環」轉向「本土化運營能力」的較量。從肯德基引入春華資本、麥當勞牽手中信資本,到星巴克聯合博裕投資,再到如今漢堡王將中國市場控股權交給CPE源峰,外資餐飲品牌正加速擁抱中國資本。

漢堡王遭遇「水土不服」

 20世紀50年代,漢堡王立足火烤工藝打造差異化,區別於當時麥當勞的煎烤方式,在美國市場初步積累了人氣。而后幾十年,漢堡王幾易其主,食品巨頭皮爾斯伯里、德州太平洋集團、巴西3G資本……不同資本接手,推動品牌在擴張、管理戰略上不斷調整。

  2005年,漢堡王中國首店落地上海,但已錯失西式快餐教育市場的黃金期。

  1987年,肯德基率先入華,在北京前門開設了第一家店。3年后,麥當勞中國內地首店落子深圳。「肯麥」用15年時間以漢堡、炸雞、薯條完成中國消費者對西式快餐的認知構建,並雙雙迎來門店規模與營收的高速增長。等到漢堡王入華之時,中國西式快餐市場的「雙寡頭」格局已基本成型。

  與主打雞肉的麥當勞、肯德基不同,漢堡王主打高品質牛肉漢堡,起初定價也相對較高。其早期品牌路線與麥當勞、肯德基存在差異,反而與如今的高價漢堡Shake Shack更相似。

  起初,漢堡王曾聘任Peter Tan擔任亞太區總裁,他原是麥當勞進入中國市場的「功臣」,在當時是快餐行業的重要人物。但Peter Tan的辦公地點設在新加坡,通過遠程會議、郵件等方式管理中國業務,這種遠程管理的做法難以及時適應高速變化的中國市場,曾被業界評價為「外資企業經營中國業務的典型誤區」。

  漢堡王起初在中國市場堅持直營模式,不開放特許經營,使得其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在門店規模、品牌心智與本土化運營上,已與「肯麥」拉開明顯差距,一度陷入「高端定位」與「本土需求」的撕裂。

  2014年,漢堡王與加拿大咖啡連鎖品牌Tim Hortons合併成立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RBI)集團,后又收購炸雞品牌Popeyes,形成覆蓋漢堡、咖啡、炸雞的多品類快餐矩陣,成為與麥當勞和百勝餐飲集團相提並論的全球前三大快餐連鎖企業。

  2012年,土耳其TFI集團獲得漢堡王中國市場獨家特許經營權,通過放開加盟模式快速擴張,僅用6年時間就將在華門店從約50家增至1000家。

  因此,縱然漢堡王在中國的發展速度不及肯德基、麥當勞,但放諸全集團,漢堡王中國業務仍是一塊不錯的資產。記者查詢RBI集團截至2024年底在全球的門店數量發現,漢堡王在中國有門店1474家,而漢堡王除了在美國「老家」有6701家門店,在中國之外的市場門店均未過千家。

  這塊資產早在2025年初就做好了另覓東家的準備。2025年2月,RBI集團斥資1.58億美元,從TFI手中收回全部股權。

麥當勞實現本土化發展

 收回漢堡王中國股權后,RBI集團在2024年年報中就該業務的后續佈局釋放明確信號:「我們正積極尋找契合長期戰略的新控股股東——這一戰略的核心是與經驗豐富的本土運營商合作,同時始終保持以特許經營為主的業務模式。」

  2025年11月,CPE源峰將向漢堡王中國注入3.5億美元的初始資金,用於支持其餐廳門店擴張、市場營銷、菜單創新以及運營能力提升。同時,漢堡王中國旗下全資關聯企業還簽署了一份為期20年的主開發協議,獲得在中國市場獨家開發漢堡王品牌的權利。

  公開資料顯示,CPE源峰前身可追溯到2008年成立的中信產業基金。

  這層「中信系」的身份,讓漢堡王中國與麥當勞再次成為「鄰居」。2017年8月,麥當勞中國完成股權轉型,以特許經營的方式推動業務發展,正式步入「金拱門」時代。目前,中信資本聯合體成為麥當勞中國的控股股東。中信資本旗下信宸資本(中信資本旗下私募股權投資業務)對麥當勞中國進行運營。

  中信資本董事長、麥當勞中國董事會主席張懿宸在採訪中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入主后,信宸資本成功推動麥當勞中國實現了本土化發展。8年間通過加速門店擴張、數字化運營升級、供應鏈本土化改造等舉措,麥當勞中國餐廳數量增長至7000余家,總收入和盈利也顯著增長,目前已成為麥當勞全球第二大市場及發展速度最快的市場。

  麥當勞全球高度認可這一發展成果,並出於對信宸資本運營管理能力的充分信賴,在2023年底增持其在中國業務股權,充分展現出對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和營商環境的信心。

  「麥當勞中國業務此前需向美國匯報,決策鏈宂長導致市場響應滯后;信宸資本入主后重新建立決策體系,放權本土化團隊快速調整策略,為企業煥發活力奠定了充分基礎。」張懿宸表示,「在團隊與企業文化職業化改造方面,信宸資本通過專人負責組織再造,打造兼具企業活力與職業規範的團隊,為長期發展奠定基礎;在數字化升級方面,我們以數字化為抓手推動管理變革,幫助企業搭建端到端的高效運營體系,這一舉措對突破傳統企業增長瓶頸尤為關鍵。」

中資機構緣何頻頻出手?

 近期中資機構為何扎堆收購連鎖消費巨頭的在華業務?

  有雙幣基金合夥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中資機構對這類項目的青睞,首先源於國際餐飲IP(此指知名商業標識)積累的品牌信任度與用户基礎。

  例如,星巴克入華26年培育的咖啡消費習慣,漢堡王覆蓋近1.5億人次的消費羣體,構成了難以複製的護城河。並且,相較於從零培育本土品牌,收購成熟IP能顯著降低風險。CPE源峰董事總經理毛衞在買下漢堡王中國時就明確提及,漢堡王是全球知名品牌,長期以來備受中國消費者青睞,而CPE源峰的優勢則在於對「中國的深耕和本土消費者的深刻洞察」。

  其次,從財務層面看,標的資產的估值性價比也有着較強的吸引力。有數據顯示,星巴克與博裕投資的合資公司估值為40億美元,若按中國市場約8000家門店來算,星巴克中國的平均單店估值約50萬美元,遠低於星巴克全球門店超200萬美元的平均價值,對機構來説吸引力自然不俗。

  更關鍵的是產業協同效應。某知名消費VC(風險投資)投資人告訴記者,中資機構之所以對這類資產感興趣,一是看中品牌的基本盤和資產增值空間,二是本土化生態戰略協同。

  近年來,星巴克中國因堅持大店模式導致成本壓力,漢堡王中國則在半年內關停170余家門店,暴露出渠道佈局與管理短板。外資餐飲巨頭的「水土不服」,恰是中資機構的機會窗口,而后者的核心優勢就在於本土化運營能力。

  再比如,CPE源峰此前投資了蜜雪冰城、老鋪黃金、泡泡瑪特等新消費企業,未來有可能將這些企業的供應鏈資源與下沉渠道經驗導入漢堡王,優化食材採購與門店拓展效率;博裕投資則能借助其在消費領域的投資版圖,為星巴克對接美團、京東等線上流量入口等。

  「從以往的案例來看,在完成收購后,品牌潛力如何激活、品牌感和進一步規模化擴張怎麼平衡、本土化和全球化怎麼平衡等都是擺在機構和企業面前的問題。要做到兼顧品牌價值與市場需求、母公司協同與本土創新,才能實現長期穩健增長與資產價值提升。」上述消費VC投資人表示。

  外資餐飲品牌中國業務的獨立上市,更給資本留下巨大想象空間。此前已有成功案例,2016年10月,百勝餐飲集團完成分拆,百勝中國獨立上市,獲得肯德基、必勝客和塔可鍾在華獨家運營權,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分別投資4.10億美元和5000萬美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