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融創化債600億元 孫宏斌翻身

2025-11-14 00:07

孫宏斌

孫宏斌

繼今年初完成境內債重組后,11月5日,融創中國宣佈,約96億美元境外債務重組獲香港高等法院批准。這意味着,融創將成為首家境外債基本「清零」的大型房企。在境內、境外債務重組成功的合力作用下,融創整體償債壓力預計下降近600億元。

62歲的孫宏斌(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即將輕裝上陣。不過,未來漫長的周期調整,還有接下來的資產盤活與公司運營,孫宏斌面前還有一座座高山,他還沒到能松口氣的時候。無論如何,「最艱難的一座大山已然翻越。」公告發出后不久,一位融創內部高管感慨地説。

化債之路,最后一步

在行業仍面臨挑戰、樓市築底尚未結束的背景下,融創的債務重組不易。

根據此次境外債務重組計劃,融創推出全額債轉股選項,將向債權人分派兩種新的強制可轉換債:一類轉股價為6.80港元/股,可在重組生效日起6個月內轉股;另一類轉股價為3.85港元/股,可在重組后18至30個月內轉股。

據瞭解,重組方案還創新引入了股權結構穩定計劃、團隊穩定計劃等安排,確保公司股權結構與骨干團隊的穩定,以鞏固各方信心。

一位行業分析師表示:「融創債轉股拿出的股票,是市場上交易最活躍的地產股之一,公司提供的轉股價格也較合理,轉股時間方面也給予了債權人更大的靈活性。」

在多位融創方面人士看來,此次債務重組方案的順利通過,是基於債權人對融創基本盤、資產價值與經營能力的正向評估。境內、境外債務重組全部完成,意味着融創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融創的現金流危機於2021年浮現,2022年上半年出現公開債務違約。此后,融創便積極投入到債務重組工作中,並於2023年1月完成了160億元境內債的展期。當年11月,融創又通過「債轉股+發新票」等方式,完成第一批百億美元境外債務重組。

近兩年,在行業大勢未發生根本逆轉的背景下,包括融創在內,不少房企紛紛啟動對債務的二次處置。去年11月,融創公佈境內債重組方案,涉及10筆債券,總金額面值為154億元。通過四種方式,預計降債比例超50%。該方案於今年初獲批。

今年初,融創宣佈啟動第二次境外債重組,擬將總規模約96億美元的境外債務全部轉股。這也意味着,融創的境外公開債有望清零。4月,融創公佈重組方案,6月即邁過75%支持率門檻,10月獲98.5%債權人投票贊成。不到10個月,融創徹底化解了上市公司層面債務風險。

「化債」闖關再出發

融創化債之路,堪稱本輪房地產風險出清的縮影。

就在融創境外債取得關鍵進展的次日,碧桂園也「闖關」成功。11月6日,碧桂園公告稱,公司境外債務重組方案在11月5日的債權人會議上獲得通過。在兩個債務組別的投票中,重組方案均獲得出席並投票的債權人中超過75%債權金額的贊成票。

自今年1月9日披露重組方案關鍵條款,至4月11日正式公佈重組支持協議,再到11月5日債權人會議投票通過,碧桂園境外債化解全程歷時300天。此次納入境外重組範圍的債務規模合計約177億美元。

如若進展順利,重組完成后,碧桂園預計降低債務規模約840億元。

中指研究院近期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21家出險房企化債規模約1.2萬億元,有望極大減輕這些企業短期內公開債務償還壓力。同時,出險房企(即無法按期償還各類公開債券的房企)通過多種方式削債、改善資產負債表,投資者也在降低預期,這都將有利於行業風險出清進程。

據克而瑞統計,截至目前已完成境內或境外債務重組的房企有11家,融創是第一家完成境內、境外債務全部重組的大型房企。一位分析人士稱,這個案例成功向市場傳遞出積極信號,證明大型房企的複雜債務問題可以被有效化解,這也是行業信心重建的標誌性事件。

化解存量債務風險的同時,融創還在盤活優質資產、完成「保交付」目標。

據瞭解,2024年以來,融創中國已先后為重慶灣、北京融創壹號院、天津梅江壹號院二期、武漢桃花源等項目引入資金。

目前,融創正全力以赴衝刺全年超5萬套的項目交付,預計在年底基本完成全部保交付任務。在保交付攻堅戰中,今年融創交付的重慶長樂雅頌以及西安攬月府、望江府等多個項目成為當地交付品質標杆,在克而瑞發佈的房企交付力排名中位列第四。

房地產行業正進入「后風險出清」時代,卸下債務重擔成功脫困,是房企重獲新生的關鍵一步。就像今年融創股東大會上,有股東問道,未來會採取怎樣的措施以保證公司長遠發展。孫宏斌坦言:「不管是再好的行業,槓桿高風險就會很大。所以,降槓桿是必須的。」

通過項目出售和債務重組,融創已經實現了槓桿的壓降,公司規模也相應縮水。但無論如何,融創在極限考驗中活下來了。

也許,經歷了這次衝擊,孫宏斌學會了與地產狂奔年代的速度與激情告別。如他所言,未來在開發業務方面,融創將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等核心一二線城市,要繼續把產品做好,「不會再去很多城市。」

重慶商報綜合《中國企業家》、金融界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