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3 10:09
在今年的中國(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建材機械及礦山機械展覽會(BICES 2025)上,卡特彼勒首次發佈其百噸級超大型液壓挖掘機Cat® 3101。即使眾多體型龐大的設備在同期展出,這台「卡特黃」機器依然以巨大的剷鬥、充滿力量感的履帶、粗壯的液壓臂吸引觀眾專程前來觀看,並因這個蓄勢待發的「機械巨人」而發出驚歎。
「這家百年老店的創新DNA依然澎湃!」一位行業觀察家在現場感嘆道。然而,這臺機器的真正意義遠不止於其驚人的尺寸和先進的技術參數。它的誕生是一個關於「傾聽與解決」的故事。
卡特彼勒的百噸級挖掘機因中國快速發展對能源的巨大需求而誕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原煤產量為34.1億噸,2024年規上原煤產量超過47億噸。「面對如此快速增長的產量需求,國內煤礦企業需要更大型的設備來提升作業效率,同時提高安全性和降低運營成本。」卡特彼勒全球高級副總裁楊程建一語道破了這臺機器誕生的初衷。
Cat 3101並非一款直接從美國引進的標準化產品,而是由卡特彼勒中國本地研發團隊與卡特彼勒全球研發團隊,在深度傾聽了中國客户的挑戰與痛點后,協同開發的本土化結晶,並在其徐州工廠生產製造。在發佈會現場,一家來自新疆的煤礦企業當場接過新機鑰匙,意味着這台剛「出生」的巨型設備,即將奔赴煤礦開採一線。
「創新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而卡特彼勒持續創新的動力始終來源於一個核心,那就是客户的切實需求。」楊程建在談到卡特彼勒在中國推出的一系列新產品時自豪地表示。
這些誕生在中國的新設備,是卡特彼勒這家全球工程機械巨頭百年成就的一個縮影,也生動地詮釋了驅動這家企業穿越百年的核心密碼——從客户面臨的實際問題出發,用創新給出切中客户痛點的解決方案。
在BICES 2025現場展出的百噸級超大型液壓挖掘機Cat 3101。
創新原點:從解決泥濘到引領潮流
一家工業企業能否基業長青,關鍵在於其能否在不同的技術時期,始終錨定價值創造的本質。對卡特彼勒而言,這個本質就是解決客户最棘手的問題,其源頭可以清晰地追溯到1905年美國加州的一片泥濘農田里。
彼時,卡特彼勒的創始人之一本傑明·霍爾特被一個棘手的問題所困擾,即傳統的輪式拖拉機雖動力十足,卻常因自重而陷入松軟的土地而動彈不得。這不僅影響耕作效率,更直接關係到農場主的生計。在無數次嘗試后,他發明了新式履帶來替代笨重的輪子,並最終成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履帶式拖拉機,一舉攻克了困擾農業生產的這一難題。
這次成功不僅是一次技術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卡特彼勒最初也是最核心的發展基調——緊跟客户需求與行業趨勢。1925年,本傑明·霍爾特和貝斯特聯手成立卡特彼勒公司,按下百年創新「加速鍵」,沿着這條DNA鏈條,展開了關於機械設備的創新曆程。
難能可貴的是,卡特彼勒隨后推出的每一款里程碑式產品,幾乎都是對一個特定行業難題的迴應:面對機械耐用性需求,推出Model Twenty履帶式拖拉機,其堅固可靠的性能成為行業標杆;為解決道路修建的精度難題,研發出革命性的自動巡路平地機,奠定現代平地機的基礎架構;為攻克重型機械的「心臟病」,毅然投入到柴油發動機的研發中,開啟高效能動力新階段。
正是這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研發,讓卡特彼勒的產品矩陣得以不斷豐富,最終形成龐大的產品線體系,深度賦能全球的採礦、基建與能源等眾多行業。
1926年,卡特彼勒在早期美國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CONExpo)上展示的整個產品系列。
進入21世紀,問題變得更加複雜,解決方案隨之升級。在過去20年里,卡特彼勒投入超過300億美元用於創新研發。鉅額研發投入讓它的「問題解決工具箱」實現了從機械化到數字化、智能化的飛躍。如今,卡特彼勒有超過150萬台設備實現實時聯網,而在無人駕駛車隊解決方案領域,卡特彼勒也一直引領行業。過去11年,卡特彼勒的無人駕駛車隊已累計運輸93億噸材料,行駛超過3.3億公里。2024年,卡
特彼勒將無人駕駛技術擴展到採石和集料領域,在採石礦場成功試運行百噸級Cat 777無人駕駛卡車。
楊程建自豪地説:「卓越的數字化能力是我們顯著的競爭優勢。」這份優勢的本質是利用數據和算法,更精準、更高效地去解決客户在安全、效率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現代化難題。
卡特彼勒強大的創新基因能夠持續進化,還得益於其遍佈全球的代理商體系。百年前,卡特彼勒在行業內首創這一制度。代理商不僅是售前、售中和售后的「關鍵節點」,更是客户需求的「集散中心」。他們如同神經末梢將一線客户最真實的聲音、最迫切的需求及時反饋給卡特彼勒的「研發大腦」,形成從市場洞察到技術研發再到產品推廣的閉環。
百年中,卡特彼勒始終專注於研究客户需求,並用契合現實的解決方案來回應他們的期待。這種變革驅動力,使其在一次次的經濟周期波動中,始終保持着驚人的韌性。
超越鋼鐵:應對新課題
你陪了我父親幾十年,以后咱倆搭伴吧。」小周拍了拍一臺已經運行了3.2萬小時的卡特挖掘機説。「老夥計」陪伴了小周的父親幾十年,性能損耗嚴重,已經不能滿足現行排放標準,但是換新機的成本大,報廢設備也會給環境帶來影響,小周有些舉棋不定。
在經驗豐富的老周參謀下,小周選擇了卡特彼勒的「新動力方案」,對老舊設備進行一系列「體檢」和「手術」,更換發動機、冷卻系統等核心部件。現在,這台老挖機不僅性能得到優化,排放達到國三標準,還能減少機油消耗和維護成本,小周對結果很滿意。
隨着可持續發展從「可選項」變成「必答題」,製造業正經歷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深刻轉型。面對各行業減排的新課題,以及客户平衡經濟效益和環保責任的雙重需求,卡特彼勒給出了新思路:用創新服務使兩者兼得。
這是「服務型製造」理念的生動實踐。除了針對發動機的「新動力方案」,卡特彼勒還可以對整機進行翻新。一臺27年機齡的挖掘機,通過翻新不僅能得以再戰五年,賺回修理成本,甚至在五年后還能賣上幾萬元。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其背后藴含着一個深刻但簡單的商業道理:可持續發展,絕不應是讓客户承擔額外成本的「環保口號」,而應是能為客户創造真實價值的「商業方案」。
在整機翻新過程中,除了使用全新零部件,還可以使用再製造產品。其背后,是卡特彼勒早在1973年便開創的「再製造」業務,也就是採用先進工藝對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進行專業化修復,使其性能和質量達到原型新品,而成本和碳排放則大大降低。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電產品製造國和使用國,每年報廢機電裝備超千萬台套,但機電裝備再製造率不足10%。再製造不僅是「變廢為寶」的資源循環方式,更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2024年,卡特彼勒通過再製造在全球回收超過7萬噸使用壽命到期的舊件材料,相比製造新件,再製造可以減少65% -87%能源消耗和温室氣體排放。
這種「商業與環保共贏」的理念,正全面擴展到卡特彼勒的產品矩陣中,成為應對新課題的新答案,並在幫助客户節省成本的同時,助力保護環境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2006年,山西金駒煤電化有限公司籌建當時世界單廠裝機規模最大的瓦斯發電廠——沁水寺河120兆瓦瓦斯發電廠,在四個廠房配備60台卡特發電機組,年發電量超8.4億千瓦時,二氧化碳減排約360萬噸。在穩定運行10萬多小時后,發電機組迎來大修節點,最終採用卡特彼勒再製造維修方案,既節約成本又節能減排。
在排放量巨大的礦場里,如何充分利用設備路線安排實現更為環境友好的開採?卡特彼勒給出了巧妙的方案。其首款電池驅動的793大型礦用卡車在下坡時可以回收和存儲制動產生的能量,這一創新設計降低了設備車隊對外部能源的依賴和碳排放。
隨着全球雲服務應用不斷攀升,保障數據中心不間斷運行又降低碳排放成為優先重要事項。微軟在瑞典建立的可持續數據中心,採用卡特彼勒的全套備用電源解決方案,所用發電機組可使用由可再生原材料合成的柴油。卡特彼勒還更進一步,與合作伙伴成功驗證了使用大型氫燃料電池為數據中心供電的可行性,為低碳未來帶來更多可能性。
1973年,卡特彼勒在美國愛荷華州建立首個再製造工廠。
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4中國環境狀況公報》,2024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2.62億噸。可否將巨量的垃圾「變廢為寶」是卡特彼勒支持客户創新的重要領域。在全國最大的廚余垃圾處理廠——廣州李坑綜合處理廠,三臺卡特彼勒旗下的曼海姆沼氣發電機組,以廚余垃圾產生的沼氣為燃料,年發電量高達4800萬度,相當於每年減少1.5萬噸碳排放。
這樣的應用不勝枚舉,無論是從產品創新到服務創新,還是從賦能傳統行業到支撐數字經濟,卡特彼勒不斷探索可以多方共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卡特彼勒許下鄭重承諾,即到2030年,卡特彼勒推出的每一款新產品,都將比其上一代產品更具可持續性。
紮根中國:跨國巨頭的本土化智慧
在卡特彼勒看來,跨國公司的全球領導力,最終要在像中國這樣規模巨大、競爭激烈且需求獨特的市場環境中得到驗證。在這里,全球化的視野必須與本土化的智慧深度融合,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客户面臨的獨特挑戰。
在過去50年間,卡特彼勒以客户為中心的創新DNA,與「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智慧實現深度融合。例如,最新發布的Cat 3101挖掘機,它在中國的誕生正是卡特彼勒的問題解決能力本土化的成功實踐。當研發團隊瞭解到中國煤礦客户對提升安全性和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后,他們沒有選擇直接引入產品,而是選擇紮根本地需求進行定製化研發。
這種創新並非孤例。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產生了大量狹小空間的作業需求,卡特彼勒為中國地區客户專門開發了Cat 305.5和Cat 307系列迷你型液壓挖掘機。這些設備如今也走向世界其他地區,受到當地用户的青睞,服務於多樣化的工作場景。為滿足中國礦山、土石方等重載工況客户的能源轉型需求,卡特彼勒旗下的山工機械品牌今年推出新一代電驅裝載機,涵蓋5噸、6噸的產品,能夠有效減少能耗,提高經濟性。
如今,這種本土化創新也延伸到數字化領域。卡特彼勒專為中國客户開發了數字化機隊管理解決方案,無論身處何地,客户都能隨時掌握設備狀況和精細化管理項目,最終實現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該解決方案已在市政工程、礦山和採石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幫助客户有效響應國家提出的「人工智能+」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目前,在福建漳州的「一比疆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中,施工方已經使用「卡特實干家」機隊管理解決方案來管理其16台挖掘機和24台寬體卡車組成的車隊。
半個世紀以來,卡特彼勒在中國不斷推出適應中國客户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這種精準而迅速的本土化創新絕非一日之功,而是源於卡特彼勒在中國長達50年的產業價值鏈建設。
1975年,38台卡特彼勒吊管機遠渡重洋來到中國,支持快速發展的中國石油行業,由此邁出了在中國發展的第一步;上世紀80年代,卡特彼勒向國內十多家工程機械廠商進行以裝載機、推土機產品為主的技術轉讓,助力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90年代開始在中國建立製造工廠,持續深入推行本土化發展戰略。此外,卡特彼勒還在中國建立無錫和青島兩個研發中心,其中無錫研發中心是其在中國研發資源的中樞。
爲了更及時瞭解和響應客户的需求,卡特彼勒將代理商機制引入中國行業。四家大型卡特代理商在中國建立約300個服務網點,形成深入市場毛細血管的龐大網絡,不僅銷售產品,更重要的是能第一時間捕捉到客户痛點。隨着環境保護意識深入行業和客户羣體,在「再製造」之后,翻新、「新動力」、「價值寶」等服務方案應運而生。
50年來,從卡特設備參與修建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到助力青島港的繁忙運輸,再到參與福建漳州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卡特彼勒在中國的創新故事,已經成為其全球價值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定義未來:創新引擎再加速
過去一個世紀里,卡特彼勒創造了近1.6萬項有效專利。它的百年發展史,既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創新史,也是一部人類機械文明進化的縮影。
如今,眼前的世界正經歷着前所未有的變革——氣候變化加劇、能源結構重塑、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浪潮洶涌而至。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正引領着未來,也對所有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如何開啟下一個百年?卡特彼勒的答案是:創新。楊程建表示,雖然今天的產品、服務與百年前已大不相同,但公司對創新的承諾,對解決客户問題的初心,始終不變。
這份承諾,正具體落實到對前沿技術的持續投入中。當前,卡特彼勒正在無人駕駛、可替代燃料、互聯與數字化、電氣化等領域全面佈局,努力為未來的客户需求準備好解決方案。
卡特彼勒已在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從礦山機械拓展至推土機、裝載機等更多建築設備中,以應對勞動力短缺和提升作業安全性的挑戰;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產品開發環節,讓研發人員使用生成式AI高效查詢海量信息加速研發進程等;藉助5G、先進衞星通信等新一代互聯技術,打造更智能的解決方案,幫助客户提升作業精度,減少資源浪費。
「滿足客户的需求是我們工作的核心,也是激勵我們不斷創新的動力。」楊程建篤定地説道,「卡特彼勒的創新旅程從未停歇。」
以客户為中心的創新,塑造了卡特彼勒的過去,也必將指引它的未來。百年前,當第一道履帶駛入田間,它為農業生產帶來革命性的便利;百年后,那一抹經典的「卡特黃」,正活躍在全球的基建、能源、礦山等領域,為人類建設更加美好、更可持續的世界提供數智化的建設機械和高效節能的動力。面向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抹黃色依舊充滿想象,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