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3 06:52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王天晴】編者的話:日本七大車企罕見地集體拉響利潤警報。豐田、本田和日產等巨頭近日相繼發佈的2025財年上半年業績顯示,由於遭遇美國政府的汽車進口關税,這七大車企自2020年以來首次全體報告利潤惡化,合計損失近百億美元。同時,對美投資壓力、日元超預期貶值、芯片供應受阻以及關鍵市場競爭加劇等不利因素,讓日本汽車企業面臨越發複雜的考驗。不少日本車企坦言,當前的「嚴峻狀況」不僅短期無法得到改善,還有可能成為「常態」。
衝擊已成為「長期存在」
日本七大汽車製造商(豐田、本田、日產、馬自達、三菱汽車、斯巴魯和鈴木)近日相繼公佈的2025財年(2025年4月至2026年3月)上半年業績顯示,行業整體經營狀況因美國的汽車進口關税面臨明顯壓力。各家公司管理層在財報説明會上普遍提及,美國的汽車進口關税已經從「暫時性政策變動」轉化為「常態」。
據日本廣播協會(NHK)網站10日報道,七大車企在2025年4月至9月間因美國關税導致的利潤損失合計達約1.5萬億日元(100日元約合4.6元人民幣)。這一約合近百億美元損失形成的壓力直接反映在企業盈利中,最終導致自新冠疫情暴發的2020年以來,首次出現七大車企利潤全部惡化的情況——合計同比減少27.2%。其中日產、馬自達以及三菱出現赤字,其余4家儘管維持盈利,但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數據顯示,豐田汽車在日本和美國兩大市場的營業利潤合計較上年同期減少約43.24億美元,預計美國汽車進口關税在本財年將給公司造成約94億美元的損失,高於8月份預測的91億美元。豐田汽車表示,關税不僅影響公司自身的出口,對其龐大的供應商網絡也造成衝擊。本田汽車表示,預計在整個2025財年中,美國汽車進口關税將使其利潤減少約25億美元。本田汽車執行副總裁貝原典認為,利潤下滑態勢已成為一種「常態」,「我們認為這種狀況今后仍將持續。」日產汽車表示,公司本財年本可實現收支平衡。但在美國汽車進口關税影響下,公司預計虧損18億美元。「最初我們像許多業界人士一樣,認為關税的影響只是暫時性的,但現在看來,這種衝擊已經成為長期存在的現實。」日產首席執行官伊萬·埃斯皮諾薩這樣表示。
《紐約時報》報道稱,日本車企發佈業績警示信息的時間距離美日貿易協議生效僅僅過去兩個月。根據該協議,日本政府同意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以換取美國對其出口商品徵收的關税下調至15%。華盛頓最初對日本進口商品提出了27.5%的高關税,這對日本至關重要的汽車行業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由於在4月至9月間,日本對美出口的汽車在絕大部分時間仍然適用高税率,因此預計整個財年中,關税將為日本七大車企造成超過2.5萬億日元的利潤損失。有馬自達高層表示,「美國關税税率下調的時間點較市場預期更晚,因此,企業面臨的‘嚴峻狀況’並未得到實質性改善。」
《紐約時報》稱,儘管日本汽車公司在公開場合對關税下調錶示歡迎,但許多業內高管私下抱怨,即使是15%的關税也會進一步侵蝕日本汽車行業本已微薄的利潤。他們擔心,在美國本屆政府任期結束后,這些關税也可能繼續存在。
豐田否認承諾對美鉅額投資
在10月底訪日期間,美國總統特朗普呼籲日本經濟界加快5500億美元投資協議的落實。由於日本新當選首相高市早苗承諾對美投資計劃不變,有分析認為,日本車企正在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
《紐約時報》稱,儘管日本財務省發佈的對美投資情況説明書沒有提及汽車行業,然而在訪日期間,特朗普稱讚豐田汽車是「致力於增加美國投資的幾家公司之一」。他表示, 豐田汽車將在日本銷售美國製造的汽車,並將投資100億美元在美國各地建設汽車工廠。然而,豐田汽車首席財務官近健太7日在新聞發佈會上重申,公司並未正式承諾對美增加100億美元投資。報道稱,美國是日本汽車製造商最大的市場。儘管日本在美國投建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但在銷往美國的汽車及其零部件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日本,這構成了日本對美出口的最大份額。
據路透社報道,日本汽車製造商花費數十年時間和數十億美元在美國建立本地業務,這是上世紀80年代的美日貿易摩擦后,日本車企向美方達成的妥協。據相關汽車製造商協會統計,2024年日本汽車品牌在美國共生產330萬輛汽車,其中豐田在美國的汽車產量估計為150萬輛。
日本汽車製造商協會的數據顯示,日本汽車出口總量約30%銷往美國,是日本汽車最大的單一出口目的地。日本財務省的貿易數據顯示,2024年汽車出口約佔日本對美出口總額的30%
上海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亞洲經濟研究學者王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日本車企已在美國市場有了巨大的累計投資規模,在此基礎之上再被要求追加鉅額投資,恐怕並不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當前美國汽車市場已趨於飽和,追加投資很可能會導致產能過剩,不但會推升企業成本,也影響企業未來的運營計劃。」王佳表示,日本車企面臨的挑戰是,如果拒絕或拖延對美投資承諾,可能面臨極高的政治風險。由於美國市場「不容有失」,多數日企的選擇空間非常有限。
「日本車企擴大對美投資的要求更像是一筆不得不支付的‘補償金’,旨在購買未來幾年相對穩定的市場準入和較低的關税。」王佳認為,日本車企很可能會竭力將這筆「補償金」的金額壓到最低,或者盡力拖延兑付的時間。但無論如何,此舉都將不可避免地削弱日本車企的盈利能力,甚至延緩其全球市場戰略或者其電動化轉型戰略的實施和進程。
來自匯率、供應鏈和新對手的壓力
當前,日本汽車行業面臨多重挑戰。日本主要汽車生產商曾將2025財年結束時(2026年3月)的日元匯率假定為1美元兑140至147日元,而目前實際匯率在154日元左右,日元貶值情況已超出預期。本田表示,在上半財年因匯率因素利潤受損,豐田也表示受到類似壓力。此外,荷蘭政府近期不當干預汽車芯片巨頭安世半導體的企業內部事務,造成全球半導體產供鏈的動盪和混亂,致使多國車企生產受到干擾。本田墨西哥塞拉亞工廠自10月28日起暫停生產,美國工廠自10月27日起調整產能,恢復生產時間尚不明朗。
日本汽車產業也被日美貿易摩擦帶來的製造業衝擊所波及。《日本經濟新聞》援引日本財務省最新公佈的貿易統計結果顯示,受美國汽車、鋼鋁關税政策影響,今年4月至9月,日本對美出口額同比大幅下降,對美貿易順差大幅減少。其中,在對美出口總額中佔比最高的汽車出口額降幅達22.7%。受關鍵產品出口下降拖累,日本對美出口總額上半財年下滑10.2%至9.71萬億日元,對美貿易順差縮水22.6%至3.32萬億日元。
據NHK網站10日報道,受美國多重關税影響,日本大量製造業企業上半年利潤明顯下滑。三井住友日興證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日已公佈財報的503家上市公司(以東證Prime市場企業為主)合計淨利潤下降0.3%,達15.1萬億日元。其中汽車等運輸設備製造商淨利潤驟降9.1%。日本鋼鐵企業則因美國關税政策及中國同行激烈競爭陷入整體淨虧損。
路透社報道稱,日本在7月至9月期間可能出現過去6個季度以來的首次經濟萎縮。綜合18位經濟學家的預測中值,繼第二季度實際國內生產總值 (GDP)增長2.2%之后,日本第三季度GDP可能按年率計算萎縮2.5%。
在美國市場和國內持續承壓的同時,日本汽車品牌也在競爭越發激烈的中國市場經受考驗。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9月,日系品牌在華市場份額下降至11.6%,較2020年的24.1%幾乎下跌一半。日本車企在東南亞市場也不再風光。普華永道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豐田、本田和日產在東南亞六大主要市場的市場份額已降至62%,相比於曾經80%以上的市佔率,該市場正遭遇中國品牌的爭奪。「豐田在純電動車型方面產品線仍較有限,這可能使其在歐洲和東南亞市場更容易受到中國電動車企的競爭衝擊。」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副總監麗茲·李這樣對美國CNBC網站表示。
標準普爾網站稱,在11月4日落幕的東京移動出行展上,日本汽車品牌越發感受到,隨着比亞迪等中國品牌的受歡迎程度提升,中美貿易環境變化,以及市場需求變化導致的增長放緩,日本汽車正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