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3 02:40
來源:無錫日報
排名第7,這是《2024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上無錫的位次,更是無錫作為國內新能源產業先發城市的實力與潛力的集中彰顯。
在全球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致力打造全品類新能源裝備城市的無錫正以「發電、儲能、輸送、應用」完整閉環的產業生態,在太湖之濱勾勒出一幅全鏈佈局、創新湧動、場景蓬勃的產業宏圖。
產業築基,鍛造綠色增長極
新能源產業是無錫「465」現代產業集羣中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之一。經過20年的持續深耕與佈局,無錫已集聚新能源規上企業321家,其中上市企業22家;7家企業入選「中國能源民營企業百強」,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引育並舉之下,中環、力神、先導、遠景、弘元等一批龍頭企業根植無錫,共同鑄就了覆蓋光伏、風電、氫能、儲能全品類的全國領先新能源裝備製造基地。
企業集聚發展的背后,是持續強化的頂層設計。無錫先后出臺新能源、氫能儲能產業兩個三年行動計劃,按年度明確重點任務,並制定《無錫市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若干政策》,組織開展示範應用項目申報,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路徑指引和有力的政策支撐。
在全市「一盤棋」佈局下,各板塊錯位發展、特色紛呈:江陰正全力打造長三角風電全產業鏈生產基地;宜興構建以光伏為核心支柱的現代產業體系;錫山區聚焦「風光儲氫」,打造宛山湖「長三角新能源湖區」品牌;惠山區圍繞「風、光、氫、儲、核」加快佈局;梁溪區光伏銀漿保持領先優勢,電池材料創新迭代取得突破;濱湖區圍繞產業鏈細分領域勇「碳」新路,2025年躋身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新吳區聚焦氫能和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深耕新能源智能裝備、鋰電池、氫能等領域;無錫經濟開發區則全力構築儲能和新能源產業生態圈。
多極聯動、協同發展的全鏈路產業格局,鍛造着「綠色經濟」新增長極。數據顯示,2025年1—9月,全市新能源規上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805.05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486.52億元、同比增長5.0%。
創新驅動,構築技術策源地
不同於傳統的資源型產業,新能源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科技創新。隨着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快速推進,「技術就是資源」的趨勢愈加明顯。近年來,無錫多措並舉,以政策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無錫的新能源產業在逐「綠」路上全速前行。
上能電氣攜手高校與行業巨頭共建實驗室,促進「產學研」成果落地;華光環能成立「零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功下線國內首創最大單體1500—2000標方每小時氫能儲存及供應智慧能源系統;威孚高科聯合高校建設的「江蘇省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創新聯合體」成為全省唯一的氫能領域創新聯合體……這些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案例無不彰顯着無錫新能源企業緊貼市場、攻堅核心技術的強大能力。
在企業創新活力迸發的同時,高能級創新平臺資源也日益豐富,為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活水」。目前,無錫已擁有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國家高端儲能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2個「國字號」創新平臺,37個新能源領域省級創新平臺,累計培育新能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9家,構築起新能源技術策源的前沿陣地。
場景賦能,繪就綠色新畫卷
將技術落地於城市「試驗場」,無錫正加速構建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在分佈式光伏領域,無錫累計光伏裝機規模642.91萬千瓦,開發強度位居全省第一。在綠電綠證交易方面,無錫成立全國首個「綠電綠證服務站」,在省內率先建立「一站一中心」,完成全省首筆分佈式光伏綠電交易,並創新設立獎補政策;今年1—9月,全市綠電交易規模達19.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綠證交易規模約74萬張、同比增長43%。
系統化的制度設計為綠色轉型注入強勁動力。在星星充電汽車充電站,每天都有大批新能源車在此充新能源電,更節能環保。光儲充一體化的綠色電力,讓充電用户在使用清潔電力的同時,享受碳普惠帶來的額外收益,助推市民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
前沿技術的應用更是精彩紛呈。搭載博世氫燃料電池技術的商用車穿梭於無錫街頭,承擔各類城市運營任務,成為移動的綠色風景線;國內首艘氫燃料電池海船「蠡湖未來號」成功下水,氫能應用的破浪前行開啟了中國海上交通清潔能源發展的新篇章。
從會發電的光伏龍鱗屋頂、彩色玻璃幕牆,到依靠光伏樹運行的智能垃圾分類箱、純電力載人級自動駕駛飛行器,新能源在無錫已具象為一個個可感可知的身邊場景,一幅科技感十足的綠色畫卷徐徐展開。
(祝雯雋、見習記者 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