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11-12 11:18
文 | 劉婧瓊
編輯 | 阿至
封面來源 | 企業提供
36氪獲悉,智能綜合航電系統研發製造商北京雲際航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雲際航電」)宣佈完成超千萬元天使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北京經開區種子投資基金領投,所籌資金將用於補充研發能力與產能建設。
雲際航電成立於2022年,由中國民航大學和沈陽航空航天大學聯合孵化。依託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礎,雲際航電推進全國產化智能綜合航電系統研發,集成導航、飛控、飛管、氣象、無線電等多種功能。創始人李貝畢業於中國民航大學,擁有豐富的智能化產品研發和工程化經驗,公司核心團隊主要來自中國民航大學航電團隊、適航團隊,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飛控團隊和算法工程師團隊。
據介紹,雲際航電已推出三款產品:YJ-500E、YJ-1000E綜合航電及YJ-2000自動駕駛航電。YJ-1000E對標Garmin G1000NXi,YJ-2000對標Garmin G5000。目前,YJ-500E和YJ-1000E綜合航電正在測試上機,YJ-2000仍在研發中。
YJ-500E智能航電系統
長期以來,國內航電市場80%以上的份額都被霍尼韋爾(Honeywell)、柯林斯宇航(Collins Aerospace)和佳明(Garmin)等外資企業佔領。近些年,隨着低空經濟快速發展與空域管理政策優化,中國大力推動航空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市場對於國產航電系統的需求顯著提升。
據航空產業網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全球航電系統市場規模已接近450億美元,中國市場佔比正在逐步提升。
市場需求與市場規模的雙重提升,吸引了不少國產航電創業公司入局。
雲際航電是其中一員,其產品優勢主要體現在國產化率、成本和功耗三方面。「雲際航電的系統實現100%國產供應鏈,成本為競品的50%-70%,功耗為競品的30%。」李貝補充道。
無人機與eVTOL等新業態的興起,催生出了對輕量化、模塊化航電系統的新需求。同時,航電系統正向集成化與智能化演進,軟件定義航電和智能互聯成為行業關鍵趨勢。
集成化是指未來的航電產品會打破傳統子系統間的壁壘,將多個子系統將融合成一個綜合性的大系統。李貝表示,「國內目前主流仍以傳感器和聯合式航電產品為主,暫無自研綜合航電系統的市場化企業。整個航電系統有八個子系統,這些雲際航電都在做,我們已經成功完成多個子系統融合,實現了高度集成化航電系統。」
智能化是指未來的航電產品將具備更強大的感知、決策和自主學習能力。據瞭解,雲際航電的智能綜合航電1.0版本包含視覺合成技術及地形感知和警告系統,能為飛行器提供白天和夜間的周圍地形環境感知和地形高度預警,解決目視能見度低的問題。在后續的航電系統迭代中,雲際航電將加入更多的自動化和引導功能。
在商業規劃方面,雲際航電前期將基於自研的核心繫統和部件,形成完整的航電解決方案對外銷售,后期將逐步拓展產品維修業務。
具體到商業化進展,目前雲際航電已與國家隊型號單位、電動固定翼及直升機主機廠達成合作,預計明年開始為其批量供貨;在海外市場,雲際航電也正在推進幾款機型的簽約和配套。
在產能方面,雲際航電的首個自營工廠正在建設中,預計將於今年年底投入使用。屆時,雲際航電將擁有約50套/年的綜合航電系統產能。
李貝提到,今年年底前,雲際航電還將推動兩款產品的適航申請,以符合民航安全認證要求。
北京經開區種子投資基金:北京經開區種子投資基金是經開區政府投資引導基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聚焦經開區四大主導產業和六大未來產業領域中的幼苗企業,基金管理人為水木創投。
水木創投投資副總裁昌鋒表示:水木創投專注於硬科技領域的早期投資與科技成果轉化,已孵化出多家硬科技領域的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企業。綜合航電系統作為飛行器的‘大腦’,在低空經濟快速發展與航空裝備自主可控的背景下,其國產化重要性日益凸顯。雲際航電團隊依託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礎,在全國產化綜合航電系統的研發與系統集成方面進展迅速,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未來我們將持續助力雲際航電的成長,期待公司為我國航空產業鏈的自主安全與產業升級貢獻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