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瀾滄古茶業績暴雷背后:經銷商庫存壓頂 收入暴降超70%

2025-11-12 07:57

作者|鄭皓元 實習生|胡若葭

主編|陳俊宏

「烏金從500元跌到280元,0085也近乎腰斬,我們這些賣正價的專營店根本活不下去。"廣州經銷商李老闆(化名)向網易財經坦言,自己從去年起不再與瀾滄古茶續約。在他身后,是瀾滄古茶正在崩塌的經銷體系。2025上半年,公司經銷商渠道收入同比暴跌71.5%,曾經支撐八成收入的銷售網絡面臨瓦解。

財報顯示,其2024年鉅虧3.08億元,一把虧光前三年的利潤總和;2025上半年營收再降38.8%,淨利潤暴跌668.8%。截至6月末,公司存貨高達9億元,現金僅剩2255萬元,流動比率低至1.95,短期償債壓力巨大。

分析稱,從"普洱茶第一股"的光環到業績暴雷,瀾滄古茶的困境不僅是一家企業的戰略迷失,更是傳統茶行業在渠道變革與消費轉型下的殘酷縮影。

價格體系失控引發經銷商大撤退

據瀾滄古茶經銷商介紹,瀾滄古茶的渠道危機在2025年上半年全面爆發。財報顯示,公司經銷商渠道收入從2024年同期的1.23億元鋭減至3510萬元,跌幅高達71.5%。這是繼2024年該渠道收入下降29.9%后的又一次斷崖式下跌。

"現在價格體系全亂了。"廣州經銷商黎老闆向網易財經坦言,"烏金剛出來時流通價500元,現在只剩280元。0085也從高位腰斬。我們這些按公司指導價銷售的專營店,根本競爭不過低價拋貨的渠道。"

這一説法在多位經銷商處得到印證。價格倒掛嚴重衝擊了傳統渠道的盈利模式,導致大量經銷商選擇撤離。2020-2024年,瀾滄古茶經銷商門店數量從566家降至不足500家,關店幅度達13.1%。

壓貨政策是壓垮經銷商的最后一根稻草。一位廣州經銷商透露,2023年前公司單季度進貨指標常超百萬元,"賣不動就只能找回收商割肉,這進一步衝擊了價格體系"。儘管2024年起瀾滄古茶降低加盟門檻,但積重難返。

更讓經銷商寒心的是公司的渠道管理。一位瀾滄古茶原經銷商在迴應品牌方聲明時於社交平臺控訴:"我們有正規供貨發票,品牌方卻讓平臺封號,這是對經銷商最惡毒的背刺。"多位經銷商表示,類似情況並非個例,品牌方為控價不惜與昔日合作伙伴反目。

渠道崩塌的背后是管理層動盪。2025年1月,任職17年的總經理王娟在股東壓力下辭任,被指"經營理念與市場需求存在偏差"。這位曾帶領公司衝擊A股、轉戰港股的核心人物離場,標誌着瀾滄古茶傳統渠道策略的徹底失敗。

為挽救渠道,瀾滄古茶在2025年推出免加盟費政策,並提供最高12萬元的店招補貼。招商總監李先生強調:"線上線下產品已實現分品,東北區域還有專屬產品研發。"但經銷商對此並不買賬,廣州茶行朱老闆直言:"現在門檻低是因為品牌方只做篩選,不做培養。"

經銷商暫停進貨 高庫存壓垮瀾滄現金流

瀾滄古茶的財務數據揭示了更深層次的經營危機。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營收下降31.48%至3.61億元,淨利潤由盈轉虧,鉅虧3.08億元。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一頹勢在2025年上半年加速惡化,營收進一步降至1.2億元,毛利率三連降至51.6%。

存貨高企成為「致命」的財務隱患。 2020-2025上半年,瀾滄古茶存貨從4.7億元飆升至9億元,佔流動資產比例高達86.2%。存貨周轉天數更是從2020年的1326天延長至2025年上半年的2805天,意味着商品需超7年才能完成一次周轉。

"存貨中製成品佔比達45%,且周轉天數持續延長,説明終端動銷極度疲軟。"一位行業分析師指出。與此對應,公司應收賬款從2021年的2616萬元增至2024年的7074萬元,經銷商回款速度明顯放緩。

高庫存直接壓垮了公司現金流。財報顯示, 2024年經營活動現金流淨流出1.08億元,2025年上半年繼續流出4537萬元。截至2025年6月末,現金及等價物僅剩2255萬元,而短期借款達3.74億元,流動比率降至1.95,償債壓力巨大。

產品策略失衡加劇財務惡化。核心高端系列「1966」增長乏力,營收佔比從2020年的73.8%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63.4%。更嚴峻的是,該系列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下滑12.3個百分點,直接拖累整體盈利。與此同時,被寄予厚望的「茶媽媽」及新推「巖冷」系列表現不佳,兩者收入合計下降33.4%,公司未能培育出有力的第二增長曲線。

戰略層面,瀾滄古茶在渠道轉型上反覆搖擺。 線上投入是其戰略不穩定的典型體現。2024年,其推廣費用激增67.7%僅換來11.4%的營收增長;而到2025年,公司又大幅削減63.7%的推廣預算,導致線上收入同比下降15.9%。這種在線上渠道上的劇烈搖擺,暴露出其缺乏清晰的渠道轉型路徑。與此同時,其賴以生存的線下經銷網絡正持續收縮,經銷商運營的門店數量從2020年的566家降至2024年的492家,反映出其在穩固傳統核心渠道上也面臨巨大壓力。

管理層動盪與轉型困局

瀾滄古茶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於戰略方向的持續搖擺。2025年1月,公司管理層發生重大變動,總經理王娟在股東壓力下辭任,由董事長杜春嶧臨時接任。這一人事動盪背后,是股東層與管理層在公司發展方向上的深刻分歧。

"王娟主導的多產品線策略被指責與市場需求脱節。"一位接近管理層的人士透露。這位任職17年的總經理曾推動公司從傳統普洱茶向多元化產品轉型,但未能有效打開新局面。

產品戰略失衡是核心問題。 「瀾滄古茶三大產品線中,高端"1966"系列面臨增長瓶頸,中端"茶媽媽"系列缺乏競爭力,新推的"巖冷"系列市場接受度有限。」有業內人士表示。2025年上半年,三大產品線營收全線下滑,其中"1966"系列收入下降41.8%,"茶媽媽"和"巖冷"合計下降33.4%。

渠道策略同樣顯現出不確定性。 據瞭解,公司在直營與經銷的資源配置上曾進行反覆調整。在直營體系尚未穩固建立的同時,其對傳統經銷網絡則經歷了從提高門檻、優化篩選到后期又降低加盟標準以吸引入駐的過程。「這種在渠道模式探索上的不連貫性,不僅消耗了公司資源,也向市場傳遞了混亂的信號,挫傷了渠道信心。」業內人士指出。

隨后,其線上轉型陷入"左右手互搏的窘境"。 2024年,公司在線上推廣上投入巨資,推廣費用增長67.7%,但營收僅增長11.4%。更嚴重的是,線上低價銷售衝擊了線下門店體系,導致渠道衝突加劇。2025年3月,公司發佈聲明指責未經授權商家低價銷售,反而引發經銷商集體反彈。

分析指出,瀾滄古茶卻在高端與大眾市場之間搖擺不定,錯失轉型窗口期。

普洱茶神話破滅與出路探索

瀾滄古茶的困境並非孤例,而是普洱茶行業"金融茶"泡沫破裂后的必然結果。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普洱茶市場規模增速放緩至6.7%,庫存消化周期延長至32個月。

「大益的明星產品跌得更慘,原來十多萬現在只剩幾萬。」廣州回收商李老闆向網易財經透露,普洱茶收藏市場已全面遇冷。行業龍頭大益集團多個產品價格跌至巔峰期一成,同樣衝刺IPO的八馬茶業渠道在2022年雖實現淨增長,但期間經歷了約300名加盟商的流失更迭,同時庫存高企,均反應了渠道快速增長下面臨的渠道管理與庫存壓力問題。

消費習慣的變革加速了行業洗牌,新茶飲以便捷、多元的特點搶佔年輕客羣,而傳統普洱茶企仍高度依賴中年消費者。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4年年份普洱茶30歲以下消費者中僅佔15%,而50歲以上消費者比例高達25%。

供應鏈特性也加劇了行業困境。普洱茶需「提前囤料」保障拼配穩定,但這也導致企業在市場轉向時船大難掉頭。瀾滄古茶在財報中解釋:「為保持瀾滄風味,需儲備來自15個不同年份、超過3700噸的毛茶。」這種生產模式在增長期是優勢,在衰退期卻成了負擔。

資本市場的態度同樣嚴峻。瀾滄古茶上市后股價較發行價跌超70%,市值一度不足4億港元。國元國際等機構在IPO階段就已提示「利潤波動大、盈利能力承壓"的風險。傳統茶企普遍存在的財務不透明、渠道管控弱等問題,成為資本化道路上的結構性障礙。

分析指出,在這個消費者主導的時代,傳統茶企需要重新定義市場,通過產品創新、渠道優化和品牌升級,在行業寒冬中破局重生。瀾滄古茶的危機,是所有傳統茶企的鏡鑑,其未來的轉型之路,也將為整個行業提供重要參考。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