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財經觀察:金價高漲,消費者如何應對?

2025-11-12 06:42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丁雅梔 倪浩】編者的話:今年以來,作為傳統避險資產的黃金熱度空前,掀起一波「黃金熱潮」。國際金價一度突破4000美元/盎司大關,國內現貨黃金價格也共振上行,直逼1000元/克高位。正當市場矚目之際,財政部與國家税務總局於11月1日發佈公告,宣佈在2027年年底前,對上海黃金、上海期貨兩大交易所的標準黃金交易實施差異化增值税優惠。此項政策的出臺,為黃金市場注入了新的關鍵變量,引發了從產業鏈上游到終端消費市場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水貝市場經歷一周波動

佔據全國黃金珠寶交易半壁江山的深圳水貝市場,近日經歷了一場由金價上漲和税收新政引發的連鎖反應。

黃金税收新政發佈后的首個工作日,水貝市場商家美玲在客户羣中發出通知,「現貨訂單停止了,明天等通知。」該通知瞬間引發羣內熱議。5日,美玲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已暫停店內所有新金飾訂單,一律不再鎖價、不接受直接付款,僅支持以舊金換購的方式預訂。

10日,美玲告訴記者,其金店已經開放鎖價業務。「現在金價不穩定,我們目前鎖價的價格是大盤價的基礎上加6元,之后加的數字可能會上調。如果有客户需要鎖價,我們也會提醒他們再考慮下。」

據瞭解,經過短暫的定價混亂后,水貝市場大盤價最終確定下來,即在國內金價基礎之上有所上浮。

這一波動並非孤例。北京一家打金店的老闆席維3日告訴記者,當晚他接到黃金板料供應商的通知,要求緊急暫停所有出貨和報價。「上游一停,我們下游的打金業務也沒法開展了,只能調整業務模式。」11日,席維告訴記者,目前黃金板料商已經恢復供應。據記者觀察,打金店目前的金價比大盤價高出不到30元。

此次市場波動的直接原因,是財政部與國家税務總局於11月1日聯合發佈的黃金税收新政。根據《關於黃金有關税收政策的公告》,在2027年年底前,對會員單位或客户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交易標準黃金,賣出方會員單位或客户銷售標準黃金時,免徵增值税。未發生實物交割出庫的,交易所免徵增值税;發生實物交割出庫的,區別標準黃金的投資性用途和非投資性用途,分別按規定適用增值税即徵即退政策,以及免徵增值税、買入方按照6%扣除率計算進項税額政策。

新政將黃金交易區分為投資性與非投資性兩類。對非投資類的黃金飾品企業而言,進項税抵扣從13%降至6%,實際税負上升約7個百分點。

新政發佈后,在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價格並未出現大幅波動的情況下,足金首飾每克普遍上漲60元至70元。深圳水貝市場3日重啟報價系統后,水貝金價單日漲幅超66元/克。記者在電商平臺也注意到,以往僅比大盤價高出20—30元的金條,價格出現顯著上調。11日,水貝市場首飾金價格更是逼近1100元/克。

品牌金店同樣快速作出反應。3日,老廟黃金足金飾品報價1256元/克,較前一日1193元/克上調63元;周生生黃金足金飾品報價1255元/克,較前一日1193元/克上調62元;周大福報價1259元/克,較前一日1198元/克上調61元。

周大福表示,將結合政策對業務和產品零售價格的影響進行合理調整。漲幅與新政帶來的成本增加相符。

11日,多家黃金珠寶品牌公佈的足金首飾價格較前日明顯上漲,黃金首飾品牌報價集體突破1300元/克。

當前行業主要有兩種定價模式:一是按克計價(「克重+工費」),二是「一口價」(直接標價)。老鋪黃金是「一口價」代表,毛利率約40%,主打品牌溢價和工藝附加值。周大福、老鳳祥等傳統品牌以「計價金」為主,但近年在提升定價產品佔比,以平衡成本波動。

在金價持續走高的背景下,黃金珠寶行業此前已歷經多輪調價。今年9月至10月,周生生、潮宏基周大生等品牌旗下「一口價」黃金飾品陸續提價,漲幅多在10%—15%,部分高達30%。老鋪黃金也於10月26日完成年內第三輪集中調價,多款產品漲幅超過20%。今年2月,老鋪黃金進行產品價格上調,多數產品調價幅度在10%以內;8月提價時,主要產品價格上調幅度在10%至12%。

購金心態明顯分化

在持續的黃金熱潮中,一批消費者堅定看好黃金的長期走勢,將其視為資產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並堅持「定期存金」策略。

來自上海的吳先生告訴記者,不論金價是每克400元、600元還是800元,他每月都會在銀行固定購入3至10克積存金(銀行提供的黃金投資儲蓄業務),今年已累計購買50克。「長期來看,金價的走勢是上揚的。即便未來購金成本繼續上升,我仍會堅持買入。」他表示,「黃金始終是我心中可靠的避險資產。我不太關注短期波動,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將一部分資金換成黃金,讓我感到更踏實。」

税收政策發佈后,吳先生曾嘗試提取在銀行的積存金,卻遇到臨時限制。11月3日,工商銀行發佈通知,稱受宏觀政策影響,根據風險管理要求,自同日起暫停受理如意金積存業務的開户、主動積存、新增定期積存計劃及實物提取申請,但存量客户的定期積存計劃執行、贖回及銷户不受影響。不過,當晚工商銀行再度發佈通知,表示已恢復上述全部業務的受理。同日,建設銀行也發佈類似通知,宣佈暫停易存金業務的實時買入、新增定投及實物金兑換等服務。

據業內人士分析,部分銀行暫停相關業務,主要是為配合黃金税收新政,進行必要的業務合規性調整。「后來銀行通知我5日可以提取,但我因出差無法辦理,打算回上海后再處理。」吳先生補充道。

在媒體行業工作的95后李女士則傾向於「小額存金」。她每月在電商平臺購買1至2克金豆,至今已積累30多克。「工資不算高,大額投資不現實。金豆門檻低,每月幾百元,不知不覺就存下來了。」她認為,黃金比理財產品更安全,收益也高於銀行存款,「我把它當成一種‘強制儲蓄’,現在金價上漲,看着金豆增值,很有成就感。這些金豆將來可以換首飾,也能在應急的時候變現,一舉兩得。」

不過,並非所有消費者都選擇在此時入場。面對屢創新高的金價,一部分人持謹慎態度,選擇暫時觀望,等待更加合適的時機。「今年金價走勢太瘋狂,我覺得市場存在一定泡沫,現在入手可能被套牢。不如等金價回落到900元/克以下再考慮。」消費者趙女士坦言,她曾在上漲過程中買入,結果遭遇回調而虧損,「這次吸取教訓,等價格穩定或回調后再出手,心里更踏實。」

專家:不會增加投資者的支出負擔

「新政策並未改變黃金固有的避險邏輯,但顯著優化了投資效率,使得黃金在資產配置中的‘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增強。」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説道。

廣州同信投資總經理、黃金投資分析師呂超1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新政主要是爲了規範黃金交易市場秩序,堵住監管漏洞,壓縮場外灰色空間,有利於強化和提升上海黃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地位,提高中國在黃金國際定價上的影響力。

王鵬認為,在企業層面,投資性黃金企業的税負成本雖未發生變化,但合規要求的提升導致其合規成本有所上升;非投資性黃金企業則因税負增加,可能通過產品提價的方式轉嫁成本壓力。

呂超表示,新規對普通消費者影響有限。「普通消費者通過市面上的金店購買黃金飾品,終端價格已經包含增值税和消費税,因此税收新政帶來的影響非常有限。對於投資用途的金條來説,投資者可以選擇交易所會員單位進行購買,税收成本比較小。」呂超還表示,「對於非實物交割的個人而言,可以通過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購買黃金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等產品配置資產。這種方式是免税的,不會增加投資者的支出負擔。」

當前,全球範圍內黃金需求依然強勁。世界黃金協會日前發佈的2025年三季度《全球黃金需求趨勢報告》顯示,三季度全球黃金需求總量(包含場外交易)達1313噸,需求總金額達1460億美元,創下單季度黃金需求的最高紀錄。黃金需求的迅猛增長主要由投資需求推動。三季度全球黃金投資需求激增至537噸,同比增長47%,佔全部黃金淨需求的55%。世界黃金協會分析認為,這一增長源於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美元走弱以及投資者「錯失恐懼」心理的共同作用。

中國投資者在此輪增長中表現突出。數據顯示,在金條與金幣投資方面,三季度中國投資者購買了74噸金條與金幣,同比增長19%。加上前兩個季度,中國零售黃金投資需求達313噸,為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呂超稱,在全球地緣局勢持續動盪以及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其保值增值的作用更加凸顯。長期來看,黃金可以作為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以對衝其他資產的市場風險。但呂超提醒,投資者短期內應該密切關注與黃金價格密切相關的美國主要經濟數據以及美聯儲關於貨幣政策的表態,警惕黃金價格隨時可能出現回調的風險。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